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博览》2012,(18):11-11
年轻的美国移民乔纳森今年年初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需要你,就业机会太多了。”他原来在美国一家公关公司工作,到中国后,在清华大学找到了一份教英语的高薪工作。这个故事让很多美国人坚定了信念:我们的船正在漏水下沉,而中国正在迎风起航。于是,父母让孩子去学习中文.像乔纳森一样的年轻毕业生纷纷到中国去发掘财富。  相似文献   

2.
弟弟史迪夫和我年龄相差5岁。我在26岁时迁往纽约,当了一名体育新闻记者,而史迪夫则成为芝加哥一所小学的教师。我俩的关系一向比较紧张,几年前他不再与我讲话,却从不对我解释其中的原委。我几次试着接近他,他都回避了。“你们都只有一个同胞兄弟,应该成为很好的朋友。”父母时常苦口婆心地劝告我们兄弟两个。一天,我与父母通电话。电话那端妈妈的声音有些异常。她告诉我,史迪夫开始接受化疗了。“化疗!”我一时愕然,“为什么?”三年前,史迪夫就被告知患了慢性肺炎,但不是恶性的。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的病情严重恶化了。…  相似文献   

3.
有一对兄弟,哥哥生性消极,而弟弟生性积极,他们的父亲为了要考验兄弟俩,便把哥哥带到一个充满玩具的房间,而把弟弟带到一个充满牛粪的房间里。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打开哥哥的房门,却看见哥哥嚎啕大哭,父亲问:“玩具这么多,这些不都是你喜欢的玩具吗?”哥哥回答说:“玩具那么多,我不知道要从哪一个开始玩。”  相似文献   

4.
的知识,妈妈很想帮他。里薪水多,学了50钱交上去,的杂货铺里散了钱,喘吁吁的说一天,我家的煤气灶突然不燃火了,可能是坏了吧!妈妈忙打通了电话,叫别人来修。“叮咚,叮咚”,一阵急促的门铃声传来,我开了门。只见一个大哥哥,提着一个工具箱,笑着说:“我是来修灶的。”“哦,快进来!”妈妈知道,拿了一双拖鞋给大哥哥。大哥哥走进厨房,蹲着修煤气灶,他干脆利落地修着,时不时在工具箱里翻一翻,时不时用钳子鼓捣鼓捣。妈妈站在一边,问他:“你多大了,怎么没去读书呀?”哥哥不紧不慢地说:“我15了,家里没钱,我才出来打工。”妈妈点了点头,若有所思,我…  相似文献   

5.
希凡 《世界博览》2010,(7):42-43
“我当然会听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说:‘这场经济衰退太可怕了,’”罗伯特·谢尔曼,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2009年的毕业生,去年7月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道,“但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感到那么紧张和绝望。”在斟酌良久并与父母沟通后,谢尔曼推掉了一份年薪5万美元的咨询公司的工作,原因是他和未来的老板在沟通上有些问题。现在,他偶尔打打零工,希望自己能在几家科技公司获得好运气。“我相信经济会反弹的。”  相似文献   

6.
吕斌 《青年科学》2009,(9):42-42
倾诉者:小方(18岁,高三学生) “我瞒着父母偷吃了禁果” 从小,父母对我的管教就特别严。他们不会在我面前表现出亲密的行为,也不允许我和异性同学交往。  相似文献   

7.
破译五线谱     
周安平 《世界博览》2009,(17):81-82
小高坐在床边,那把已显陈旧的大提琴就靠在他的两腿间。我把3岁的儿子搂在膝前,低头问:“你喜欢听什么歌?让哥哥给你拉。”儿子赧然一笑:“《北京欢迎你》!”小高一边笑望着儿子,熟悉的旋律一边就已从他娴熟的指间飘了出来。儿子稚嫩、纯洁的笑容愈发灿烂。  相似文献   

8.
山岗 《科技潮》2007,(6):42-43
一天,我拨通了一位朋友家里的电话,当对方提起话筒,首先传过来的声音是,“来电话了,接电话!”我对着话筒说:“开什么玩笑,你不是在接电话吗?”对方笑着说:“那不是我的声音,是我家的鹩哥在说话。”啊,鹩哥怎么跟他话音一样,真是令我惊奇。我当即拿定主意,要登门见识见识他家的鹩哥。  相似文献   

9.
赵楠 《科技潮》2009,(11):56-57
魂已飞 魄已散 “一名16岁的中学生,父母为了根治他的网瘾,把他送到了戒除网瘾拯救训练营,十几个小时之后,当父母再次看到他们的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带着满身的伤痕停止了呼吸……”  相似文献   

