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蟹又称河蟹,是著名的淡水食用蟹,不但味美可口,而且上市之时正是秋菊怒放的节令,持螯尝菊更增添了一份情趣.所以,自古以来,河蟹就成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水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蟹的需求量急骤上升,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加上滥捕,资源受到很大破坏,更加剧了供求的紧张关系,价格一涨再涨.毛蟹的种类及其习性我们通常所称呼的河蟹或毛蟹均归属于绒螯蟹属Eriocheir.该属共有四种:狭颚绒毛蟹、直额绒毛蟹、中华绒毛蟹和日本绒毛蟹.前两种个体小,无多大食用价值;后两种个体较大,均为可食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又名河蟹、螃蟹、毛蟹、大闸蟹。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中最为常见的有4种,分别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其中以中华绒螯蟹的个体最大,经济价值最高。我国的河蟹按不同的水系可分为长江、辽河、瓯江、闽江、珠江和黄河等种群,其中以江苏的阳  相似文献   

3.
季曙春  汪汛 《安徽科技》2011,(11):23-24
古语云:"暮年秋色恋江乡,酒熟鱼肥蟹著黄"。金秋十月,菊香蟹肥,又到了螃蟹上市的时节,螃蟹已逐渐由古时的贡品爬进了千家万户的桌堂。近年来,随着养殖的推广和技术的改良,无为县河蟹养殖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河蟹养殖已在无为县渔业产值中占有过半的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无为县,"蟹业兴,则渔业兴,蟹业衰,则渔业衰"。河蟹养殖已成为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螃蟹档案     
名称:"河蟹"通称"螃蟹",也称"毛蟹"、"绒螯蟹"。科名:方蟹科纲名:甲壳纲体貌:头胸甲方圆形,一般长达6—7厘米以上,褐绿色。螯足强大,密生绒毛;步足长而侧扁。习性:穴居江河湖荡的泥岸内。秋末冬初成熟个体迁移到浅海中交配繁殖。卵于翌年3—5月孵化。蟹苗从海中迁入淡水,发育而成幼蟹。  相似文献   

5.
蟹趣     
丁士风 《小学科技》2008,(11):28-29
"两个钳子,八把尖刀,身穿盔甲,走路横跑。"这个谜语生动地将螃蟹的形象描写出来了!千姿百态的形状世界上蟹的种类多达上千种,我国就有500多种。尽管它们都有1个身子、2只螯、8条腿,可实际上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一种蟹身子长得像一把展开的折扇,人们就叫它扇蟹;有的长得像块玉雕,就叫玉蟹;有的长得像栗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的方法,进行了两个微卫星基因座(Esin 67和Esin 87)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两个微卫星基因座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在Esin 67基因座中,本地种和荷兰种绒螯蟹均有8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8重复序列;在Esin 87基因座中,本地种绒螯蟹有9个等位基因,荷兰种有7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9重复序列.同时中华绒螯蟹荷兰种这两个基因座的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均高于本地种.这些结果提示了江苏本地的绒螯蟹可能受到其它地区河蟹的种质污染,基因多态性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对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对河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螃蟹的家族螃蟹的种类十分繁多,我国已发现的种类就不下八百种.江、河、湖、海,乃至山涧、沟渠均可见到它们的踪迹.不同的蟹类形态不同,生活各异,难以一一描述,我们不妨模仿鸟类中猛禽、涉禽、游禽、攀禽等生态分类法,把螃蟹分成五个大类:走蟹、游泳蟹、穴居蟹、隐蔽蟹及共生蟹.不过,螃蟹的行为是十分复杂的,不同类群的区分仅仅相对而言,没有绝然的界限.走蟹:走蟹可分成步行、奔跑和攀爬三个类型.步行蟹如大多数扇蟹及少数黄道蟹,通常眼小、腿短,具有厚重的外壳、粗壮的螯足.这类螃  相似文献   

8.
饲蟹     
螃蟹是水族美味,享有"一蟹上桌百味淡"的盛名.螃蟹含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游离氨基酸,营养价值比鱼、虾、鸡都高,历来是传统美味,佐酒佳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作咏蟹诗赞美:"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但是近些年来全国各大江河入海口蟹苗稀少,内陆江河坝闸阻塞,影响了螃蟹的产卵回游,加之  相似文献   

