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讨论了鸡笼山金铜矿主要载金矿物的标型特征及与金矿化的关系,金矿物的种类、特征及其在矿石矿物中的赋存状态。确定了4种主要载金矿物和6种金的矿物.金的赋存状态包括显微可见金、次显微金和晶格金,分别以粒间嵌连、裂隙嵌连、包裹嵌连和类质同像形式赋存载金硫化物中.本文还用选择性溶矿方法定量地确定了黄铜矿、闪锌矿中上述3类金的含量分布。  相似文献   

2.
赵留升 《科技资讯》2014,(26):238-239
本文通过研究灵宝东闯金矿床围岩蚀变及矿石矿物,讨论了该矿床的围岩蚀变类型、蚀变分带情况及矿石矿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围岩蚀变发育,以黄铁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为主,其中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绢云母化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矿石类型以多金属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为主。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则以石英、绢云母、绿泥石为主。矿石中含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较少,在矿石中分布极不均匀,多以粒间金和裂隙金为等形式赋存于矿石中,粗粒金相对较多,细粒和显微金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块状矿石显微镜下矿物含量点测法的估计定律,以及此定律的简要证明、测量统计中最低限度样本容量的确定及误差范围。  相似文献   

4.
西藏弄如日金矿矿石矿物组成、金银赋存状态及工艺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西藏弄如日金矿主要矿石类型的岩矿相鉴定,主要组成矿物的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消融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研究了该矿床的矿石矿物组成、金的赋存状态和工艺特性.结果表明:金主要以独立金矿物形式呈细粒-微细粒、不规则粒状产于黏土矿物粒间或黏土矿物与石英粒间,成色高(992~996);另有少量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毒砂中,"不可见金"对矿石金品位的贡献较小.银主要呈超显微包裹物,赋存于磷酸盐矿物中.在对自然金和载金矿物的粒度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载金矿物在各种类型矿石中的质量分布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5.
湖南西部花垣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上部藻礁灰岩中的大型MVT矿床。矿床的矿石矿物中普遍有流体包裹体存在,其中有子矿物发现。采用SEM和EDX对它们进行研究后,在4种主矿物中发现有7种子矿物:闪锌矿、石膏、方解石、重晶石、石盐、黄铁矿和沥青。硫酸盐类矿物在包体中的发现,证明成矿流体中,SO2-4的含量较高,而且可能是与金属离子共同迁移。  相似文献   

6.
通过矿相学、岩石学、矿物学等方法对地虎铜多金属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特征、黄铜矿与黝铜矿典型剖面产出特征等进行探讨。得出地虎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白云母、黄铁矿、方解石、磁铁矿、褐铁矿等。  相似文献   

7.
308铀矿床产于诸广花岗岩体中,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其次为铀石。脉石矿物有微晶石英、绿泥石、水云母、萤石等;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以及副矿物锆石、金红石、磷灰石等。沥青铀矿在矿石中呈斑点状、粒状、环状、脉状,矿石结构以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多为浸染状构造。铀主要以独立铀矿物形式存在,生长于矿物裂隙及边缘。  相似文献   

8.
四川丹巴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型 Cu- Ni- Pt族元素矿床中 ,含有多种铂族元素矿物。通过显微镜下矿石结构构造等特征的研究 ,将矿床划分为三个成矿期四个成矿阶段 ,铂族矿物均形成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期。文章还讨论了矿石矿物的生成顺序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秦岭金矿杨砦峪矿区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矿石矿物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围岩蚀变以黄铁绢英岩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为主,其中硅化、黄铁绢英岩化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矿石类型以黄铁矿化石英脉型为主。在矿石中,黄铁矿为主要的金属矿物,石英为主要的脉石矿物。自然金为主要的含金矿物,以及微量的碲金矿,它们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多以裂隙金和包体金为等形式赋存于矿石中,粗粒金相对较少,细粒金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蓝晶石族矿物—蓝晶石、硅线石、红柱石是性能良好的高温膨胀耐火材料。本文概要地阐述了它们的性质、用途、工业对产品质量要求;国内外主要矿床的分布与矿石的类型、特征。并通过蓝晶石族矿物选矿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介绍了不同类型矿石的选矿工艺技术,采用重选—磁选;重选—浮选以及重选—浮选—磁选选矿流程所得的分选结果。  相似文献   

