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了解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情况,尤其是对景区核心区居民的旅游态度的认知,对推进旅游地持续发展及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户"为调查对象对皇城相府景区所在地皇城村居民进行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感知调查,采用EXCEL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着重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时间等八个方面均对旅游经济的感知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皇城村居民整体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感知方面表现出正面积极性要高于负面消极性,但从性别、年龄、收入及在旅游地居住时间长短来看,又表现出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选取"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感知"、"居民满意度"3个结构变量,依托社区参与理论、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SCI)、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TD模型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居民满意度结构关系模型。借助构建模型与因子分析结果,对贵州省镇远县铁溪乡村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结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铁溪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程度能够影响其"满意度"与"忠诚度",影响关系为正向,影响效果为"明显",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程度越高,满意度愈大;旅游地"社区参与"通过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进而影响其满意度的效能不高,影响关系为正向,但影响效果为"不明显";铁溪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程度整体上对于其满意度影响较大,影响关系为正向,其中居民"正面旅游影响感知"对满意度影响显著,"负面旅游影响感知"对满意度影响效能较小。基于研究结论为铁溪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兰州市城关区及其郊外的什川镇长坡村为例,对城乡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城乡差距是影响中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之一;(2)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在个人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乡居民对旅游的态度;(3)乡村旅游地居民和城市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基本上持有积极的态度.尤其是乡村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普遍高于城市居民,他们对发展旅游抱有希望的态度,甚至渴望发展旅游;(4)在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相互感知与态度方面,城市居民不欢迎农村居民来当地旅游,乡村居民则对城市居民到当地旅游表示很欢迎.这样会造成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心里上的抗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事件旅游举办城市的旅游影响感知居民分类及影响因素在文献中讨论较少.以常州2013年中国花卉博览会为例,首先对事件旅游影响感知测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然后以5个事件旅游影响因子作为分类依据,利用快速聚类法对居民群体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采用多项名义变量逻辑斯回归模型分析居民事件旅游影响感知群体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可以将被调查居民分为淡漠支持者、矛盾支持者、理性支持者和热情支持者;居民分类的显著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和居住时间、与旅游业的相关程度、居住区域,同时结合深度访谈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机制.识别旅游地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最小化潜在的消极影响,可以最大化居民的支持程度,对事件旅游的成功举办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居民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收入水平的居民对忻州非遗项目的感知度有较大差异,不同的居民了解非遗的途径有所不同,忻州当地居民对非遗的潜在需求很大,大多数居民认为通过发展旅游文化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居民感知调查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居民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主体,编制旅游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意愿.然而我国旅游规划中对居民感知调查运用较少.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上,以安徽庐江县为例,对旅游规划中居民感知调查的过程、结果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居民参与的旅游规划编制方法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鄂东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旅游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居民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方面调查当地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状况,了解当地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分析影响鄂东地区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因素,为改善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推动当地体育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调查显示,旅游者对地质公园景区的满意度、当地居民对泰宁旅游发展的认可程度比较高,但居民对一些旅游服务指标及经济收益的利益分配不满意,旅游者对服务质量、文化体验评价比较低。泰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需以生态思维制定长远规划,提高服务水准、改善目的地形象;鼓励居民参与经营及利益分配,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地质公园保护教育。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思南县居民参与旅游业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思南县1 000余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了居民对参与旅游业的7个主要方面(为旅游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参与旅游政策制定、参与旅游开发规划、参与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自主经营旅游项目、接受旅游企业的聘用、参与旅游教育培训)的总体态度,并采用均值比较方法,分析了7个因素(民族、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培训、收入以及居住地与景区的距离)对居民参与行为的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并借助于GIS软件,分析了思南县各乡镇旅游参与行为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思南居民4项参与行为感知均值大于3.5,说明居民总体上愿意参与旅游开发。其中,对自主经营、接受培训和保护环境显示出较高的参与愿望(感知均值大于4)。但对于参与旅游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参与旅游开发和规划并不热心。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状况5个主要因素对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p<0.01)。在空间上,16个不倾向于被旅游企业所雇佣的乡镇主要分布于思南县的西南和东南部,其余11个县镇的居民既接受旅游企业的雇佣,也对自主经营有着强烈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以坡月村为例,构建了乡村旅游地感知框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了养生型乡村旅游地感知水平,运用变异系数和回归分析法探究了乡村旅游地的感知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感知以及每一个感知维度的强度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归属感、依恋感和幸福感的强度差异较小,排斥感和满意度的强度差异较大.归属感、依恋感、满意度、幸福感与居住时间存在正向关系,与学历存在负向关系;而排斥感则相反.2000元是乡村旅游地感知及每一个感知维度与月收入相关关系发生变化的拐点.男性群体、中青年群体、旅游直接利益相关者、当地居民的乡村旅游地感知水平及每一个感知维度的强度均优于其他群体.