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武功山高山草甸3个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坡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南坡和北坡土壤,南坡土壤高于北坡;土壤速效钾(K)浓度以东坡土壤最高,南坡土壤次之,北坡土壤最低,但3个坡面土壤速效钾K含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东坡土壤有效磷(P)的浓度极显著地高于南坡土壤和北坡土壤有效P浓度;不同坡面土壤铵态氮含量依次为北坡〉南坡〉东坡。土壤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速效钾K浓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碳随着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在向海湿地内选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碱草(Leymus chinensis)、碱蓬(Suaeda glauca)、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4种植被,以其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4个不同深度(0~10,10~20,20~40,40~6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碳代谢相关酶的活性,运用单因素多重分析及相关分析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环境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植被下的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大体呈现为黄花蒿植被土壤最高、芦苇植被土壤最低的现象,3种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芦苇和碱蓬土壤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从土壤表层至深层(0~40 cm)逐渐升高,芦苇、碱草和黄花蒿土壤淀粉酶活性从土壤表层至深层逐渐递减;土壤含水量:芦苇土壤>碱草土壤>碱蓬土壤>黄花蒿土壤,土壤电导率:碱草土壤>芦苇土壤>碱蓬土壤>黄花蒿土壤,土壤pH值:芦苇土壤>碱草土壤>碱蓬土壤>黄花蒿土壤,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电导率和pH值逐渐升高但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3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天台山八种植被下土壤中的肥力因素:有机质、全氮、全钾、全钾及pH值,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八种植被土壤的上述指标进行了综合比较,八种植被土壤肥力的相似顺序为:七子花土壤=茶园土壤>竹林土壤>柳形土壤>金钱松土壤>日本花柏土壤>黄山松土壤>云锦杜鹃土壤。  相似文献   

4.
研究土壤动物及其与枣树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为枣林生态系统土壤健康提供新的科学理论依据。以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茚三酮比色法、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还原糖测定法分别测定了土壤蛋白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的酶活性,初步研究了枣林土壤动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季节动态。转化酶活性与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春季)和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冬季)、淀粉酶活性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夏季)及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密度(冬季)呈负相关,其他均为正相关。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和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土壤蛋白酶和脲酶酶活性与土壤动物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土壤类型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肥力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土壤生态系统和土壤微生物的利用、土壤资源和土壤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初步探索了土壤地理学与土壤微生物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出两门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深入研究枣林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的指示作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在陕北枣林研究区域内,以土壤动物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取样、定点动态观测与室内实验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土壤因子的相关程度不如密度明显。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及其和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与土壤营养要素相关程度较为密切,而且pH值无论对土壤动物类群数还是密度影响都最明显;土壤含水量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有显著影响;陕北枣林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结论生境差异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均具极显著影响,而季节变化仅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影响土壤入渗能力的剖面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田耕作土壤剖面类型测试和室内土壤入渗试验,并与均质土壤剖面对比的方法,分析讨论了水分在犁底层和上壤下沙土壤剖面中的入渗特性及其入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构型对土壤的入渗能力有明显影响,与均质土壤相比,上述两种剖面的土壤累积入渗量减小,各入渗参数减小,入渗能力减弱.研究结果可以为特殊土壤剖面土壤入渗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壤酶是存在于土壤中各酶类的总称,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1]。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是目前土壤酶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土壤酶对环境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变化较敏感,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变化的预警和敏感指标[2]。对呼伦贝尔草  相似文献   

9.
栓皮栎,杉木和火炬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及pH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初步研究了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林场栓皮栎,杉木和火炬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状况及土壤pH的差异,结果表明三个树种根际土壤全氮含量都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无机氮的季节变化是栓皮栎根际无机氮含量皆高于非根际土壤,杉木和火炬松根际土壤无机氮含量积累或亏缺或与非根际土壤接近。三个树种对土壤pH的影响是:栓皮栎根际土壤pH大于非根际土壤pH,杉木和火炬松则是根际土壤pH小于非根际土壤pH。  相似文献   

