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英语和汉语由于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不同,其否定形式差异较大。有的英语否定句虽仍译作汉语否定句,但若以汉语的逻辑思维方式去理解,译便会与原貌合神离,难得真谛。如:Justice is never done but some people will be found to complain.有人把它译作“裁判不公,但发现有人表示不满。”此句中but不是并列连词,而是主从连词,用在否定词never之后,相当于that…not…构成于双重否定的形式。应该用反译法译成“裁判虽公,仍必有人作不平之鸣”。  相似文献   

2.
汉语习语是翻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若干种译文出发,介绍汉语习语的三种英译方法,并通过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翻译方法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著作翻译的一大难题是哲学术语的汉译。根据解释学的“不可翻译性”原理,译名之争源于不同译者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解释“境遇”和理解“视域”的不同;从翻译活动的目的看,目前哲学界比较认可的关于being的译名“是”虽然益处多多,但将面临如何在汉语中扎根、存活的严峻挑战。在目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环境下,不妨可以将being这类哲学基本术语直接引入汉语,作不译之译。  相似文献   

4.
“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的具体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最传统的说法是“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土家语“毕兹卡”与汉语“本地人”没有对译关系,也就是说,土家语“毕兹卡”中没有汉语“本地人”对应词来对译。从语言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毕兹卡”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蒙兴灿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1):121-124
Good是常用形容词,词义灵活多变,搭配能力很强。通过几本权威词典提供的Good释义义项,探讨了英汉词汇意义各自的特点、提出大胆而合理的词义引申是高质量翻译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译应选择恰当的具有引申意义的汉语词来表达或根据上下的逻辑关系进行引申转义,甚至再引申再创“义”,以使原的思想表达得更加准确,译更加通顺流畅。  相似文献   

6.
汉英介词都属虚词,不能单独运用。汉语介词与名词、代词或词组一起组成介词结构,英语介词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词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英语介词最活跃,具有搭配能力强、词义丰实多变的特点,而汉语中的介词即少而又很不活跃。现把它们的主要区别和汉译方法简述如下。 一、英语介词表示意思有时比汉语复杂,可用全译或半译 英语中有些介词除了表示汉语的“介词”外,还可表示汉语的“方位词”。汉译时,必须注意汉语的习惯,把介词及其后面的方位词全译出来。如: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电视外贸英语》及其配套材料《自学辅导手册》从“汉语译文”、“英文表达”、“编排印刷”、“数量对译”及“正文与练习”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指出了不足之处的同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改正方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李华 《科技信息》2011,(32):I0095-I0095,I0097
本论文主要调查汉语动词“给”和日语动词“与ぇゐ”的意思,然后汇总“中日对译汇编”中的实例,分析“给”和“与ぇゐ”的对应关系,让大家明白它们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9.
四字词组是汉语的一大“特产”,它的主要功能是表意十分凝炼,能以较少的文字表达极其复杂和深刻的意义。在俄译汉中,若能充分发挥汉语中的这一优势,既可使译文保存原作的丰姿,还能使译文大为增色。  相似文献   

10.
在对汉语典籍英译时,译者要运用关联思维,秉承与时俱退和互文的理念,遵循“得意一忘言一循意得言一得言忘意”的翻译过程,探求原作的“言外之意”,然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展现原作语言层面之下蕴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布什不懂中文,对陈水扁的言论要凭“英译版”来解读。在翻译中,不论谁总希望自己的话能准确无误地传给对方,但陈水扁却是个例外,他要使自己的话被译得越模糊越好,予人以多种解释的空间。现举两例探其用意。一是2006年的“终统”译名问题;一是最近的“四不一没有”的译法问题。陈水扁要耍  相似文献   

12.
“刹那”是梵文ksana的音译,随着使用的大众化和普遍化,它的意义、用法、搭配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它的出现引起了汉语中相关词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汉语习语是翻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若干种译文出发,介绍汉语习语的三种英译方法,并通过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翻译方法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含“军队”义位的同义词系统主要由“军”、“师”、“赋”、“兵”、“旅”组成,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出现及使用的时间不同、使用频率的不同、组合搭配情况的不同等几个方面。虽然由词汇意义差别所制约的词语搭配不同往往比较明显,但这种制约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无论英语或汉语总的说来在一个句子中,动词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英语和汉语各有其本身 的特点,例如,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动词,而汉语有时则可使用两个或者更多的动词, 因此在英译汉时通常有必要将英语中除谓语动词之外的一些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这不仅符合汉语 的表达习惯也忠实于原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抽象名词(特别是动作名词action-nouns)的翻译方法,其中包括根据不 同上下文将“动作名词+of名词”的结构译成汉语的“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 此外,也涉及到将英语中动名词以及“to be+形容词”,“to be+介词”,“to be+付 词”等结构译或相应的汉语动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19世纪以来,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便成为翻译理论中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Catford和Newmark,甚至现代翻译界的泰斗Nida都对此持保留态度,尤其涉及到文化翻译时。以英汉翻译为例,就有人就音、形、义、语体风格及文化各个层次对翻译的可能性提出质疑。如:汉语方言怎么翻?黑人英语怎么翻?汉语中的“‘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这句话,你该如何翻得生动贴切?中国的“饺子”“馄饨”如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红楼梦》的博大精深西方人能欣赏多少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笔者仍坚决赞同翻译的“可译论”。诚然如上所述确实是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但困难不是不可克服的天堑,可译是绝对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在具体阐述这个论点之前,我们得搞清什么是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用”一方面保持动词的特性,另一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虚化,被分析为介词,这样形成兼类现象;当其与虚词“来”、“去”和“以”分别搭配套用时,所形成的格式在语法性质上具有兼类性,在句法形态上具有弹性和递归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通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对于句子的特殊成分的看法从称呼上看不一致,有的叫“独立成分”,有的叫“独立语”,从概念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上看也略有出入。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尝试──“三段教学”法初探赵建平中等师范学校《现代汉语知识》,是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必修课之一。如果说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的话,作为工具课的现代汉语知识课就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在中师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位。199...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外宣传译品翻译质量问题相当普遍。通过典型例子,指出译品存在的“内伤”和“外伤”,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