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了A1Et2C1/t-BuC1引发体系的α-蒎烯阳离子聚合反应行为。结果表明,A1Et2C1单独不能引发α-蒎烯聚合,与t-BuC1复合后才具有引发活性。其引发活性随t-BuC1/A1Et2C1的不同而变化,质谱分析表明α-蒎烯聚合产物中存在t-BuC1和基(CH3)3C,证明t-BuC1参与了链的引发反应。进一步实验还有表明:t-BuC1与A1Et2C1相互作用除生成活性物质Bu^+AlEt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常温下(25℃)AlCl3/SbCl3复合引发体系的α-蒎烯聚合反应.结果表明,控制一定的引发剂浓度、[Sb]/[Al]比等条件,即使温度高达室温仍可获得较高摩尔质量的固态树脂.[AlCl3]=21.3mmol/L,[Sb]/[Al]=1时,聚合产物Mn可达到810,二聚体含量仅为7%.复合引发体系的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复合引发剂两组分相互作用产生了本质不同于Lewis阳离子引发剂活性种的新活性种.  相似文献   

3.
以α-蒎烯为原料,经环氧化等一系列反应,将α-烷基-β-(2,2,3-三甲基-3-环戊烯基)乙醇酯化得到乙酸[α-烷基-β-(2,2,3-三甲基-3-环戊烯基)乙基]酯(烷基为Me,Et,n-pr,i-Pr,n-Bu,i-Bu,s-Bu,n-Am,i-Am)共9个新化合物,通过波谱及色谱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及含量。  相似文献   

4.
用MgCl_2负载钛系高活性催化剂进行乙烯气相聚合,考察了分别在预聚合阶段和气相聚合阶段加入不同的烷基铝化合物和给电子体试剂,对气相聚合催化活性的影响。气相聚合催化活性并不受预聚合中烷基铝改变的影响,但随气相聚合中烷基铝改变而变化。气相聚合用不同烷基铝得到的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为:Al(i-Bu)_3>AlEt_3=Al(n-Oct)_3>>AlEt_2Cl.预聚合中加入给电子体试剂能使气相聚合催化活性有一定程度提高,而在气相聚合中加入给电子体试剂使催化活性下降,同时也研究了H_2对气相聚合催活性和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常温下(25℃)AlCl3/SbCl3复合引发体系的α-蒎烯聚合反应。结果表明,控制一定的引发剂浓度、[Sb]/[Al]比等条件,即使温度高达室温仍可获得较高摩尔质量的固态树脂。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应法,将NiCl_2与TiCl_4负载于复合载体MgCl_2-SOf_2上,制得新型双过渡金属催化体系TiCl_4-NiCl_2/MgCl_2-SiO_2/Al(i-Bu)_3.该催化剂用于乙烯气相聚合,当x(Ni)为12.5%时,催化剂效率最高,聚合动力学属衰减型.催化剂因含有镍化合物具有齐聚及原位共聚性能,得到的聚乙烯具有支化度为3.6~7.2支化数/1000C的中密度聚乙烯,且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相似文献   

7.
氧化物陶瓷与Ag-Cu-Ti钎料的界面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氧化铝和氧化铬陶瓷真空钎焊时陶瓷与Ag-Cu-Ti钎料合金的界面反应,分析了加热温度(1073~1323K)和保温时间(0~3.6ks)对界面反应的影响规律,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陶瓷均与Ag-Cu-Ti合金发生反应,反应层厚度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氧化铝陶瓷,低子1123K时,反应产物为Cu2Ti4O和AlTi;在1173K以上温度时反应产物则为Ti2O、TiO和CuTi2,此时,反应层是按Al2O3/Ti2O+Ti0/Ti2O+TiO+CuTi2/CuTi2/Ag-Cu呈层状过渡分布,对于氧化锆陶瓷,在整个试验温度范围,反应产物均为γ-AgTi3和δ-TiO,反应产物也是按ZrO2/δ-TiO/δ-TiO+γ-AgTi3/γ-AgTi3/Ag-Cu呈层状过渡分布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CO氧化模式反应考察CuO/γ-Al2O3,CuO/CeO2/γ-Al2O3,CuO/α-Al2O3和CuO/CeO2/α-Al2O3催化剂的氧化活性,运用TP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结果表明,CeO2能提高Al2O3负载CuO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抑制CuAl2O3尖晶石的形成,改善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CO氧化活性测试,采用XRD、XPS、TPR等方法表征,研究了Cu-Mn-Pt/γ-Al2O3系列催化剂中组分间的活性增强效应,并对其固相结构和表面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氧化型CuMn/γ-Al2O3催化剂中Cu和Mn之间存在一定的活性增强效应,两种活性组分发生协同作用;(2)还原型Pt-Cu/γ-Al2O3和Pt-Mn/γ-Al2O3催化剂的氧化活性在系列中最高,Pt-Mn/γ-Al2O3的CO氧化活性增强效应最为显著.这与加人Pt后,Cu2+易被还原,Cu+明显增多有关;(3)同时含有Cu、Mn组分的几种催化剂中,催化剂表面上Cu均有一定富集,加人Pt后,表相以Cu+为主.由于Cu-Mn-Pt三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不同,以致氧化活性相差很大,共浸制备较分浸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要好的多.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在PVA-Cu(Ⅱ)螯合物膜-Na_2SO_3-水体系中的聚合反应条件,讨论了影响聚合诱导时间和单体转化率的主要因素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该文报道了β-蒎烯与α-甲基丙烯酸甲酯在AlCl3催化下的反应,产物用IR,NMR,MS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MB)催化加氢制γ-丁内酯(GBL),是一个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反应.本文采用Cu/ZnO/Al2O3催化剂得到较高的收率和选择性.低压、低温有利于GBL生成,H2/酯比对GBL收率影响不大,助剂B使催化剂抗烧结能力提高.在0.5MPa反应压力下,经过1000h的寿命试验,结果表明,Cu/ZnO/Al2O3催化剂仍具有较高的活性,选择性及良好的寿命  相似文献   