归属感、依恋感、排斥感、满意度和幸福感相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乡村旅游地感知模型是一个基于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的综合多元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思南县1000余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获取了居民对参与旅游业的7个主要方面( 为旅游发展保护资源环境、 参与旅游政策制定、 参与旅游开发规划、 参与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 自主经营旅游项目、 接受旅游企业的聘用、参与旅游教育培训) 的总体态度, 并采用均值比较方法, 分析了7个因素( 民族、 年龄、 教育程度、 职业、 培训、 收入以及居住地与景区的距离) 对居民参与行为的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并借助于GIS软件, 分析了思南县各乡镇旅游参与行为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 思南居民4项参与行为感知均值大于3.5, 说明居民总体上愿意参与旅游开发。其中, 对自主经营、 接受培训和保护环境显示出较高的参与愿望( 感知均值大于4) 。但对于参与旅游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参与旅游开发和规划并不热心。民族、 年龄、 受教育程度、 职业、 收入状况5个主要因素对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 p<0.01) 。在空间上, 16个不倾向于被旅游企业所雇佣的乡镇主要分布于思南县的西南和东南部, 其余1 1个县镇的居民既接受旅游企业的雇佣, 也对自主经营有着强烈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海省同仁县四个少数民族村落旅游地的实地问卷、访谈调查等,运用相关方法进行数理统计,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当地居民旅游感知度的主要因素,提出增强当地居民旅游感知度的对策,以期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特殊性,引入形象感知偏差测量方法,拟定感知偏差测量指标体系,构建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策划模型.通过对都江堰市的实证研究表明:该市作为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感知偏差指数为0.700,现实游客、潜在游客、当地居民和旅游中介对都江堰市形象感知程度低,感知偏差比较大.为此,提出都江堰市的旅游形象定位应立足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充分发挥都江堰市的气候、生态优势,将文物古迹、山水风景加以组合,打造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度假地.  相似文献   

14.
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旅游对梯田影响”、“歌舞表演因子”、“服饰与精神信仰”、“节庆习俗”等9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的作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对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对汉茂陵、唐乾陵风景区居民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48项指标统计分析,以及应用数学模型求值分析的定量方法。结果汉唐帝陵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诸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但不同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的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强度存在差异。结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性质及其程度的重要途径。开展帝王陵园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态度的调查研究,旨在正确认识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促使以汉唐帝陵为依托的汉、唐文化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马降龙村落”为案例地,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同一遗产地内,处于不同空间区域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遗产地内部,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在:核心区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各项公因子综合得分要明显高于缓冲区居民;影响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体现“空间”差异性的“核心区/缓冲区”变量;旅游业对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因子. 旅游业参与制度的不公平性和村庄发展的不平衡则是造成马降龙村落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桂林市阳朔为例,借助传统的问卷调研法和模糊统计法,对阳朔居民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进行了比较调研,发现阳朔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积极感知强于消极感知.尤其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持有更多的肯定态度,对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感到满意.2种问卷方法均支持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感知较为统一,分歧较少,几乎没有矛盾感知.但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感知,传统问卷方法显示出居民既肯定旅游发展的积极一面,也对消极选项的感知明显.模糊问卷结果显示出居民在环境影响感知方面最为矛盾,关注度最高.传统问卷方法发现了居民对旅游发展使当地污染增多的态度不一,分歧最大,且原因不明.借助模糊统计问卷方法的分析,得知旅游季节性因素是造成居民感知不一的主要原因.2种调研方法的使用能让调研结论更能接近居民的真实感知,为政府了解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制定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以Tripadvisor社交媒体中有关入境游客对凤凰古城的点评内容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探讨入境游客关于凤凰古镇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借助KH Coder和Nvivo软件,总结并系统地提取了凤凰古城的旅游认知形象,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入境游客对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因素.研究发现:(1)入境游客对凤凰古城旅游认知形象主要包括古城特色、休闲娱乐、美食购物和景色差异;(2)游客对凤凰古城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与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和其他游客旅游行为密切相关;(3)入境游客对凤凰古城的总体情感倾向以积极态度为主,但程度有限.在此基础上,提出凤凰古城旅游形象提升的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居民感知研究方法对旅游地民居建筑景观的变化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促进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和建筑景观保护.基于对九寨沟树正寨的实地问卷和深入访谈调查,分析了居民对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化的认知程度和感知强度,并借助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功能,对建筑景观整体印象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感知分析.感知结果显示,影响居民对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化总体评价的因素主要是整体结构和自然和谐度;同时,居民认为藏寨建筑的外墙装饰、室内装饰、使用功能改变是适应现代生活的表现.研究指出居民感知应该成为旅游地民居建筑景观保护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居民态度应该反映在民居建筑景观保护的规划中.  相似文献   

20.
大型事件举办地居民对即将举行的事件活动的态度、认识和期望等对事件旅游的成功举办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主题,以上海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上海居民对2010年世博会的旅游期望以及旅游期望和参与世博会积极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显示:因子分析法萃取出上海居民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期望因子为5项(基础设施环境因子、态度肯定性因子、社会现象因子、经济因子和物价与房地产因子);上海当地居民的社会人口结构特征中除性别外,其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业等变量均同其旅游期望的5个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多重回归分析检验出上海市民对2010年世博会旅游期望和参与积极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