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胡塞尔的科学批判主要有三点:①现代实证主义科学观排除一切形而上学问题,导致了欧洲文化危机及自身意义基础的丧失;②现代科学将自然数学化,且远离生活世界,使人们误把数学化的自然当成自然本身,形成封闭的、客观主义的自然观;③结果是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成为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因此导致了科学的认识论之谜,使得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成为问题。本文认为,胡塞尔的科学批判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但从科学和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他的批评在某些方面是不恰当的:①实证主义科学观固然不是健全的科学观,但现代科学自身却不是意义、价值等形而上学的领域;②尽管数学化的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但数学化却是现代科学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③胡塞尔反对任何实在论的自然观,但这种自然观是现代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刘大椿教授主持编写的科学哲学史著作《一般科学哲学史》于2016年1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首先有一重要"导论",下分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为"科学哲学兴起史",回溯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科学思想源头,评述了近代重要学人的科学哲学思想,阐述了实证主义、马赫主义以及哲人科学家科学观的兴起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正统科学哲学。第二篇为"现代科学哲学流变  相似文献   

3.
怀特海认为现代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是指现代科学对其所默认的前提、基本概念的无批判的信仰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其本体论上的机械唯物论的盲信。其原因则是片面的抽象思维方法、科学的过度专业化以及具体性误置。而怀特海的机体哲学为克服现代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的科学观,几经周折,先后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走向衰微,其问题域正在发生转换。而随着现代量子理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科学观正在悄然形成。作者根据现代科学观的转变做出了大胆猜想,即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将走向一种以设计为目的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论(Science Studies)中,客观性研究存在着两条进路:一、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客观性予以纯粹的社会学说明;二、历史认识论将客观性的发展史概括为一部道德史。前者将科学客观性完全归结为社会利益的导向,后者将科学客观性归结为一种道德属性。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将客观性指向事实维度,此二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客观性指向价值维度。因而,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事实与价值发生了分离。面对这一困境,布尔迪厄的科学场域理论从自然与社会、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的科学客观性进行重新解读,试图将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与社会建构论社会学意义上的客观性整合为一种历史的客观性,即科学理论是在历史中生成的、由科学共同体认识并承认的客观产物。  相似文献   

6.
杜威早期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心理学的机能主义等形成了他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中后期又基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来对哲学进行改造,其哲学的最终指向是把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模式转化为一般性的探究模式,从而指导道德、社会、教育、宗教等广泛的社会人文领域,杜威对于科学的哲学讨论对于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概念是人类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词语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概念译名是思想在异域传播的集中体现,而概念译名的递嬗则是概念所承载的思想观念转变的外化表征。通过对science概念汉译从“格致”到“科学”的译名演变过程展开描写研究,发现其汉译名的变迁并非语汇层面的简单更迭,实则体现了国人从功利地追求科学的“经世致用”性的科学观向理性地追求科学的真理性的现代科学观的转变。文章同时还揭橥了翻译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布赖恩·莱特等英美学者重提尼采与自然主义之间的关系,重新把尼采定义为自然主义者,引起了学界热议。议论的焦点在于:尼采是自然主义者吗?若是,他的自然主义是何种自然主义?以及尼采的自然主义能否与现代科学对接?尼采虽然承认自己是自然主义者,也主张过"快乐的科学",但他所谓的科学绝非经验实证的自然科学,他的自然主义也绝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尼采的科学以康德现象论为基础,却不以现象论为旨归,相反,他试图通过回归自然来超越现象论。尼采以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来理解自然。权力意志与自然的生成、流变有关,而永恒轮回则与自然的必然性、确定性有关。以此为基础,尼采构建了肯定生命之流变和命运之必然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资本与科学的联姻是现代科学的典型特征,齐曼将其称为科学的后学院转向。近代以来,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各种不轨现象也频繁发生,使得科学伦理陷入困境。这是因为:资本增殖逻辑必然破坏科学伦理规范,资本"实用主义"逻辑必然破坏科学的人文关怀,资本拜物教逻辑必然对科学研究主体及主体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当前重构科学伦理,应合理地驾驭和引导资本,承认资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合法地位,发挥资本的正面作用,防范资本的负面作用,通过培育和谐社会关系,缓解资本的拜物教逻辑。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7):106-110
支持工业文明的科学是现代科学,它是还原论的,还原论设定自然事物是线性的,即复杂事物可以归结为其各部分之总和;现象是杂多而变动的,但决定着现象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掌握越来越确定,从而对万物的控制越来越确定。现代科学思维有其致命盲区: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种思维方式与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是一致的,它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量子力学与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非线性科学是一种新科学。新科学承认自然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也承认人类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它反对征服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科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如果说,作为独立哲学学科的现代科学哲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则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是正在形成。对于这门新学科的性质及其存在条件的认识,依赖于我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关系如何理解。如果我们只将技术理解为应用科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或理解为科学的应用,是科学的外部扩张,则对技术的哲学分析就可以纳入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的范围。这就使得技术哲学被看作是科学哲学以及科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幸而上世纪末,人们逐渐抛弃了50年代和60年代科学社会学界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式,承认技术发展有自己的独立生命,有自己的特别语词和逻辑,有自己不同于科学的认识论结构和社会规范,有自己特殊的本体论地位。这就为技术哲学这门学科建立铺平了道路。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个基点。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12.
自然对科学的场域开放指向科学之于研究对象的不变性反思,形成对物的实在性表征所关照的科学哲学的自然进路。于此,人性缺场,语意失范,科学被推向纯粹的自然秩序而获得背向自身存在的表观确定性。理论实体的意义消解和SSK的人类学转向超越“自然-社会”非对称性解释循环。科学转化为地方性语境中的实践要素集合,其结构序列和逻辑秩序朝向人与物和合的文化场域延展。至此,科学复归地方文化语境实现科学文化的一般性建构。文化之于“人”的本质规定折射出科学文化“求真”“崇善”“臻美”的价值诉求,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在科学文化中被重新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3.
炎冰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1):46-51,31
在传统的科学语境中,亚里士多德似乎总是错误的化身.其实这是一种缺乏历史意识的误判.本文在解读亚氏相关著作基础上,撷取出其思想中与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紧密相关的实体、逻辑和科学三大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与重新评估.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及其求解,不仅昭示出亚氏科学创制的本怀,而且作为整个希腊科学发展的顶峰与终结,它还为现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性基础,预示着其大致走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熟知的古代典籍中撷取若干观念,藉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科学的关系,指出在古代它的确有强大的压抑作用,但到了近代亦可以成为助力。第二部分比较四个非西方国家发展现代科学的努力,特别是此等努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指出俄罗斯和日本是两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但其成功是循截然相反的途径:俄罗斯凭借绝对君主的远见与力量压制传统文化即东正教的意识形态;日本则凭借其文化中对外来事物的好奇与模仿习惯而绕过执政幕府的锁国政策;至于中国则由于传统文化因素而错过了17世纪初的良机,蹉跎三百年。第三部分指出,原创性科学大发现需要深厚的科学文化背景和极长时期酝酿,因此美国之所以能够超越欧洲是基于二战期间的科学家移民浪潮,而非自然发展;而且,俄国和日本发展科学虽然成功,但远远不能够和欧美整体相比,甚至比之人口少得多的个别欧洲国家如英、法、德,也远有所不及。最后部分则讨论中国今后发展科学的长远前景。  相似文献   

