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春话吉祥     
春节,是中国汉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持续的时间最长,从它的序幕"五豆节"(腊门初五祭后稷)和尾声"元宵节"来看,几乎占去了农历腊月和正月一大半,余波甚至延续到二月二。它的影响之大,是任何节日都不能比拟的,在人类历史长河的世代传承中,它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城市作为"人类思想文化创新地"理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镇。青岛财神节的热闹与冷清折射出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称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后现代文化多元化社会中的处境。传统民俗节日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却面临着在一个几乎全新的文化生态中重新建构自己生存空间的问题,后现代城市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空间的建构主要包括民俗节日的社会心理和意识空间的建构,民俗节日物质文化空间的建构,民俗节日生活和社会交往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树节与花节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有宗教节日,有祭拜祖先的节日,有生产时令节日,也有纪念性节日和各种具欢乐色彩和娱乐色彩的节日,而在这些各种类型的年节的集会中具有森林文化意义的树节和花节则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节日,这种节日往往带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的痕迹,带有强烈的农业意识和具生命原义的欢乐色彩。这些节日,反映了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意识,是绿色文化中色彩最艳丽的一页,音乐节拍中最丰富的一章。在欧洲,五朔节和五朔节花柱祭是欧洲各国传统的树节,这种风俗民情一直从古延续至今。每年春天、初夏或仲夏…  相似文献   

4.
宇聪 《科技信息》2012,(21):197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礼制,早在《周礼》一节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一轮皓月,观赏拜祭,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文章将通过日中对译的形式来更好地了解其由来与传说。希望对从事文学文化相关翻译的爱好者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节日"祭"是研究日本民俗及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直观的窗口,民间信仰更是透析一个国家民族传统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安徽省友好省份的日本高知省,以其丰富的节日文化而在日本全国范围内闻名。对高知省土佐"祭"中民间信仰文化内涵的分析,可以深层把握土佐文化的本土生性化精髓,加深两省县民间交流的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弥勒县西山红万村的彝族支系阿细族,一直保留着一个古老的祭祀仪式--祭火,这是阿细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这重要的节日里没有任何女性参加,世人称之为"男人节".然而,女性虽然不能参加仪式,但从祭拜女神、乔装女性等方面表现出她们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从祭火中女性实体的缺失谈起,从社会历史角度如母系和父系社会的发展,宗教角度如女神崇拜、男神崇拜、女性不洁观念,阐释了阿细女性在祭火仪式中地位既高且低的原因,并从经济学和民俗学视角,挖掘了这种复杂的女性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耶苦扎"节不仅是泰北阿卡族的狂欢节,也是阿卡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流露出阿卡族生活的简单道理和哲学,还是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但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一传统节日在泰北地区已出现慢慢流失的情况;而节日的举办也逐渐向世俗性质转变。因此,该文旨在从节日的目的性、主要内容、传承与保护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传统乞巧节是作为甘肃西和民众生活此在而被传承或展演的,是以织女神为崇拜对象的女性节日,乞巧节的本真性要素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本真性要素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而成功申遗后的乞巧节,其本真性要素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乞巧节期间以有悖自然传承和民众意愿的“精致化”、“碎片化”的官方操控方式进行展演;其存在本身亦渐趋碎片化。  相似文献   

9.
洞头“妈祖平安节”是在传承和发展妈祖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官办民俗节日,其实质是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中的一种调适和变迁。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调适和变迁具有必然性。政府、专家、民众以及他者的多元互动为洞头县妈祖信仰仪式共筑了一个节庆展演的场域。  相似文献   

10.
瑞士人口不多,节日不少,除了全国性的节日外,各州、市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比如苏黎世的送冬节,日内瓦的日内瓦节,巴塞尔的斋戒节,卢加诺的葡萄节,伯尔尼的葱头节等等。笔者几度目睹葱头节的盛况,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关于葱头节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1405年5月14日,伯尔尼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灾,烧掉了500多间房屋。灾后,伯尔尼附近的弗里堡派来了  相似文献   

11.
宇聪 《科技信息》2012,(21):197-197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礼制,早在《周礼》一节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一轮皓月,观赏拜祭,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文章将通过日中对译的形式来更好地了解其由来与传说。希望对从事文学文化相关翻译的爱好者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依饭节"是广西仫佬族人民最喜爱的宗教节日,是仫佬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象征。本文试图通对"依饭节"及其历史渊源的考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研究,探索仫佬族饮食、宗教信仰、宗族制度、文娱、音乐等民间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二月二"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源不同流的南、北方二月节有着不同节俗,而广西贺州黄田客家"二月二"节则更具地域和民族特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深刻文化内涵。通过节日这个载体,发挥着区域认同、社会整合、安定社会等功能,这些功能在当代社会中有重要的价值,如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和谐发展方面的价值等,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传承下来,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容剑玲 《科技资讯》2011,(11):247-248
中西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两者之间的文化横向交流不断深入,西方节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行动上传承中国的节日传统和文化,态度上包容西方节日。  相似文献   

15.
节日纪念物是特定节日习俗整体的组成部分,是节日文化内涵的延伸形式和物化形态。节日纪念物的利用与开发有助于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繁荣壮大。它对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第二,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第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顺利传承有赖于节日纪念物消费市场的推动。节日纪念物的设计、开发与销售,必须依托、尊重、利用相关的民俗规律。目前传统节日纪念物的性质可分为旧物新用、创用新物、旧物旧用等3种情况。民俗总是在传承中不断演变的,节日纪念物也在不断地进行功能调整或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16.
岁时节日民俗,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不同的民俗事象传承。西藏的岁时节日民俗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也从包罗万象的节俗活动显示出雪域高原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文章通过对西藏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节日的分类、节俗产生的内动力、节日的发展演变规律的释析,探讨西藏节日习俗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在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彝族阿细人奔放的歌舞精彩迷人,神秘的祭火活动撼人心魄,这是火的圣典,这是阿细"部落"原始激情的豪迈释放--神秘的阿细祭火节.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是徽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直观的呈现形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融入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融入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推动黄山旅游品质革命和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传统节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入日本之后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通过对中日盂兰盆节在称呼、意义、民俗娱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阐述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论证传承间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城市社区向多民族社区发展的大趋势,以及与民族成分多元化相伴而来的社区文化多 元化问题,提出保护和发展城市传统文化,不仅要重视本土文化,同时也应加强对不同时期汇人的少数民 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认为节日本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也是展示和延续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 体。 结合大连市多民族社区近年来传统文化依托节日传承的成效与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民族传 统节日在与现代文化同构中创新发展、节日文化传承与社会事业的发展相衔接、加强社区管理机构与民 间团体的良性互动等观点和建议,以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播交融与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