13.
去除难降解有机废水COD用高效从相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超细γ-Al2O3为载体,制备去除有机废COD用高效超细γ-Al2O3/CuO催化剂,采用TEM和XRD对粒子形态进行表征,以水溶性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为处理对象,采用不同载体制备催化剂,考察其催化效率,结果表明超细γ-Al2O3/CuO催化剂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Cu—ZSM—5上NO催化分解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究了不同温度及不同空速条件下,Cu-ZSM-5、Cu/Al2O3及Cu/SiO2等催化剂上NO直接分解的性能,并采用XRD,TPR及S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将表征结果与催化剂活性相关联,探讨了Cu-ZSM-5催化剂活性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醇盐化合物Bi(OR)3(R∶CH2CH2OCH3,CMe2Et)作前驱体,Sol-Gel法合成Bi2O3多晶粉末的过程,探讨了Bi(OR)3性质及合成条件对产物物相的影响,并考察了Bi2O3微粉的颗粒性质.结果表明,Bi(OR)3的水解、聚合速度越快或在富氧气氛下煅烧干凝胶利于β-Bi2O3的生成,而乏氧气氛煅烧干凝胶或较小的升温速度则利于α-Bi2O3的生成,最后得到的Bi2O3微粉颗粒近似为球形,粒度范围为60~120nm.  相似文献   

16.
用浸渍法改性α-Al_2O_3载体,并制成Ni/α-Al_2O_3催化剂.用动态热重法考察这些催化剂样品的还原性能和抗积炭性能,并用X-谢线宽化法测定还原后的平均Ni晶粒度.结果表明,在由相似的氧化物改性的一系列样品中,BaO改性表现出除La_2O_3之外最好的还原性能和最好的Ni分散度;提高催化剂抗积炭性能的最佳加量约为4.7%,BaO改性有利于提高Ni/α-Al_2O_3的水热稳定性,使催化剂的比表面、镍分散度及表面酸性发生变化,引起催化剂的烃转化和积炭活性的消长,最适宜的BaO加量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积炭速率  相似文献   

17.
在固—液相转移催化(K2CO3/CH3CN/TEBA)条件下,对硝基苯磺酰基乙酸酯类化合物与α-氯丙酸酯在60~80℃反应没有生成正常的烷基化产物,而得到了2-(4-硝基苯磺酰基)丙酸酯,产率30%~70%.反应机理可能是:对硝基苯磺酰基乙酸酯与α-氯丙酸酯反应时相继发生了烷基化和消除反应,消除反应生成的对硝基苯亚磺酸钾与α-氯丙酸酯反应而得到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反应法,将NiCl2与TiCl4负载于复合载体MgCl2-SiO2上,制得新型双过渡金属催化体系TiCl4-NiCl2/MgCl2-SiO2/Al(i-Bu)3。该催化剂用于乙烯气相聚合,当x(Ni)为12.5%时,催化剂效率最高,聚合动力学属衰减型。催化剂因含有镍化合物具有齐聚及原位共聚性能,得到的聚乙烯具有支化度为3.6-7.2支化数/1000C的中密度聚乙烯,且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相似文献   

19.
改进型XC502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离子掺杂价态补偿原理及正交试验方法,在三组份Cu-Zn-Al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中添加适量的IVB族和VB族金属氧化物助剂,研制五组份多促进的Cu-Zn-Al-M1-M2的甲醇合成催化剂XC502.实验结果表明,在5.0MPa、240℃的条件下,XC502催化剂耐热前的活性比Cu-Zn-Al催化剂高约10%,耐热后高约29%;XRD和DTA表征显示,XC502催化剂前驱态含绿铜锌矿[(Cu,Zn)(OH)2(CO3)]和孔雀石[(Cu2(OH)2CO3]构型的组份较多,分散度较好.这与XC502型催化剂具有低温高活性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五价钼体系Ziegler—Natt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催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MoCl3(OC8H17)2-(i-Bu2)AlOPhCH3为催化剂的丁二烯聚合反应,应用胶体的光学,电学,动力性质,对催化剂行方法影响催化活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Al〉/〈Mo〉比值影响催化剂颗粒大小,数密度及还原程度;混合顺序影响颗粒形态,固而影响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