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100-104
关于生物物种的本体论地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传统观点认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另一种替代观点认为物种是没有本质的个体。传统观点的困难是本质主义与进化论不相容,但这并不能成为物种个体论的理由。混杂实在论和自我平衡属性簇理论主张自然类的一种非本质主义解释,物种仍然可以看做典型的自然类,但是这种进路同样面临不少困难。本文试图提出生物物种的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进路,也即把物种视作动力学系统状态空间中的吸引子,进而将这种进路扩展为自然类的一种新本质主义解释。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和解释方式的讨论,可以大体上划分为自主论和还原论(或称之为"分支论"),两种观点在对"突现"的理解、解释方式的看法是相互对立的;而对于"突现"问题和解释方式的讨论,最终可以归结到对进化现象的解释.对进化过程给予公理化解释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计算描述是还原论的观点,但是,这种计算解释遭受到即使不是无限也是巨大的复杂性的困境.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仿真实验成为解决计算困境的突破口,以康韦(J.Conway)证明了细胞自动机与图灵机完全等价为契机,导致了对生命过程的计算主义理解的兴起并产生了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带有还原论的色彩,但是,并非完全地支持还原论,实际上弱化了还原论,因为主张从部分到整体的突现过程的可计算性与可预言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福克院士在他的論文《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等价原理在爱因斯坦引力論中的作用》里闡述了他反对把相对性原理作为爱因斯坦引力論的指导原理的观点。他企图把下列二原理来代替广义相对論中的相对性原理和等价原理: (1) 具有柔性度规的統一四維流形中时間与空間的結合。 (2) 物理过程对度量的影响,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度规場和引力場的統一。相对論学者一般都认为,爱因斯坦原来提出相对性原理与等价原理,是用它們作指导来建立引力場方程与物体运动规律;他自己和同意他这种看法的人从来没有把引力論与相对性原理等同起来。等价原理在一般普通的引力場中只有局部意义。但在球对称质量分布引力場的希瓦尔茲希德(Schwarzschild)解中,在球面如地球表面附近的引力場可以近似地当作平面的重力場时,等价原理在有限的而不是在无限小的范围内也有普遍的意义。即在这有限范围条件下的重力場  相似文献   

4.
正从哲学家尼克·博斯特姆到硅谷科技巨头埃隆·马斯克等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所知的生命或许是一种复杂的高级计算机程序的产物。这样的想法听上去非常荒谬,但却正变得愈发流行——但物理学家们大多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理论物理学家们指出,这种理论完全无视自然界的规则。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宇宙中就必须完全推翻现有的量子力学体系,要么你必须完全依赖于它,同时还必须确保与  相似文献   

5.
蛋白体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国内生物学界和哲学界在讨论生命问题时,常引用恩格斯的关于“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一定义来做论证。许多教科书用这一定义引导学生去理解“生命”。《辞海》、《自然辩证法讲义》等新书及有关论文中也还都在此基础上做了充分肯定和引伸,认为“蛋白体的现代概念应该包括蛋白质和核酸两大类生物大分子的复杂体系”。这样,便向人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在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里,蛋白体究竟是指什么?蛋白体是否应包括核酸?  相似文献   

6.
魅力与危险——对科学史后现代主义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种种迹象表明后现代主义在科学史中越来越流行。它对这一学科的传统观点的挑战是严重的。不仅编史学工作的真理资格受到拒斥,而且历史事件的意义也被用当代文化加以解释,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客观基础。进一步说,给历史事件以因果说明并勾画出其进步轨迹的任务被抛弃,取而代之的种种解释是玩弄文字游戏的结果。这一切都来源于后现代主义者否认理性和进步并提出一种取代科学史特征的概念体系。在我看来,它是错误的有害的。但为了迎接挑战,我们需要搞清楚从这一概念体系所得出的全部结论。  相似文献   

7.
科学知识是以假说的形式被提出并通过不断的经验证实成为科学理论而被接受的。科学假说是科学家把对世界的信念和看法用语言陈述的形式具体化了的命题。这种语言层面的命题表述,涉及把世界的本体实在翻译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由于世界本体实在的相对性及本体论的相对性,使得由此建立起来的科学假说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本体论的相对性构成科学知识不确定性的根源。奎因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分析,把这一问题明确地表现出来并进行了具体和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生命伦理学应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什么?”这个问题对我是困难的。在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主要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数目超过一百,而且情况多种多样。这三个洲,除了中国大陆外,我只去过香港、泰国和埃及。由于经验有限,我难以胜任回答这个问题。从儒家的观点,或佛家的观点,或伊斯兰教的观点,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生命伦理学应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什么?”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然而,来自这些国家的人,总有些共同的东西。他们对某些问题比较敏感,而来自发达国家的人则对它们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所以,虽然我不能代表所有发展中国家发表某种看法,但也许可以说出一些他们会共鸣的东西。反正,我今天要说的最好看作是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信度还原论是当前主流的信念理论,主张信念是一种位于某个阈值之上的信度。实用信度还原论进一步主张,相信p就是拥有足以合理化按照p行动的信度p。这种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知识的实用入侵现象,但它不能全面刻画信念的状态,特别是忽视了信念与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之相对,断言倾向论主张信念是一种求真的断言倾向。根据这种观点,信念不仅试图精确地表征世界,而且还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支持性态度。正是这种态度把我们指向了行动。总之,断言倾向论不仅保留了实用信度还原论解释实用入侵现象的功能,而且更好地揭示了信念与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一个特点乃是"信念优先",主张以信念为核心去说明知识;蒂莫西·威廉姆森颠覆了这种看法,创造性地提出"知识优先"的观点,认为应以知识为核心去说明信念。首先,在威廉姆森看来,知道是最一般的事实性心理状态,批判了心理透明性的观点,说明信念并不比知识更基本。其次,通过比较信念、真信念和知识,得出真信念不是心理状态,进而表明信念无法说明知识。再次,通过对传统知识定义的分析指出,就算信念可以说明知识也必将陷入循环论证。不过,威廉姆森的这一系列主张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拉姆齐测验描述了人们决定接受p后,是不是接受q,从而对他的其它信念作最小修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学界对这种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两种:简单的拉姆齐测验和精致的拉姆齐测验。在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拉姆齐测验的新的逻辑解释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当代分析哲学普遍使用的概念分析、思想实验和反思平衡等论证方法最终都诉诸直觉作为证据。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实验哲学追问并反思直觉的合理性及其限度。在直觉问题上,证据论和取消论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两种立场。两者虽不乏洞见,但都因过于保守或太过激进而有失偏颇。笔者认为,一种值得提倡的观点是直觉的限定论。这种立场既能捍卫直觉作为证据的合理性,又能提供直觉合法使用的边界。  相似文献   

