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足理由原则是莱布尼茨哲学思想大厦的基石。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包含三层涵义:作为本体论意义的充足理由,以说明每一存在的理由来自于自身;作为认识论意义的充足理由,以说明每一真理成立的理由;作为方法论原则的充足理由,要求理性思维必须满足充足理由原则。  相似文献   

2.
把机体的假说作为哲学的基础应归功于莱布尼茨。撇开现象的数学物理秩序,深入实体的形而上学秩序,理解机体系列生长的共同根据,在原始力量中寻找派生力量的基础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任务。单子论呈现了一个动态的、关系的宇宙图景,强调了实在的不确定性,指出了完满的协调、完整秩序和宇宙统一的可能性。怀特海的机体哲学是以单子论为出发点,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对关系本体论和动态宇宙观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钟表隐喻在科学革命中具有了本体论的地位。笛卡尔、波义耳、莱布尼茨等将世界视为钟表、上帝视为钟表匠。然而,钟表隐喻与新科学并不完全契合。牛顿等反对这种说法,他们认为钟表隐喻限制了上帝的能力,暗示了无神论、唯物论和决定论。钟表隐喻还被用来阐明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通过不同的阐释,钟表隐喻可以支持对知识前景的悲观看法或者乐观看法,方法论中的假说方法或者实验方法。牛顿学说的胜利暂时抑制了钟表隐喻,但是力学之后的发展反而顺从了钟表隐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莱布尼茨创立了与当时渐居主导地位的机械论相对立、以单子为基本范畴的有机论哲学。莱布尼茨的单子有机论并非是毫无根据的玄想,而是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显微生物学的发展是十七世纪生物学的突出成就,莱布尼茨正是在吸纳显微生物学新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单子有机论。单子哲学不仅有着显微生物学基础,而且还蕴涵着与后来生物学发展成果相契合的重要思想。从生物学角度透视单子哲学,不仅有助于理解这一玄奥的理论,而且对当代哲学乃至科学的发展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还原论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区分就会对还原论产生误解。深入剖析有关还原论的论争,可以将其分为本质层面、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方法论层面四种形相。这种区分有利于界定与澄清有关还原论的诸多解释。对待还原论,首先需要认识到微观还原与宏观还原的匹配,其次在本体论上树立时空观念,认识论上建立简单性和生成性信念,方法论上确立整合原则,最后强调方法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的非同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把康德的知识论定位为主观论、现象论、不可知论和建构论是有缺陷的,这从根本上忽视了其知识整体论。康德在“先验分析论”中通过确立“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这一人类知识的最高原理建立了知识的整体论,从而不但克服了其前辈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和莱布尼茨单子论的认识论中的原子主义错误,而且表明了包括现代分析哲学在内的认识论上的原子主义必然无法为人类知识和道德的合理性、事实和价值的统一奠基。  相似文献   

7.
为厘清生态学还原论的相关争论,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生态学还原论分别进行内涵辨析。生态学本体论层面,还原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实体、过程及属性还原三个方面。实体的还原与空间尺度有关,过程的还原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均有关,后者可以通过前者的还原得以间接还原。生态学认识论层面有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两大主题,术语还原以术语间的连接为前提,理论还原以理论间的逻辑推演为途径,两个主题均存在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方法论层面,还原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分析"为主的研究策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目前,生态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的还原论思想均呈现一定的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17世纪末,莱布尼茨开始研究生物机体的结构,在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其哲学思考,揭示了自然机器无限性、层级性的内嵌式结构特点,指出自然机器作为神造机器,与人造机器存在根本差别。在自然机器与单子哲学的基础上,综合其晚期的哲学研究可以看出,莱布尼茨从以往的自然有机论进入到机体或者机器有机论,将有机生命体纳入哲学思考范畴。其有机哲学并非与笛卡尔的机械哲学完全对立,而是对机械哲学的补充或修正,因而可以将莱布尼茨的哲学观称为有机的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9.
“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本文讨论了复杂,复杂性等概念和问题,研究了复杂性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各种意义;讨论了复杂性与非线性、混沌,分形、落和突变,以及与简单,随机性,确定性等 问题。给出了复杂性的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定义。  相似文献   

