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对地震引发的核电站泄漏等次生灾害的关注,3月11日发生的这次日本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反而关注度减少,但是全球地震和地质研究专家却一直在高度关注和研究这次地震带来的影响。这场比许多人的预计要大得多的强地震对日本乃至全球其他地方的地震危险性意味着什么?有地震学家已经提出此次日本强震颠覆了传统地震规模假说,当然更多的学者还在观察和积累数据中。以下一组文章想通过这一话题的探讨,引起更多人对我们生活的星球的地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世界上里氏6级及其以上的地震大约20%发生在日本,震级在2级、3级的地震日本差不多每月都有。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致使14.3万人死亡,其中90%的人是被地震引起的大火烧死的。在近几十年中,日本又发生过不少次大规模的强烈地震,例如,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和2007年的新溻地震。  相似文献   

3.
杨志根 《科学》2007,59(3):61-61
2007年4月2日,位于所罗门群岛的西南太平洋海底发生了8.1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数米高的小规模海浪袭击了距震中约45公里的吉佐岛海滩,造成重大的生命与经济损失。据地震监测结果.这次地震的主震发生在近南纬8.6^o、东经157.2^o,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11,(7):7-7
美国宇航局一项新研究表明,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发生前数天,断裂带上空的大气层显著加热。在这次地震前,震中上空电离层(大气上层的一部分)中的总电子含量急剧增加,在地震前三天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地质学家早已了解到某些海洋地震会引发强烈的海啸,有些则不会。但是,最近危害极大的日本地震也告诉我们,目前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能使毫无准备的人们避免被海啸侵袭。然而,由美国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 一次强烈地震,会造成种种灾害,一般我们将其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直接灾害是指地震发生时直接造成的灾害损失,强烈地震产生的巨大地震波,造成房屋、桥梁、水坝等各种建筑物崩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工厂停产,这种损失在大城市、大型矿山等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唐凡 《科学之友》2003,(11):38-39
2003年9月26日凌晨4时50分,日本北海道发生了里氏8级的强烈地震,随后又发生多次余震,其中6时8分发生的最慢烈余震达到里氏7.1级,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经历了地震的人们说:我们被吓坏了“真吓人,家里碗碟全被砸碎了。”地震时,日本北海道钏路观光协会的松石一郎先生全家被吓得抱成一团。松石先生说,虽然地震在当地时有发生,但如此震级只有8年前出现过。那天,他们一家尚在熟睡,突然,松石一郎被一阵猛烈的摇晃惊醒,他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发生了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随即发生的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座反应堆不同程度受损,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导致严重核事故,由此引发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核事故是怎么发生的?会产生什么危害?可有办法防护?……记者日前从“核能的安全与利用”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上,为这些问题寻找到了部分答案。  相似文献   

9.
地下噼啪作响,地上五彩弧光,顷刻间房倒屋塌,废墟一片,刹那时友爱亲朋生离死别,阴阳隔世。幸与不幸从来没有这样面对面地靠近过。不用再说,你也能猜得到:地震了。 俯视地下 “地震”,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震动。地震时,地壳内某处岩石的破裂和错位会产生强烈的振动,同时有弹性波形式的能量传播出去,在地面各处引起强烈震动。地壳中产  相似文献   

10.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间隔时间不到五年,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汶川地震是否诱导了芦山地震,未来龙门山构造带还有哪里会发生类似的地震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答。五年之内,四川龙门山区域发生两次强地震。地震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创伤,更有对民众心理的冲击、对科学家公信力的质疑,以及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考验。汶川地震以来的五年,对抗震救灾有许多总结,对地震本身有许多研究,但对灾害何以如此严重,对如此大的地震为什么没能预见到等问题,却很少有深刻的反思。"多难兴邦","难"本身不能兴邦,但"难"可以为我们提供反思与进步的机遇,能从中吸取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地震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地震带来的不只是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灾难——其中之一是核电站的核辐射。为什么海底的地震会引起核辐射呢?这得从核电站是如何工作的说起。  相似文献   