13.
苏联物理学家布洛欣采夫曾提出对量子力学的系统解释。这种解释曾被认为是批判了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因而是更正确的解释,是唯物主义的解释。本文在一般地评述布洛欣采夫的系统解释的同时,着重把他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作了对比,并由此得出结论,布洛欣采夫的系统解释在本质上是和哥本哈根解释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认识的相对主义不属于严谨的理智判断。然而,这种有着认识相对性的立场表达同样有其基本的理由,并且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相应的证据支持关系,即便这样的理由可能未必非常清晰、明确。传统的立场往往将这样的证据关系视为普遍先天可知,认识行动者无需付诸任何努力即可拥有,但这种理想主义的方案无益于理解证据关系的本质。而采用一种心理化的进路有助于做到这一点,这个进路主要是在可靠主义确证框架下用心理过程来锚定证据关系,以此进一步把握认识判断的相对性的根源所在,可以缓解对认识的相对主义的担忧。  相似文献   

15.
皮克林的科学实践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吴彤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7):33-36,89
皮克林的科学实践观对于传统科学哲学和新的科学实践哲学都有很强的影响力。本文旨在通过对皮克林思想的实践转向、强调语境的机会主义和实践冲撞观的初步探讨。说明其科学实践的基本观点,以及科学实践观对传统哲学问题的新解释。同时对这种新的分析框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归纳辩护     
两个半世纪以来,“归纳问题”始终困扰着逻辑学界,乃至整个哲学界,多少人“前赴后继”去攻克它,它却“磨炼”得更坚固、顽强。这种局面实在耐人寻味,为什么找不出圆满的解决办法呢?我认为,唯一的解释是“归纳问题”的提出本身是不合理的,它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但凡真正的问题在理论上说都应该是有解的。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用反证法论证休谟对归纳的怀疑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站不住脚的,从而为归纳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7.
<正>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极端不平衡是宇宙中最令人困惑的谜题之一。它们都是在大爆炸期间产生,但如今占统治地位的却是普通物质,其缘由我们不得而知。要解决这一谜题,最显而易见的方法便是观察反物质本身。如果科学家能够发现反物质的行为有某种不同,或许就能找到解释这种极端不平衡的线索。为此,研究人员决定对氢原子和反氢原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光谱——吸收和释放相同波长的光——进行测  相似文献   

18.
郭垒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9(4):66-68,59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理论,提供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思路:解释的起点和前提在于无机界,生命现象则应纯粹做为解释的对象。化学对生命科学的介入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成功,似乎被看作这种思路强有力的支柱。那么,实际上,现代生命科学例如分子生物学,体系的起点和前提是不是完全立足无机界中,抑或某一或某些起点和前提仍然立足于生命界本身之中呢?一、从桑克托密斯谈起将生命现象做为解释对象,存在两种有质的区别的解释起点和前提,一种是来自对无机界事实的认定和归纳,另一种是来自对生命现象的认定和归纳。对于后者,“活力”这一概…  相似文献   

19.
个人同一性是个体在不同时间历程中的自我产生和实现过程,帕菲特主张在祛个人化理念下用不同时间历程中许多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这个人的大脑的关系来加以解释。然而,在正确理解物理连续性与心理连续性的前提下,帕菲特的重要关系R仍需要给予重新解读,因为它不过涉及关系R:自然状态中人的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假如这种生命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并不呈现一个"分支"形式且有着正确原因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阶表征理论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需要被另一个高阶心理表征。简单性论证和现象学论证是它的两个主要论证,它们的策略是先把意识看作高阶心理对低阶心理的觉知,然后用表征来定义觉知,最后把意识状态解释为高阶心理以低阶心理为表征对象的再表征。简单性论证的问题是没有进一步澄清表征的过程,现象学论证则没有充分说明自我表征命题如何从经验判断过渡到必然性判断。高阶表征对意识解释的实质是把意识状态看作不同心理状态之间的表征关系,但对其中的表征机制这一核心问题缺乏详尽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