9.
绒螯蟹主要有新绒螯蟹属(Neoeriocheir)和绒螯蟹属(Eriocheir)两个有效属,新绒螯蟹属仅有狭颚绒螯蟹(N.leptognatha)一个有效种,绒螯蟹属有直额绒螯蟹(E.recta)和日本绒螯蟹(E.japonica)两个有效种,日本绒螯蟹有日本绒螯蟹指名亚种,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3个不同的地理亚种.分布在我国大陆的是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大陆被按水系分成南方组与北方组,组内水系间为同种不同地理种群.利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鉴别出中华绒螯蟹的中华亚种和合浦亚种,各种群间的鉴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海蟹奇观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这是古人咏蟹的一首诗.蟹,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水生动物,由于它那与众不同的横着行走的本领,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横行介士”.一到仲秋菊黄时节,蟹常常是餐桌上的名星.然而近些  相似文献   

11.
于敬 《今日科技》2008,(9):57-58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风一起,菊黄蟹肥,持螯赏菊。吃蟹作为一种风雅的文化享受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之后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风流韵事。关于食蟹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中的“蟹胥”,据说是一种用螃蟹做成的酱,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已经开始吃螃蟹了。到了北魏,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深秋,正是赏菊吃蟹的好时节。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九月的雌蟹,黄满丰腴,十月的雄蟹,黄白鲜肥。所以吃蟹不在于雌雄,而在于它成熟的季节。  相似文献   

12.
螺原体是一种个体极小、形态多变、没有细胞壁的非常特殊细菌,它们20世纪70年代首次在植物和昆虫体内发现,有些是农作物(玉米、柑橘等)和有益昆虫(蜜蜂)的致病菌.从患有"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中分离到的螺原体是首次从水生甲壳动物中发现的新型病原,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 sp.Nov),它是"颤抖病"的致病菌.这一发现将人们对螺原体的分布由陆地扩大到水域.除河蟹外,螺原体对其他经济水生甲壳动物也具有广泛的侵染性,如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俗称青虾)中也相继发现了螺原体.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分析、交叉感染实验以及超微病理学特征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最终确定这些不同宿主来源的螺原体与引起河蟹"颤抖病"的螺原体为同一种类,表明该种螺原体可以在不同的水生甲壳动物物种之间进行交叉感染和传播.为了有效防控螺原体引起的虾蟹疫病,不仅需要开展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而且需要建立一个从快速诊断到实时监控再到有效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本综述对这一新型虾蟹病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河蟹又称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的水产珍品。不仅国内人民爱吃,也是出口创汇的紧俏货。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河蟹现已基本上作到人工养殖。但养殖蟹的质量远远不及野生蟹,因此保护河蟹自然资源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有效地保护河蟹资源,就必须掌握河蟹的生活史。河蟹的一生是十分复杂的。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的野生蟹每当秋冬之交,成熟的雌雄个体陆陆续续到达长江和钱塘江等河口浅海去交配。雌蟹产出许多受精卵,卵并不落入水中,而是堆积抱裹在“蟹脐”(蟹的腹部)之内。这时的母蟹便钻入海底泥沙内,不吃不动,静待卵的孵化。到第二年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绒螯蟹线粒体16SrDNA序列变异与分子鉴定标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选取了中国大陆东部6个水系合计110个绒螯蟹个体,通过DNA序列测定和PCR/RFLP分析,对线粒体16S rDNA部分片段的序列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1bp的16S rDNA片段中,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hepuensis)与中华绒螯蟹(E.j.sinensis)之间存在3~4个固定的碱基替代;合浦绒螯蟹的闽江、九龙江和南流江种群之间未发现碱基变异,表现为1种单元型(C型);中华绒螯蟹长江和辽河的种群中,有1个固定的碱基替代,表现为A,B两种单元型.单元型之间的碱基变异反映了绒螯蟹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歧异.经Dra I酶切形成的16S rDNA酶切片段差异,为2个亚种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简捷的DNA分子标记.对长江水系部分水域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提示,长江下游至长江口以中华绒螯蟹的2个单元型为主,但已混有合浦绒螯蟹的单元型.在江苏、安徽渔场中的饲养种群分别属于单元型A型和B型.16S rDNA的PCR/RFLP差异可作为正确鉴定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标记;16S rDNA片段中1个固定位点的碱基替代可作为区分中华绒螯蟹两种单元型的分子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毛蟹。隶属于甲壳纲 (Crustacea) ,十足目 (Decapoda) ,方蟹科(广义 ) (Grapsidae ,s.l.) [1] 。主要分布于以中国为主要分布地的远东地区 ,以及欧洲北部沿海各国和北美洲。是最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之一 ,也是我国最具增养殖前景的一种蟹类。对它的研究较为广泛 ,曾有学者在光镜下描述过中华绒螯蟹的形态 ,并记录过其触角的特征 ,但专门研究其触角的报道则无[2~ 6]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绒螯蟹成体的触角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观察研究 ,并且和其…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6种中草药制剂煎液制成试验饲料,同时以基础饲料为对照,连续饲喂中华绒螯蟹30d,采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上清液测定其免疫指标活性.T检验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饲料组蟹的噬菌活性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溶菌酶活性、酚氧化酶活性(PO)与对照组则差异极显著(P<0.01);抗菌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值比对照饲料组高.说明该中草药制剂的添加能明显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免疫水平.用中华绒螯蟹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CL99920对实验蟹进行攻毒试验,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佳攻毒剂量为5×106cfu/mL,对照组的死亡率为80%,明显高于中草药免疫组的死亡率30%,该中草药添加剂的免疫保护率为62 5%.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河蟹)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品。人工养殖河蟹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创汇率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水产养殖品种。1981年~1987年在省、地水产主管局的统一步署下,丽水地区有关市、县在瓯江中上游人工放养了3068.8公斤蟹苗。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反复试验,试验成功急流浅滩插网捕蟹技术,1982年~1987年共获河蟹46.74万公斤。本文仅就瓯江河蟹资源增殖问题作一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8.
食蟹杂谈     
正金秋十月,又到了吃螃蟹的好季节。说起吃螃蟹,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在江南一带,人们吃螃蟹流行用"蟹八件"。这是一种明代工匠创造的食蟹工具,即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当蟹端上来时,拿起一只,用锤具将蟹的各个部位敲打一遍,然后用剪子剪下蟹脚、蟹螯,随后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取食蟹肉了。现如今,我们吃螃蟹不必像古人那么矜持和讲究,笔者一般先从蟹腿吃起。蟹腿肉虽然好吃,但不易取食。吃蟹腿时,我们可以先从关节处入手,然后将肉吸出来。蟹螯部位的肉较多,  相似文献   

