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环巢湖地区为研究范围,以大数据分析获取的该区域内公园景区POI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统计与分析,完成对代表环巢湖地区景观美学质量热点区域评价,总结环巢湖地区景观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以期为环巢湖湿地旅游区景观资源科学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在指标层各指标权重中,占比前3的指标为:色彩丰富度0.3013,季相变化0.1725,地物形态变化0.1427;(2)经ArcGIS分析得出环巢湖热点区域Ⅴ级、Ⅳ级和Ⅱ级热点区域数量占比为12.5%,Ⅲ级热点区域占比为37.5%,Ⅰ级占比为25%,环巢湖地区热点区域景观美学质量为中上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环巢湖名菜、名点、名席及风味特产等饮食文化资源的梳理,分析目前环巢湖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从培育饮食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建设饮食文化博物馆、打造饮食旅游节庆、设计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建设饮食文化地标及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等六个方面对环巢湖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4.
袁梦如 《安徽科技》2016,(10):22-25
本文以合肥市环巢湖区域的县镇为案例,根据肥西、肥东、庐江三县的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产业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环巢湖区域三个县镇的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从这些数据中分析环巢湖区域旅游与城市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发现环巢湖区域近年来在旅游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研究为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巢湖地区地质构造的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大量的观测资料,利用各种地质构造形变痕迹反推变形作用时期的古应力场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构造形成机制及其动力学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地质时期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许红 《安徽科技》2015,(11):22-23
<正>环巢湖流域作为生态经济区,其完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宝贵的旅游资源是该区域最大的财富,也是发展建设的重点。合肥市明确提出: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快环湖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大水面优势,重点发展环湖生态农业,力争环巢湖现代生态农业综合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成为综合性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环巢湖生态农业,是建设合肥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安徽省统计分析数据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以乡镇为单位,对巢湖周边18个乡镇(街道)自然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方法从自然资源因子、景观生态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和环境因子4个方面计算27个指标计算权重,使用Min-Max归一化计算环巢湖乡镇和街道各指标归一化数据,最后通过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环巢湖区域自然资源状况综合评价结果全部合格,70%以上乡镇(街道)处于良好状态。从土地利用角度分析发现,不同评价等级的乡镇评价结果主要受到林地和建设用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从城镇建设角度研究发现,城镇建设开发强度越大,对自然资源负面影响越大,反之越小。  相似文献   

8.
基于共生理论的环巢湖游憩带城湖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引入"共生理论"重新解构城湖联动模式,将城市湖泊与城市发展作为两个复杂的有机群种,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空间组织、生态修复、文化保护五个层面解析其共生模式,并以环巢湖游憩带为例,积极探索在城湖联动背景下环巢湖游憩带的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为城市和湖泊联动发展开拓思路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环巢湖”体育旅游开发优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环巢湖体育旅游资源具有水上运动、温泉健身与康复、野外攀岩三大优势.在开发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环"的时间要素、影响体育旅游行为选择的区位因素,依托优势做到"独特",从而提高环巢湖体育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环巢湖半汤温泉旅游项目作为环巢湖旅游项目之一,在温泉旅游品牌推广方面存在一些潜在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巢湖市温泉品牌的推广。文章以品牌推广为视角,对环巢湖半汤温泉旅游品牌现状及品牌推广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在温泉旅游品牌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公关和广告方面为环巢湖半汤温泉旅游品牌推广提供策略,将半汤温泉品牌效果发挥到最大,并将推广策略应用到环巢湖旅游每一个项目中。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地指出了青海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青海湖及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根据本区生态条件、市场需求、周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原则,认为本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应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形式.通过借鉴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事的成功举办经验,指出深刻挖掘青海湖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加上政府重视,一定能拓宽青海湖的旅游市场.文章详细规划了游客宿营地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2.