10.
单子的欲求和前定和谐理论是理解莱布尼茨单子论中的时间观的关键。单子的欲求使得单子持续地从一个状态过渡到下一个状态,从而形成了个体单子的时间序列;由于单子之间以及单子领域和现象领域之间的前定和谐,所有单子的状态变化以及所有现象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所有单子和现象处于同一时间框架之中。时间只是上帝创世时所预设的一般序列法则,单子和现象的变化都按照一般序列法则依次展开,个体事物的时间序列只是一般序列法则的一个样式。  相似文献   

11.
使真者理论是分析形而上学家解释真理问题的中心原则,它不仅为解释命题为何为真提供本体论地基,同时也对解决盖梯尔问题提供新思路。虽然使真者理论在当代分析哲学中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但仍然有着深层问题,需要予以深入批评。这种批评的结果将导致,对使真者理论的理论内核进行改造,将事实视为认识论概念而非本体论概念,用事实建构论取代事实本体论,全面批判使真者理论。同时,事实建构论也为盖梯尔问题的解决提供更有效、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剖析传统的技术史研究基础上,基于语境分析方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对技术编史学的学术规范、研究疆域、方法原则等进行了解读,讨论了技术史应该研究什么、如何认识技术史及怎么去研究等基本问题,论证了技术编史学对于技术史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复数的本体论意义与方法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复数认识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方法,将复数和物理学中的复数应用对象作对立统一的辩证分析,从而将复数的本体论意义-实数是空间的数量关系,纯虚数是时间的数量关系,复数则是时空的数量关系显现出来,最后是物理学中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态位构建理论分析扩展表现型理论的基因中心本体论、单向内部认识论和还原式方法论,发现扩展表现型由生物向生态的解释存在严重不足。生态位构建的生态整体存在论、双向互动认识论和整体式方法论对于生物对生态的影响更具说服力。生态位构建理论可以有效地修正扩展表现型理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社会建构的发展中,自然的历史性始终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认识论的鸡之争使拉图尔提出了广义对称性原则,这一原则使自然的历史性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再现,使STS走向了新自然辩证法的本体论研究,这种本体论表明客体之所以能成为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在辩证的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客观性与真理等一系列认识论范畴也不是对预先存在对象的表象性反映,也是在历史与时间进程中生成的东西;科学是一个人与物、自然与社会共同进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建构论与质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建立在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上。量化研究主要以实证主义为基础,而质化研究更多建立在社会建构论的原理上。社会建构论有关实在是社会的建构、建构过程的多元化和方法多样化主张契合了质化研究的需要。质化研究扎根于具体的文化情境,在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中,在动态和发展的过程中了解被研究者的主体体验,具有量化研究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奥德姆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内涵的分析梳理,发现他的生态系统整体论是沿着生态系统关系、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能量的路径演进,其本体论和认识论呈现出范围不断缩小、更加精准的特点。但是,这些定义也存在内在逻辑不清、无法界定清晰的生态系统边界和客观实在性、方法论的还原性属性以及没有刻画生态系统信息流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三个方面探析了批判实在论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贡献。它把社会实在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分层与超验性、突现性和社会结构的能动转化性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它探讨了“认识谬误”的实质、根源和后果,从知识论、因果关系解释论和科学研究程序等方面阐述一种新的认识论。其方法贡献主要集中在回溯法、水平与垂直因果关系解释法和社会行动转化模型三个方面。它批判了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两极张力,从五个方面克服它们各自的二分法缺陷。批判实在论方兴未艾,面对学术界的一些质疑,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莱布尼茨先于休谟提出了归纳合理性议题,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归纳逻辑思想,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莱布尼兹对归纳的论述广泛地散布在他的诸多著作和手稿中,在归纳辩护上表现出折中主义倾向。他把归纳合理性限定在偶然的似真领域,而归纳合理性依赖一些形而上学的普遍假说原则,既强调经验归纳对于获取事实真理的必要性,同时又采取了理性主义的辩护路径。莱布尼茨在其归纳辩护中提出了假说-演绎法的雏形:"先验猜想方法",闪耀着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光辉,在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中给经验探究留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迈蒂致力于提出一种基于数学实践本身的数学自然主义纲领,以改进蒯因的严重偏离数学实践的自然主义图景.然而,她将数学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都归之于方法论问题的策略引起了广泛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