11.
己被国内地质学界广为重视的黔西南地区微粒侵染型金矿,矿床的分布和富集严格受低角度断层控制。笔者从地壳内多层滑脱的观点出发,结合研究区的典型矿床实例,将该区域内不同矿区,不同控矿特征的金矿床,纳入地壳浅部多层滑脱构连的统一模式中进行讨论,并据此对深部原生矿产富集的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分析。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黔西南地区地壳浅层构造的理论分析,为该区的金矿普查与勘探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洪水塘红土型金矿为例,研究了湘南地区红土型金矿的成矿条件.认为湘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产在矿化集中区的富含金的原岩、干湿分明的气候条件和以缓慢上升为主的块断构造差异运动的大地构造背景等条件,对形成红土型金矿都是很有利的,是寻找这类矿床的良好靶区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种近代测试手段,查明了金牙金矿床主要戴金矿物毒砂、黄铁矿、粘土矿物中金的三种赋存状态。呈显微—超显微粒状形式的金各占毒砂和黄铁矿中金的90.6%和96.9%,固溶体金分别为9.4%和3.1%。被粘土矿物吸附的胶体金占矿石金的4.81%。对显微—超显微金粒的形态、粒度及数量比进行了某些定量测算。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黔东天柱磨山一油麻坳金矿带地质特征,微量元素及金赋及存状态,认为金元素来源于凝灰质板岩类地层,先期构造运动及变质作用使构造带凝灰质板岩类岩石中金元素含量进一步增高,后期热液活动使金元素活化迁移到有利构造部位成矿,金以粗晶状单体自然金及细粒金存在的石英脉及硫化物中。  相似文献   

15.
七宝山铁帽型金矿是原生含金硫化物多金属矿床长期经历表生地质作用的产物。本文揭示了该类型金矿床氧化剖面具有典型的分带模式;由下而上分为:原生硫化物带、次生硫化物带、松散硫化物亚带及铁帽亚带。金主要富集在铁帽亚带及次生硫化物带。指出了矿床氧化剖面的分带与矿区潜水面的分布有空间上的依存关系。文中还从元素地球化学和电化学角度,探讨了各带形成的机制及金在氧化剖面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作者发现金矿(化)点20余处,包括4个类型:(1)受花岗岩中相关剪切带控制的黄铁绢英岩金矿;(2)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型脉型金银矿;(3)陆相含炭岩系沉积改造层控金矿;(4)陆相砾岩金矿。(1)、(3)两种类型金矿具工业规模。黄铁绢英岩金矿主要赋存在以胶东群为交代基体的重熔花岗岩或交代花岗岩的构造蚀变带中心。这类构造蚀变带是遭受长期构造应力作用并叠加后期构造破裂经热液蚀变形成的。成矿热液为中温碱性溶液,金多呈金氯络合物形式被活化搬运。该类型金矿与强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在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的蚀变糜棱岩化花岗岩带上等间距成群出现。陆相含炭岩系沉积改造层控金矿,为缓倾斜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受下白垩统莱阳群一段上、下含炭岩系控制。金矿在上、下含炭岩系中多层出现。此类矿床为晚元古代胶北地体隆起为陆,风化剥蚀产物沉积在中生代断陷盆地陆相湖泊基底堆积物中,由于盆地底部丰富的有机质及粘土对古风化产物中分解的自然金的富集作用形成了富金矿源层,AU:14-800ppb。在燕山晚期强烈构造变动影响下,成矿热液活动,有机炭在矿床改造过程中进一步富金作用,形成工业矿床。这是一新类型金矿。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综述了地质试样中痕量金测试方法的研究及进展,内容包括:金样制备及分解、金的分离与富集、金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台太古代高级变质地体中的金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认为太古代地体中没有绿岩带就不可能有金矿化,但华北地台上一些高级变质地体中也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金矿.本文讨论了高级变质地体中产生金矿化的可能性,初步总结了此类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并将其与典型绿岩带型金矿进行了对化,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一系列区别。本文并对产生之些区别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南二甲金矿不同含金性的石英进行了粉末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OH 基团(H_2O)及 CH 分子(CH_4)谱带的强度与石英的 Au 含量和 Al 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Si—O—Si 的对称伸缩振动强度及 Si—O 和 Si—Si 的变形振动强度与石英的 Au 含量,尤其是 Al 含量,总体上呈负相关;2000cm~(-1)以下各谱带的位置随石英 Au 矿化的增强表现出从高频向低频偏移的趋势。对上述结果,作者从理论上作出了较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矿产地多处在环境优美的山脉高原地区,又是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或上游流域,因此对氰化物的污染治理显得更为重要。氰化物稀溶液在高氧逸度、弱碱性介质条件对金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和活性,并且在碱性环境氧化分解而失去毒性。掌握科学的氰化炼金(银)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大幅度提高矿石的金银回收率和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