巢湖西区水体生物膜上有机物含量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测wCOD和wTOC进行数理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巢湖西区不同季节、不同水深水体生物膜上wCOD和wTOC之间存在线性关系(r=0.842 4, P<0.01);季节因素对生物膜上wCOD∕wTOC的比值关系影响不大(方差分析,F=0.93,P>0.05);不同水深水体生物膜上wCOD∕wTOC的均数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方差分析,F=9.20,P<0.01),但在水深0.3 m与0.8 m的生物膜上wCOD∕wTOC的均数差别无显著性(q=0.00,P>0.05).因此在不同季节、一定水深范围内可用wCOD值来表征巢湖西区水体生物膜上有机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中部崛起需要发展一定数量的优势城市群,以形成经济核心,带动和加速中部地区的崛起。江西提出了构筑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战略构想。分析了构筑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动力、构筑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推进环鄱阳湖区域城市化的思路和构筑环鄱阳湖城市群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湖泊文化中,中国的鄱阳湖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悠久的历史沿革、深厚的文化底蕴、闪耀的作家群体,与俄罗斯贝加尔湖、美国肯塔基湖,以及中国的青海湖、洞庭湖等并列"世界十大名湖"。历代以来环绕在鄱阳湖周边的湖泊文化景观、文学现象及其诗人、作家群体,他们的时空履痕,他们的创作实践以及他们的文学生态,形成了独特的鄱阳湖文学景观。环鄱阳湖地域的文学特质、文学景观及其文学传承,大可以演奏一部洋洋洒洒、气势恢宏的鄱阳湖之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环太湖地区作为文明发展较早且长期存续的地域,人类为适应历史进程中复杂变化的地理环境付出了极大的成本,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环太湖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与适应机制。【方法】选择环太湖的“苏锡常嘉湖”5市为研究范围,筛选363个历史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引入最邻近点指数、Kernel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环太湖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结果】按照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太湖历史村落发展可划分为选址生存期、自发适应期、自觉适应期、叠级扩张期与无序整合期5个阶段;环太湖乡村聚落在各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数量与密度逐渐增大,空间分布中心向东北转移,且存在区域内“西北—东南” 轴向扩散的趋势;各阶段的自然原生环境、农田水利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3个方面因素对环太湖乡村聚落的影响力处于长期动态变化的状态。【结论】从长时段的历史纬度看,自然原生、农田水利与社会文化3个方面的环境驱动因素体现了人类对区域环境的持续适应能力,环太湖乡村发展协同的过程包含了多尺度、多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巢湖富营养化危害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给水、渔业、旅游等多种功能。由于水质污染,巢湖正面临富营养化危害,湖泊衰亡过程正在加速。文章针对巢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从水生生态环境,环境水文学及合理利用藻类的角度,探讨了减缓富营养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巢湖周年先后共出现浮游藻类277种(包括变种),隶属于8门85属。依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动,均以绿藻门的属,种最多,其次为蓝藻、硅藻,而金藻、黄藻、隐藻、甲藻均极少;从种群数量分析,除冬季外,则均以蓝藻门为绝对优势,占巢湖浮游藻类年平均总数的99.58%,其中微囊藻和鱼腥藻是引起巢湖蓝藻水华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18.
巢湖石是一种独特的旅游地质资源,巢湖地区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巢湖石资源.本文从本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环境条件入手,对巢湖石的产地与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分类以及市场与开发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巢湖石主要是石炭纪、二叠纪以及三叠纪等地质时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过风化、淋滤、剥蚀、溶蚀等外力地质作用,被雕琢而成的造型奇特的自然艺术品,以其形体上的差异、奇筋异脉、丰富的化石、独特的结核以及圆润的孔洞而区别于其它观赏石.巢湖石开发历史悠久,分布广、品种多、成因类型齐全,但勘查评价程度低、形成规律研究不够、开发过程中对资源价值认识不够、造成破坏和浪费,因此要加强管理、保护性开采,特别是加强地质勘查评价、形成机理与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城域网的定义,组成结构,传输方式、目前所用的技术方案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