10.
张松 《许昌师专学报》1999,18(1):128-131
初中生与父母双亲的关系是从依赖向独立发展的时期。少年初中学生对父母的“反抗性”是与父母建立平等交往关系的手段。初中生在独立性发展的同时强烈渴望父母的理解,这是他们的心理矛盾决定的。父母双亲要与初中少年子女建立良好关系,尊重他们的独立性是基础,与他们平等民主相处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奈潘风云     
我和伊达继续向南方行进。南去的路上不断有敌人骚扰我们。好在这些都难不了我们,更阻止不了我们南下的决心。“哥哥,听说有许多英雄聚集在南方一个大广场上。”“嗯,我想我们能找到新伙伴的,我们一定能给父母报仇。”“哥哥,倘若我们在那些英雄面前显得很渺小怎么办?他们会帮助我们吗?”“呵呵,傻妹妹,我们可是修罗族的战士啊。天生就是战斗专家,不会比他们差的。”“哦。”南下的路越来越难走了,我和伊达在阴森森的树林里很难辨别方向。在前进中,不时有粘乎乎的怪物攻击我们。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小天使,一个生活在天庭快乐无忧的小天使。我今年8岁,是天王最最宠爱的孩子。我经常在天王的怀里撒娇并问天王他为什么爱我?天王总是回答,说我是最漂亮最可爱最聪明最懂事的孩子。在我的脸上有着最最天真灿烂的笑容。有一次我问天王:“你是如此地爱我,是不是我很像你。”可天王却说:“不,孩子,你像你的父母。”我很迷惑,我不知道父母是什么。天王说:“孩子,父母就是生你的人,他们在人间,你是他们的孩子,你从人间而来,才来到天王这里。”我又问:“那我为什么不在人间,为什么不能与父母在一起?”天王说:“人间会有很多的无奈。你的父…  相似文献   

13.
恐怖屋     
一天夜晚,阳阳骑着自行车回家。走到离家不远的一片小树林时,看见一幢红色的小屋子,阳阳想:咦,我怎么没见过,可能是刚建的吧?阳阳回到家,向父母谈起了红色小屋的事。父母紧张地说:“红房子?小树林?那是一片闹鬼的小树林,有人曾在里面见到过幽灵!现在没一个人敢去那儿啊。”“是吗?”“对,一个20来岁的大学生和他的父母曾死在小树林,你千万别去呀!”“呵呵!怪可怕的。”阳阳说,其实他一点也不害怕,他从不相信世界上有鬼。阳阳想探个究竟,破解小树林闹鬼的秘密。于是,他立刻给好朋友小胖发了份传真:“你后天早上来我家,九点三十整来。”小胖又…  相似文献   

14.
张友敏 《奇闻怪事》2007,(12):15-16
【背景】 事情还得从一个家长的电话说起。一天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突然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她哽咽着说:“张老师,今天可以让我的孩子回家吗?他的爸爸快不行了。”对于这样的请求我当然答应。没想到她接着说“张老师,我还想请你帮个忙,这孩子一点也不懂事,到现在他爸爸住院一个多月了,  相似文献   

15.
车耳 《世界知识》2008,(3):62-63
前不久去纽约时,和几位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华人朋友一起吃午饭。一位来自美洲银行的校友满脸笑容地给我们介绍他带来的一位男士:“他是曾小姐的哥哥,曾先生。”我知道他所说的曾小姐是香港一家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去年初出了本畅销书。只是这种介绍客人的方式有些夸张,午饭的主题与曾小姐并无关系。我礼貌地和“曾先生”打了个招呼,就坐下了。  相似文献   

16.
我把电视机的新闻频道暂时避开,我不想看那么多美伊战争的实况和某些与自己无关痛痒似的战略评论与分析。有时也很怕听播报者用热心而急切的声调向大家预告说:“我们将有新的画面,随时提供给观众。”对面人家的小孩,兴奋地跑回家,说他要赶快看“美国打败坏人的‘电影’”。战争实况成为现代人习惯了的娱乐性的杀戮电影。大家好像已经不知道,那些死亡在伊拉克战场上的人并不是“临时演员”,他们是真真正正的“死了”!他们不会在“收镜”以后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去领演出的酬劳,然后回家去吃饭。他们不再站起来了!他们的父母…  相似文献   

17.
析析 《青年科学》2009,(5):31-31
人高兴了,会流泪,伤心了,也会流泪。可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多年来,乔纳森·罗滕伯格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发现,哭泣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表达,它比多数人所意识到的还要复杂。罗滕伯格说:“人们在开心时会哭,在悲伤时会哭,在孤独时会哭,在与他人欢聚的时候也会哭。这些行为总让我感到惊讶。”  相似文献   

18.
王玲 《奇闻怪事》2011,(2):37-38,21
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进步,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他指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幼儿从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的事物,模仿父母的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这就足见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长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2011,(13):11-11
在国外生孩子不再只是明星富豪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阶级准父母也想给孩子一张美国护照。赴美产子中介公司宣称:“这笔投资的回报要比抢银行还划算。”中国父母的孩子如果在美国出生,就自动成为美国公民。等孩子们到了21岁,就能为父母申请绿卡,让他们也移居美国。  相似文献   

20.
放下的包袱     
《科技智囊》2011,(8):I0046-I0046
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外出旅行回家,发现大楼停电了!虽然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但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就爬楼梯上去!他们背着两大包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说:“包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轻松多了,继续向上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