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当前的知识论讨论中,关于先验辩护、先验知识与自然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存在诸多争论。常识性的观点认为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甚至是对立的关系,而许多自然主义认识论的支持者否认存在先验知识,这就给人们留下了"先验辩护和自然主义认识论水火不容"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详细考察先验辩护本身的特点、并认真分析先验辩护与先验知识之间以及先验辩护和经验辩护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必然性"、"分析性"和"自明性"这些概念可以从对"先验性"概念的理解中分离出来。进一步地,如果我们将先验辩护和经验辩护的区别主要限定在辩护类型方面的差异,那么先验辩护和自然主义认识论就有可能在一种类似阿尔文·戈德曼(Alvin Goldman)所提供的可靠论框架下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2.
"直接实在论"是一种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波洛克对辩护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解释之后提出的辩护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知觉印象本身直接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信念的理由,为我们的信念提供辩护,无需先将知觉印象变成知觉信念,然后才能为我们的其他信念提供辩护。然而,"辩护"这个概念在知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使真信念成为知识的东西;二、作为一种"程序辩护",它是决定着我们是否应当持有一个信念的东西。而感觉印象能否成为我们辩护信念的理由,完全取决于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辩护"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集合论作为数学基础的成功使得关于数学对象的本体论问题被归约为关于集合的本体论问题。传统的(集合)实在论强调集合的存在,从而人们可以谈论关于这些集合的概念是否符合那个客观事实。而作者将在本文中介绍并评析另一种逐渐流行起来的集合论哲学——多宇宙观(Multiverse View)。这一立场强调存在许多集合论宇宙以及相应的集合概念。在该语境下,传统实在论则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种唯一宇宙观(Universe View)的立场。两者的争论是当前数学基础领域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4.
在休谟"应—是"问题的启发下,摩尔首创"自然主义谬误"术语,旨在反道德自然主义进路。在此基础上,弗兰克纳进一步区分了"逻辑谬误"和"定义谬误"。摩尔认为形而上学的谬误也是自然主义谬误的诱因,只是他将"善"的自然主义谬误延伸到形而上学的范畴,进而引发伦理学的宗教教权唯一性的争论,对此古尔德通过宗教和科学的权二分观点予以回应,但遭到进化伦理学者的反对,进而出现反自然主义谬误思潮,试图为进化伦理学辩护,但进化论在解释道德进化上仍显不足。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5):101-106
多世界理论的范式结构是在相对态解释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的理解和视角发展出的包括多世界解释、多心灵解释、多历史解释在内的多种解释范式的集合。整体来说这些解释范式都是对形式体系的一种理解,缺乏经验上和常识上的验证,完全是在理性推理和逻辑演算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人的理解而做出的论证。因此,要深入理解多世界解释的内涵和本质,需要从整体上对各个解释的范式结构及其转换进行全面的理解和透视。本文将对多世界理论的诸多范式结构转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6.
萨伽德提出了解释连贯性理论,并基于解释连贯性理论开发了计算机模型ECHO用于评价相互竞争的科学理论。根据解释连贯性理论,评价科学理论与观察证据之间的连贯性应该遵守对称、解释、类比、资料优先、矛盾、竞争和可接受性7个基本原则。帕皮诺和乔纳森认为对称性原则忽视了概率推理的作用,而且乔纳森建议增加第八原则,以对新颖的预测附加特定的价值。麦考利、帕尔默和霍布斯对类比原则提出了质疑,认为类比原则是不必要的。对此,萨伽德进行了回应,并对解释连贯性理论和ECHO模型进行辩护。这样的批驳与相关回应,深化了人们对科学理论评价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认识论研究主要围绕知识的辩护问题展开,即我们如何才能掌握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自然主义在探索认识论问题的过程中,初期以奎因和戴维特为代表,以拒斥先验知识作为其主要特征。然而最近,以菲利普.基奇尔和艾尔文.戈德曼为代表的一些自然主义认识论者试图为先验知识的存在和重要性进行辩护。先验作为非经验来源,先验知识所依赖的辩护类型以及不可修正性的合理性问题是自然主义认识论者针对先验问题进行争论的焦点所在,以这些问题为线索,本文将重点展开对自然主义背景下上述先验反对者和改造者的论述,并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当代怀疑论论证的一个主要形式是基于非充分决定原则,而解释主义则旨在反驳该怀疑论论证。解释主义者认为,根据我们的知觉证据以及最佳解释推理标准,日常情境假说比怀疑论假说更优,因此我们相信日常情境假说是有充分理由的。以沃格尔的方案为例,解释主义反驳彻底怀疑论进路的主要想法获得了清晰展示。但是,解释主义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批评。首先,最佳解释推理本身需要辩护;其次,解释主义作为一种反怀疑论方案需要注意其有效性问题;最后,解释主义相比于其他反怀疑论策略,如知识论析取主义,并没有优势。结论指出,解释主义并不是较好的反对怀疑论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三种形式的自然主义,分别是蒯因、麦蒂和叶峰的.我们力图证明他们的立场或者是太强了,从而与自然主义的基本原则相冲突;或者是太弱了,以至于象哥德尔这样的柏拉图主义者也可在这种意义上称为自然主义者.我们还想说明这三种自然主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基础的研究进展,虽然它们都声称尊重科学实践是自然主义的第一原则.  相似文献   

10.
引论:归纳的局部辩护与整体辩护归纳逻辑是关于归纳论证的形式和度量归纳概率的方法的逻辑学理论。(参见[13],p.11)如所周知,归纳逻辑的基本问题就是休谟问题,它的实质是:我们有可能从充分相信的前提出发,通过归纳论证得到并非不相信的结论吗?解决归纳问题的企图就构成所谓归纳的辩护。一方面由于归纳论证不等于演绎论证;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绝对无误的非逻辑学假  相似文献   

11.