10.
以降解腐熟的桐籽饼粕为基质,加入解钾菌制成生物有机肥.将解钾菌和生物有机肥加入三种旱地土壤,室温下培养100d,分析测定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生物有机肥能极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水平,且土壤速效钾增加的数量与土壤本身的速效钾供给水平有关,土壤速效钾供给水平低的土壤增加最多,土壤速效钾供给水平高的土壤增加则较少;对土壤缓效钾的影响亦与土壤速效钾供给水平有关,在土壤速效钾供给水平较低的土壤中,生物有机肥能促进土壤缓效钾向速效钾的释放,土壤缓效钾水平降低,而在土壤速效钾供给水平较高的土壤中,生物有机肥中的解钾菌能促进难溶性矿物态钾的分解释放,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水平同步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N、C、P等)转化和循环的主要动力,它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等生化过程。另外,又是土壤养分的储备库和植物生长可利用养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土壤肥力水平的活性指标,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来阐述目前国内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作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分子生物学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棚室土壤、苗床土壤、局部土壤等土壤的消毒方法。介绍了轮作、换土、嫁接等耕作技术方面预防蔬菜土壤病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主要的评价方法、土壤水资源评价中面临的问题以及高效利用土壤水的机制和实用技术.在天然情况下,土壤水资源量从补给的角度论述是土壤截留量,从消耗的角度论述是蒸散量.土壤水资源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蓄水量、多年平均可更新土壤水资源、可被植被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等.在评价土壤水资源过程中,要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水资源的影响,采用新技术,建立和完善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模型.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土壤水分高效利用机制及其实用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土壤对磷的吸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土壤作为吸磷剂,研究了其对磷的吸附特性,并探讨了土壤对磷的吸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磷吸附状况能很好地吻合Langmuir模型,运用该模型可推算出供试土壤的最大磷吸附量,其值介于312.50~1.000.00μg/g之间,大小顺序为:湖南郴州土壤广东新会土壤江苏靖江土壤江苏南京土壤湖北石首土壤.磷的最大吸附量与土壤本身的理化特性相关,黏粒、铁元素、铝元素含量越高的土壤,其对磷的吸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植物修复与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盆栽法研究植物对土壤重金属 Cd的吸收富集和植物修复效应、土壤重金属 Cd浓度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以及经植物修复后不同时间内土壤酶活性恢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1植物对土壤 Cd污染具有富集和修复作用 ,但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2土壤脲酶活性随土壤 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3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 Cd浓度显著相关 ,可表示出土壤受 Cd污染程度 ;4受 Cd污染的土壤经过植物修复后 ,脲酶活性得到恢复 ,可根据脲酶活性恢复状况判断植物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土壤质量评价是土壤质量研究的基础问题,通过概述生物学指标(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在矿区侵蚀土壤研究中的应用,阐明土壤的生物学指标对土壤质量的生物指示功能.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客观地评价土壤质量,提出了矿区侵蚀土壤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仪化地区土壤植物中某些元素的含量,并作了土壤现状评价。影响土壤元素含量是母质和土壤类型,土壤元素含量与土壤属性有关,上层土壤较下层土壤元素含量稍高。该区土壤及植物中某些元素的含量较低,可作为背景值。植物及土壤有机氯含量均较国内外为低,植物含量的顺序是:自然植被>果树>青菜和麦苗;叶片>叶柄。该区土壤现状评价结果是,大部分地区是清洁及尚清洁区。  相似文献   

18.
2017年3~6月在太原汾河湿地公园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697只,隶属于4门7纲32类;其中优势类群为小杆目、膜翅目(蚁科)和弹尾目,常见类群14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占汾河湿地公园土壤动物总数的92.46%.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在数量比例关系为腐食性土壤动植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通过研究汾河湿地公园土壤理化性质3个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9.
李永红 《科技资讯》2006,(26):185-185
1.土壤质地 一定土壤中不同的颗粒级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颗粒级间的质量百分比成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不同土壤,这种比例则不相同,这就导致了土壤沙黏性的不同,也导致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和土壤肥力的不同。土壤质地就是指土壤的沙黏性,是土壤机械组成的外在表现,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也是树木栽培管理中直接应用的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20.
大量研究表明,用土壤酶的活性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标是可行的,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有重要意义。重金属锌大量进入土壤后,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吊兰进行锌胁迫下的盆栽实验,研究锌污染对吊兰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及对照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锌的浓度影响土壤酶的活性,随着土壤中锌浓度的增加,吊兰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脲酶、磷酸酶活性在土壤锌浓度为200mg·kg~(~(-1))时达到最高值,而蔗糖酶则在土壤锌浓度为500mg·kg~(-1)时达到顶峰,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壤锌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同时,吊兰根际土壤中酶活性非根际土壤中酶活性空白对照组中土壤酶活性的结果说明吊兰对提高锌污染土壤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