19.
知识快餐店     
<正>在大海涨潮和退潮之间有一片神秘地带,叫潮间带。那里住着一群有趣的居民,等你去认识。八条腿的螃蟹横着走。然而,有的螃蟹却可以向前奔走,比如短指和尚蟹以及不是螃蟹的寄居蟹。黑脸琵鹭是红树林里的常客之一,因为它的扁平的长嘴像乐器琵琶而得名。藤壶的外形有点像马的牙齿,因此又被叫作"马牙"。它喜欢附着在硬物上,有时是石头,有时是海龟,连座头鲸和船体也不放过。在潮间带,举着一只大螯耀武扬威的招潮蟹很常见,它们都是雄蟹。它们挥舞大螯的目的是为了吓唬敌人或求偶。红树是潮间带著名的生物,它的种子直接在母树上长成幼苗,然后像胎儿一样吸取母树的营养。直到时机成熟,幼苗才会脱离母体。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又称河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ITS1)进行研究时,由于在软甲亚纲中还没有已知序列和5.8SrDNA 序列的报道,所以在设计引物时,主要参考了其它节肢动物的序列。用此引物对河蟹的ITS1 进行扩增,发现其个体内的ITS1如同其它一些无脊椎动物一样,存在大小变异。为了进一步确证这发现,首先将得到的所有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然后再扩增出河蟹的整个ITS区并测序。通过所得序列的比较,发现河蟹个体内ITS1的大小变异是有引物错配而引起的赝相。为了检验这一理论的可靠性,该文在测出河蟹5.8SrDNA 序列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引物,并再次扩增了河蟹的ITS1,然后对产物进行测序,最后再同上述结果进行比较;同事在改变扩增条件的情况下用原引物重新扩增ITS1,并检验其结果。最终证实河蟹个体内ITS1的大小变异是由引物错配而引起的赝相。该文同时还报道了中华绒螯蟹ITS1的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