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首位比、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现状与变化趋势研究,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的结构特点.提出未来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密集区域。珠三角城市圈是我国目前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先行地区之一,是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两大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两大城市圈产业结构差异的成因,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特点,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指标体系框架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存在核心城市“一城独大”、圈内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需要尽快建立城市圈协调机制并加强圈内城市的有效合作,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1999—2008年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各市统计年鉴等数据,在构建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城市化综合指数和人居环境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建立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度模型,推算了武汉城市圈各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本区域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和揭示两者协调发展规律,为促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运用城市首位度、分形等理论和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武汉城市圈等级结构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武汉城市圈的持续、稳定、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提出的振兴湖北经济 ,推动湖北经济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武汉城市圈是在中国出现“中部凹陷”经济现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对振兴中国中部经济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为中部崛起注入了强有力的经济活力 ,是带动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和龙头。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条件 ,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 ,发展其经济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赵莉莉  翟勇 《科技信息》2011,(11):362-362,382
2007年12月,武汉“1+8”(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城市圈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算武汉"1+8"城市圈2007至2012年的城市化效率。静态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鄂州市、咸宁市和天门市DEA没有达到有效性之外,其余五个城市均达到DEA有效性,而其无效性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水平下降所导致。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上在2007-2012年期间只有在2010年和2012年城市化效率水平具有上升趋势,其余各年份均处于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细分得出,在这5年期间有5个城市的城市化效率水平是上升的,其余4个城市的城市化效率水平是下降的,同样是受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的下降导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城市间的联系逐渐由等级结构演化为网络结构。网络结构不仅有利于城市间各类要素的快速流动,而且有利于实现城市间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实现社会公平。本次研究以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将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作为城市间的联系度指标。选取工作日和休息日两个时间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技术(Ucinet)分析了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与特征发现:湖北省城市网络是以武汉为核心,以(1+8)城市圈的城市为主要节点,以荆州、襄阳、宜昌为重要联系点的空间网络结构;湖北省整体城市网络密度发育水平一般,武汉城市圈的网络密度发育水平较高,省域范围内的城市结构正在由"一主两副"转向"一主三副";休息日的城市间人口迁徙强度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对整体城市网络结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后疫情时代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吸引力,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多源网络大数据的城市热度分析模型,获取多维网络大数据,包括微博搜索指数、百度迁徙指数和腾讯位置大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测度武汉城市圈在2021年五一假期各城市的网络空间城市热度和实际空间城市热度。研究发现武汉市城市热度最高,其余各城市城市热度偏低。尤其是网络空间城市热度,其他八个城市与武汉差距更加悬殊。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要重视提高非首位城市的网络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对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工业空间集聚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揭示武汉城市圈工业集聚的空间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县域工业增加值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空间集聚格局发生着明显的变动.武汉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以极化效应为主,对周边地区工业发展带动不明显.武汉城市圈中扩散效应最为明显的地区是黄石市辖区、大冶市及鄂州市,其后依次是天门、仙桃、潜江、汉川等市.根据天门、仙桃、潜江、汉川等区域工业空间关联性较强的特点,未来这些地区可以组团发展,以促进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市场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优势突出,加快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化手段,分析得出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剖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武汉城市圈9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从城市圈相关理论入手,论述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所具有的诸多有利因素与条件,同时也阐明其发展现状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最后重点提出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正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期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两型社会"建设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建设"两型社会"将正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将要为此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使湖北和武汉城市圈进入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出了金融危机情况下武汉城市圈区域物流发展的破局战略.在参考区域物流的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案例分析发现其对物流业确实造成了冲击,并且破坏作用才刚刚开始显现;针对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物流,采用了SWOT模型分析,证明了发展武汉城市圈区域物流在当前的内外环境综合来看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鲍氏九要素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2010年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根据相关系数r值,可将九要素分为标志因素(经济水平、交通状况、教育水平)、保障因素(住房条件、健康水平、娱乐设施、艺术水平)以及辅助要素(社会治安、气候条件);2武汉城市圈生活空间质量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武汉和黄冈属于高等级质量水平生活空间,黄石、仙桃、孝感、潜江和天门属于中等级质量水平生活空间,鄂州和咸宁属于低等级质量水平生活空间.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和质量分级,针对性地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8月4日,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其内容包括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探索教育管理新体制、统筹协调新机制、科学发展新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等多项政策和措施,使武汉城市圈率先在中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教育部部长周济、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分别在部省合作协议文本上签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