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太阳周年运动、回归运动、周日运动是地球公转和自传的反映看,太阳的3种视运动形式,对应着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存在对应缺失问题。通过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宇宙形态进行研究,发现地球除公转和周日自转外,还有一种自转形式:“地球周年自转”,它和太阳回归运动相对应。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东向西相对于太阳自转一周,使地球有了太阳西升东落的年昼夜交替和四季分明的环境。“地球周年自转”是与太阳相对而言的,它和地球公转不同。把形式和性质不同的太阳回归运动与太阳周年运动归属到一类问题中,认为它们的奥运动都是地球公转,这是人们对地球基本运动形式的认识缺失。发现“地球周年自转”,在教育教学领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我们运用哥白尼的"日心说"核心理论"太阳视运动是地球基本运动的反映"研究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地球速差自转"运动被太阳视运动反映出来.以春分观测点为参照,太阳直射点每年沿地球赤道西移约1 555米,它所反映的地球基本运动是春分观测点每年东移约1 555米.它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自转速度和地球周日自转速度在一回归年时间中出现的速度差所表现出来的地球基本运动形式.由于这种运动形式是通过太阳直射点和春分观测点的运动速差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地球的这种运动命名为"地球速差自转".发现地球速差自转,对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复杂运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吉尔伯特是哥白尼学说的支持者,他相信地球周日自转。但在仅有的两部著作《论磁》和《论世界》中,吉尔伯特没有对地球公转表态。科学史家大多认为吉尔伯特对地球公转持犹豫态度或没有接受。文章对吉尔伯特著作中与宇宙观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研究,以多重证据论证吉尔伯特所构造的天体运行动力体系基于日心体系,并为地球公转做了理论准备。文章认为,吉尔伯特并非在地心和日心体系之间徘徊,而是出于宗教考虑回避直接讨论地球公转。  相似文献   

4.
<正>一种神秘现象在7亿1700万年前将地球变成了“雪球”。而差不多同时期,在如今从阿拉斯加到格陵兰岛之间的出现了密集的火山活动,而多年连续的火山爆发正是雪球效应的根源。火山喷发使大量气溶胶进入大气,导致地球温度迅速下降。哈佛大学自然科学教授弗朗西斯·麦克唐纳表示,“雪球地球和大规模火山爆发的同时存在绝非巧合,我们知道火山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这两起事件间的联系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刚开始认为,玄武岩与大气中二氧化碳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导致该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和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局的研究人员开展的计算机模拟结果认为,在未来2.5亿年内,地球上现在的南北美洲大陆将会合并,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将会消失,而亚洲将和美洲拼接到一起形成全新的超级大陆——阿马西亚。这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是地球岩石圈内巨大的块体,它们会在数亿年为单位的漫长时间内发生相互运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地球总系统角劝量变化的研究现状和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首次给出了一个耦合了大气运动、海洋运动、海洋潮汐和地表水循环的无需通量修正的自由气候耦合模式,该模式的海洋分量考虑了大气压反变效应、固体地球潮汐作用和海洋水体自引力效应,细致地刻画了地球总系统内部的角动量交换过程。数值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上述气候耦合模式的研制非常成功,可以作为进行地球旋转参数研究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科学家日前于小行星的陨石样本中发现了氨基酸异缬氨酸,且其在富碳样本中绝大多数以左旋形态存在。鉴于氨基酸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和地球上的“左型氨基酸之谜”,该研究小组认为极可能是小行星岩石将生物原材料带到地球,成为了一项佐证“地球生命起源于太空”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正>地球磁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磁场结构,它是地球生命的强大守护者。许多科幻作品都曾畅想过人类未来如何改造火星环境以让其更适宜人类居住。其核心理念在于使火星大气更为浓密,增加其中的氧气含量。尽管改造火星的具体实施方案五花八门,但都离不开在火星的表面释放二氧化碳。这一操作不仅能够提升火星的大气压力,同时通过温室效应提高表面温度,使水能够以液态存在,从而创造适宜地球生物繁衍的环境。通过光合作用逐渐增加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最终使得火星成为适宜动植物或人类呼吸的环境。马斯克提出的“核爆”火星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核爆炸使火星极地冰帽蒸发。他认为,这将使火星变得足够温暖,从而为移居火星的人类提供相对宜居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许多国家都以积极态势将其与本国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并以与之相关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物联网、云计算等尖端技术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至于如何从科学规范的高度来看待"智慧地球"的创举和远景,本文对这一概念的源起和基本含义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创立这一概念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蕴含着地球革命和人类进步的巨大希望。未来的"智慧地球"必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军事、贸易交通、工农业生产等众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特别是"智慧地球"拥有的整体性、生态性、智能性和主体性,必将促动实现自然、地球和人类的真正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0.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科学家不久前于小行星的陨石样本中发现了氨基酸异缬氨酸,且其在富碳样本中绝大多数以左旋形态存在。鉴于氨基酸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和地球上的"左型氨基酸之谜",该研究小组认为极可能是小行星岩石将生物原材料带到地球,成为了一项佐证"地球生命起源于太空"的新证据。生命的产生、存在和消亡无不与蛋白质有关系,而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就是氨基酸。据领导此次研究的戈达德宇航中心科学家丹尼尔·格拉文于报告中描述,他们研究的着眼点是氨基酸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一项新研究显示,天文学家们最有可能先在围绕垂死恒星运行的行星上发现地外生命的迹象。这项有关围绕白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的理论研究发现,与围绕像我们的太阳一样的恒星运行的行星相比,我们更容易在围绕垂死恒星的行星的大气里发现氧气的迹象。一颗遥远行星的大气含有大量氧气,则暗示着有可能存在生命。这种推测是根据地球上的生命得出的,即如果地球上的生命全部消失了,我们的大气将会变得不再含有氧气,因为这里的氧气是通过植物生命的光合作  相似文献   

