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艺研究者”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定位和强调精神向度的文学价值取向,与“文化研究者”的反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定位和强调人间情怀的文学价值取向,共同促成了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论争.  相似文献   

4.
陈静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95-96,108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5.
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现代神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广泛存在着现代神话因素,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制造现代神话的冲动,并且影响了现代神话的表现形态,而现代神话反过来也推动和影响着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6.
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有三个维度:日常生活实践的"抵制"战略战术,"消费是另一种生产","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引导人类走出现实生存困境以及创造人的"诗意的栖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文化消费已不可避免的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部分,它已经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消费中文化的缺席势必难以牵涉到社会生活方式的利害关系的支配,而消费中文化的符号化和工具理性色彩注定解构文化的意味和淡化人文精神,人们更多地只能扮演生活“仿像”的角色。在生产机制和消费机制作用下,文化消费已成必然。人文学者只有正视现实,独立承担起人文精神的责任,社会方能在突围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的审美化目标徐维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化倾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倾向,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大领域——教育,它以人为活动对象。面对的是热爱美、追求美的学生,又将如何实现教育审美化?纵观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至今仍存在着一方面教...  相似文献   

9.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现实,以及与此潮流相呼应而出现的新的文化与文艺现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有人称,进入20世纪,审美由于社会的发展开始降低姿态,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寻常百姓家到底是何种类型的百姓家?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在中国特定语境中的有效性需要双面分析,既要明确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也要考虑其解释当下中国审美现实问题所遭遇的尴尬,同时也要看到,审美的全面泛化存在着忽略生活本真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真空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确实均以不同的方式开辟出了走向审美生存的理路,但诸多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阐释”名义下对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所作的似是而非的言说,事实上是对审美现代性的严重误读。以审美的方式来回答、解决生命意义问题,只是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审美主义的重要面相,而不是审美现代性的圭臬。中国古代审美主义面对复杂生命之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撤退的姿态,这种无视尖锐繁复的内在生命张力的审美理想,与现代审美精神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学唯美主义审美理想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了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新文学的唯美主义审美理想,承历史的积淀演化而来,又不断地糅入时代的情愫,成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13.
"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提出的一个人生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先生的一种人生态度,也系联了他的美学探索,是其人生美学的最贴切的表述。因此作为一种审美的人生观和美学理论,"人生艺术化"理论具有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走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之外去寻求一种超然的美还是从生活当中去发掘实在的美,这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与审美现代性的一个分水岭。将审美理想视为人生理想的候补,即把美视为存在于世俗生活之外的更高贵的东西,这种从与生活疏离甚至对立的角度来张扬所谓纯粹美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固疾。在现代性的视野中如若还不加区别地一味褒扬这种传统士大夫的审美观,并美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反省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毛泽东曾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现在很多人因此将他看成极度节俭这一消费观的典型代表。文章以毛泽东的生活帐为资料来源,对其生活消费观进行客观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个人消费上讲求公私分明,生活开支量入为出,消费结构较为合理,他在物质消费方面注重节俭,但在精神追求上却毫不吝啬。他的生活消费观具有科学、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广场文化的审美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场文化是伴随着商业文化、休闲广场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群众文化的新景观,是都市人们的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狂欢生活和休闲娱乐的生活。广场文化丰富多彩,焕发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体现了一种平等、自由、欢乐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前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关照一方面带来了文学审美领域的拓宽,一方面也引发了精神丧失的危机。处理日常生活描摹和日常生活关怀的关系,合理把握审美边界和审美内核的关系,是正确处理文学审美对日常生活关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首开中国现代文学审美化先河。他强调"重文学自己之价值",从而奠立了文学审美自律体系的基石。他对审美独立的伸张就是对自由的呼唤和呵护。他先是用艺术,最后是用生命践行之。其实在审美主义者看来,艺术与生命本来就应该一而二,二而一的。王国维的审美主义思想对于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影响是怎么褒扬都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