R.Keith Sawyer提出非还原个体主义并利用Fodor的多重实现和狂野析取论证为不可还原性和下向因果关系辩护,但遇到了论证困难。Fodor的论证无法排除社会性质到个体性质的部分可还原或局部可还原的可能性,而且其论证本身主要是论证了特殊科学的自主性,并不足以证明下向因果关系。导致非还原个体主义论证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依随关系解释模型的过分依赖。第二,心物关系与社会——个体关系未必是平衡的,把非还原物理主义完全移植到社会领域作的论证尚缺解释力。第三,缺乏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的解释模型。因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放弃依随关系的静态模型而采用动力学模型;修正认识论上的强突现观点;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论证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和三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06-110
现象概念策略被认为是物理主义应对以解释鸿沟为代表的反物理主义理论最具希望的路径,而查默斯则试图利用控制论证证明任何版本的现象概念策略都无法同时完成其保持物理上可解释性和解释我们有关意识的认知形势的理论任务。物理主义立场的反驳虽然试图从多个角度削弱控制论证,却因无法避免地涉及诸多双方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议问题,也难以为反对者所接纳。而通过分析控制论证自身论证形式中的逻辑问题,能够在较为不涉立场争议的情况下缓解控制论证为现象概念策略带来的理论压力,使其继续为填补解释鸿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R.Keith Sawyer提出非还原个体主义并利用Fodor的多重实现和狂野析取论证为不可还原性和下向因果关系辩护,但遇到了论证困难。Fodor的论证无法排除社会性质到个体性质的部分可还原或局部可还原的可能性,而且其论证本身主要是论证了特殊科学的自主性,并不足以证明下向因果关系。导致非还原个体主义论证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依随关系解释模型的过分依赖。第二,心物关系与社会——个体关系未必是平衡的,把非还原物理主义完全移植到社会领域作的论证尚缺解释力。第三,缺乏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的解释模型。因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放弃依随关系的静态模型而采用动力学模型;修正认识论上的强突现观点;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论证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和三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芝诺悖论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兴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27-30,44
本文作者认为,芝诺悖论以其深藏不露的严密结构,论证了如果承认时空是"多"而不是"一",就会造成不可克服的矛盾.在现代数学和物理学中,极限理论和集合论,量子论和相对论都在自己最根本的问题上受到这个著名悖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区分了物理主义与自然主义,强调前者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后者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对于物理主义的两大论证,方法论自然主义论证和因果闭合性论证,文章指出了其中的缺陷.方法论自然主义论证暗含了朴素的科学实在论,而因果闭合性论证混淆了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的本质区别.这两个论证的失效,表明物理主义无论是作为关于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还是仅仅作为关于心灵的形而上学,都面临严重的困难.文章最后提出,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应该是一种盟友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一种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中的弱解释还原论认为,生物学中的一切系统性质都能够仅仅通过部分性质得到解释。然而,近年来随着生物学中突现现象的大量涌现,弱解释还原论受到了多方怀疑。我们认为,这些怀疑可以被归类为相互关联的四大论证:突现论证、情境论证、多重实现论证和原因论证。其中,前三个论证可以看做最后一个论证的衍生物。本文通过回应以上四个反弱解释还原论论证为弱解释还原论作出了辩护,我们认为目前尚不存在能够完全否定弱解释还原论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多世界解释在量子概率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对多世界宇宙图景和概率概念在不相容性、证据有效性、决定论等方面相矛盾的批判,多世界解释提出了一系列辩护。然而这些辩护并不牢靠,因为其策略回避了多世界解释最根本的问题,即概率不守恒,从而导致辩护不能彻底,只能转移、隐藏问题,并催生出多世界解释的其它困难。舍弃对多世界物理实在性的预设,回归原初的相对态解释,则能够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并更好的实现这一创造性构造的启发功能。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主义提供了思考数学本体论问题的一个重要进路,比如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就是一个典范。但不可或缺性论证有很多缺陷,于是蒯因之后的很多自然主义者试图对数学本体论问题做出新的自然主义回答,其中就包括伯吉斯和罗森的数学-自然主义论证和叶峰的物理主义论证。然而,精细的分析表明,这两个论证也是有问题的:前者隐含了关于常识和数学专家意见的一些错误假设,后者则在论证过程中忽略了关于物理对象的一个关键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伍德沃德的稳健性论证是对特殊科学解释的一种新的辩护方案,该论证试图表明低层属性与结果之间虽然具有律则必然性,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高层属性与结果之间才存在稳健的因果关系,因此,特殊科学解释是合理的。然而,稳健性论证始终无法摆脱因果排除问题,因为其未能对科学解释的稳健性进行正确诠释。科学解释的稳健性不是由干预下解释性概括保持不变的范围所决定,而是指解释者应当在待解释者的稳健性所允许的范围内保持稳健。并且,解释者与待解释者稳健性的匹配可说明科学解释的另一维度——特异性,对特异性的偏好会使解释层次向下发展,对稳健性的偏好会使解释层次向上发展。只有对两者进行合理权重,才能对世界做出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认识论的结构实在论,还是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都没有在本体论层面和解释层面去直面库恩的论证,它们通常停留在结构层面,并求助于数学结构的连续性。从建构结构实在论的立场看,这种回避问题的方法于事无补,为实在论作有效辩护的唯一方法是在本体论层面直面库恩的论证,对明显的本体论不连续性给出一个可接受的说明,同时为科学发展中连续性的更为深层的意义作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