12.
英国Sussex大学的几位天文物理学家对此前有关地球将随着太阳一同消亡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表示,这一观点忽视了太阳在氢气烧光消亡时会失去大部分重量,其对地球的引力也将随之显著减弱这一重要的因素,因此地球不会成为太阳的“殉葬品”。这些天文物理学家指出,太阳几近消亡时体积会极剧扩张,但地球不会被吸入太阳内部,因  相似文献   

13.
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地球上有13.9亿立方千米的水,平均每人拥有215.8亿升.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汇聚到一个球体中,它的直径将会是月球直径的1/3.有些水来自数亿年来许许多多划破地球大气层的彗星;有些水则来自地壳下的"湿岩石",在火山喷发时以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到地面上.  相似文献   

14.
<正>长期来看,地球自转趋于变慢,科学家预计再过1亿年,一天可以增加半小时。长期来看,地球自转趋于变慢,科学家预计再过1亿年,一天可以增加半小时;而在稍短的时间尺度内,比如未来几万年或几十万年,随着月球的潮汐力减弱等,地球自转减速则会趋缓。8月25日,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山西太原举办。会上,原子钟作为一个重要话题被提及。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吉尔伯特的磁体排斥实验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其之前学者的相关实验和理论比较,探讨了磁体排斥运动在吉尔伯特磁学理论中的地位,以及他为何如此理解磁体排斥运动。文章指出吉尔伯特是少数认为磁石中某种相反对的性质不存在的学者,排斥运动在其《论磁》的理论体系里面被化约为结合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与前人的观点不同,文章认为吉尔伯特对于排斥的理解源自于实验,在对于感知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是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文章指出,磁石漂浮追逐实验是其排斥理论的主要来源,但是实验中暗藏着没有被吉尔伯特意识到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地球"一词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1600)。这幅图原版已失传,但摹本收录于冯应京的《月令广义》。通过摹本可探得原图的一些信息,"地球"一词在图中的出现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该词经在华传教士的沿用而得以推广,还传到了日本。"地球"并非如王力所认为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1852)中创造的新词。  相似文献   

17.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0):67-69
夏天临近,厚厚的雾气在空中漂浮,暴雨袭来,久旱的土地迎来少见的雨水……这是一幅多么熟悉的风景啊!但这一幕发生在距地球超过10亿千米的地方一一土卫六。土卫六被认为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像地球的地方。以前,人们对它知之甚少,是一艘名为“卡西尼”的土星探测器为我们带来了大量有关土卫六的知识。“卡西尼号”于2004年抵达土星,其间飞临土卫六几十次,并将一个名为“惠更斯”的着陆器释放到土卫六上。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1,(5):62-64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居住了几万年.但对于这座星球的本来面目又真正了解多少?最近,美国地质协会、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著名的“太空”网站联合进行了一项综合调查,搜罗了近百条关于地球的“奇闻轶事”。下面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你不妨借此测测自己的“地球观”!  相似文献   

19.
<正>虽然人们目前还不具备制造出足以停止地球转动的发动机的本领,但基于同样原理的发动机,早已经在各类卫星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还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担起人类迈向深空重任的发动机。在小说《流浪地球》中,当人类面临提前衰老的太阳吞没地球的威胁时,"地球派"在全世界建起了诸多地球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形成了诸多直插天际的等离子体巨柱,发出如日光灯管一样的蓝白色的颜色。这些发动机的工作使地球停止转动并离开之前的公转轨道,  相似文献   

20.
一在考古学家发现的人类最早地图上,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人绘制了他们所认为的宇宙—大地像被倒扣的盘子,四周都是茫茫的大海,半圆型的天空将这一切都严严实实地笼罩起来。当然在这里,古巴比伦人将宇宙和地球划上了等号,走起路来四平八稳的他们想当然地把脚下的地球看成是一块自家田地的“放大版”。这毫不奇怪,看看同时代居住在其他地方的人们,现在的人也就不会用嘲笑的眼光去看他们了。中国很早就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位于地上的不周山用四根柱子顶着拱型的天穹,棋盘状的大地就很自然地被几根绳索吊在天的底下。很显然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