12.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是世界闻名的多地震国家,在日本,一年一度全国统一的“地震防灾日”甚至像节日一样,搞得轰轰烈烈。在全民参与这一基础上,日本的地震预防预报研究始终处于世界前沿。 推测中的日本东海大地震 1944年,日本东南海域发生海底地震,并引发一场特大海啸。震前,专家发现震区曾有海底的地壳隆起现象。以此为契机,日本政府设立了“东海大地震预测”这一大型科研项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11日中午,日本东海岸发生千年罕见的9级强烈地震。面对随之而来20多米高的海啸巨浪,历来防震训练有素的国民也茫然失措了。然而,更令人茫然的是处于震中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目前6个机组中已有4个发生了氢气爆炸,未来几天里放射性污染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生命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障,这些担忧在已十分凄惨的灾民心中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特大地震. 这次逆冲型地震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之上, 与有历史记载以来所发生的逆冲型特大地震是不同的. 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震源机制、余震定位、地震破裂过程、同震地壳形变、强地面运动等的综合研究, 认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3个地质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川西高原作为变形单元震前发生长期持续的变形, 并且将变形转换为积累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力; 龙门山断裂带作为闭锁单元震前变形缓慢但积累很大的应力, 当其超过断裂的摩擦强度或岩体的破裂强度时就突发破裂, 形成地震,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四川盆地作为支撑单元对川西高原和龙门山的向东运动产生阻挡, 是汶川地震孕育不可缺少的元素. 汶川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以用多单元组合模型来理解.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与地震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震级(Ms)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我国大陆内部地区的灾害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洪汉净 《自然杂志》2011,33(5):266-270
1990年日本云仙岳火山和1991年菲律宾皮那图博火山喷发,引发了菲律宾海板块西缘的活动。全球板块运动以及相应的地震、火山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大地震活动以南半球为主, 发生了2004年苏门答腊Mw 9.1大震(Mw是矩震级),2010年智利Mw 8.8级大地震。火山活动也有类似表现,两个VEI≥5(VEI是火山爆发指数)的喷发都发生在南半球。2011年日本仙台东发生Mw 9.1级大震造成巨大的灾难,也影响了世界地震活动的格局。考虑到1933年日本三陆大震后的图像,日本弧大震可能没有完全改变全球活动格局。  相似文献   

17.
颤动的大地     
蔡途 《科学》2001,53(5):54-55
1995年1月17日清晨,日本神户,东方刚刚破晓,一向忙碌很晚的日本人大多还在睡梦中.突然,伴随一阵阵蓝光闪动,大地随之激烈地晃动起来,一次可怕的地震降临了.随着大地上下左右激烈地颠簸摇晃,几万栋房屋倾刻成了一片废墟,倾刻间一切都面目全非.地震引起的火灾将神户市上空映得通红,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这次地震震级7.2级,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的大地震(又称瓦尔迪维亚大地震),是迄今观测史上记录到的规模最大的地震,其矩震级为里氏9.5级。这次地震引起的海啸波及到智利以外的夏威夷、日本、菲律宾、新西兰东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阿留申群岛,并引发了断层带两侧板块交错滑移了20米~30米。事后,这场发生在智利的大地震掀开了地震科学领域的一片新天地。英国自由撰稿人罗夫·斯密思(Roff Smith)为此撰文回顾了50年前的这场地震以及由此展开的分析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马瑾 《自然杂志》2010,32(6):311-313
  近年来中国连续发生几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机理和活动规律的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以往认为:一个地震的发生是由于某地点早就开始孕育,待应力达到临界状态时发生。因此,只要对该地区进行充分的观测与研究,就可以确定某地点在什么时间会发生多大的事件,但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近年来的一些观测事实表明一些地区的小地震可以由远处大震面波的通过而触发。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很小的法向扰动可以改变断层原有失稳错动的规律。这些事实表明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刘宁  陈棋福  钮凤林  陈颙 《科学通报》2007,52(11):1312-1316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侧海域发生的Mw9.3级地震, 是现代数字地震和GPS观测台网布设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 高质量的地震和形变测量资料, 为准确估计引发巨大海啸的地震破裂特征提供了难得的可相互验证的资料. 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CNDSN)记录到的初至压缩波反演这次地震破裂过程, 并通过对方法的改进, 克服了CNDSN稀疏的台站分布带来的影响. 所获得的地震破裂过程与全球和区域地震台网及大地测量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即这次地震起始于苏门达腊西北海岸并以(2.7±0.2) km/s的破裂速度向北北西方向单侧破裂, 破裂持续时间达420 s或更长, 破裂沿着安达曼海槽延伸1200~1300 km, 并且出现两次强能量脉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