15.
物理主义:从方法到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物理主义学说一直和实证主义思潮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渗透、互为表里。在现代科学革命的巨大影响下,物理主义首先作为方法论体系独立开来,并且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紧密相关。物理主义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中的滥觞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主义争论。但是,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深入发展,物理主义正经历着从方法体系到本体理论的自我转换。而无论如何,科学逻辑是物理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宗教既非绝对对立关系,也并非简单的互补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两者的关系,既符合历史,也符合逻辑。古代自然科学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两者同根同源,难分彼此,很少对立。近代自然科学日益发展壮大,独立于宗教神学,两者表现为对立统一的特征,但冲突是主流。而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科学观念占主导地位,宗教让步于现代科学,两者关系缓和,以对话为主,宗教表现出了鲜明的科学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科学哲学脱离科学实践,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又陷入相对主义时,近年来兴起的科学仪器哲学则凸显了科学仪器在理解科学并解决科学哲学问题中的价值。本文课题组在收集大量文献后,基本摸清了科学仪器哲学的缘起、思想性质和理论价值。科学仪器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从仪器角度来理解科学思想:科学仪器不仅仅是外在的工具,还是科学思想的器物形态;科学思想不仅仅是科学理论及其实践活动,还是科学命题、科学仪器和科学活动的三位一体;科学哲学不仅仅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还是科学语言与科学器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时期科学译介活动史料的钩沉,立足于文本分析,从翻译的选材、翻译方法、话语策略等层面,探究赵元任早期科学译介的特点和成就,并结合当时语境进一步思考其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的翻译活动选材上以译介西方科学知识为主,而其史学意义已经超出普及科学知识的范畴。赵元任在科学译介中采用的言说方式,在词汇、文体、及标点版式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开拓性、乃至革命性的语体特征,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参与、甚至是引领了白话文运动的进程。同时,他的译介活动也指向中国现代科学话语的重构和科学精神的塑造,融入了思想启蒙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背景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的历史背景,讨论美国政府在资助和管理基础科学方面所进行的探索,着重论述科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万尼瓦尔·布什和新政派参议员哈利·基尔戈之间的争论及其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的影响,阐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成立是现代科学发展及科学团体与联邦政府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上帝与自然     
本文评述了当代基督教自然的神学对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这一观点对克服生态危机具有实践意义。只有自然的神学才能使神学摆脱牛顿关于自然的机械描述。皮考克的自然的神学主要讨论20世纪神学自然观及上帝与自然的关系模式。上帝主要是信息的传输者。逻各斯的概念尤其适合于表达神圣的内在性。本文旨在表明,神学观念吸取科学概念表达方式。20世纪上帝观更多同自然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同自然对立。神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新科学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