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斑节对虾虾苗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鉴别斑节对虾虾的活力枯健康的虾苗有较强的趋光性和集生,用显微镜观察可了健康虾苗体表清洁,肌肉透亮,肠胃有食物,附肢弹跳有力,用毛巾包埋15min后健康虾苗仍活动正常,反应灵敏,放养在瓶子内,不投饵,不换水,健康虾苗也能存活7天。  相似文献   

3.
斑节对虾组织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选用L-15,添加10%~20%FBS,渗透压用NaCl等调节,pH7.0,在28℃下,原代培养斑节对虾的多种组织,发现淋巴器官,造血器官和血淋巴的组织细胞在较宽范围的培养基渗透压条件下能贴壁生长形成细胞单层.每升培养基添补7.50gNaCl,0.32gKCl,1.02gMgCl26H2O,0.49gMgSO47H2O,2.00gCaCl22H2O和0.30g葡萄糖调节渗透压时,上述3种组织细胞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4.
斑节对虾高密度养殖应提倡健康养殖.首先必须有合规格的健康虾苗,并立足于加强饲料的营养,主要以优质动物蛋白AP950与AP301取代部分鱼粉,以其含有的丰富免疫蛋白和必须氨基酸等全面提高饲料营养效价,增强对虾的抗病力,促使对虾健康成长.并能有效减少残饵的产生,保持水质稳定,缩短对虾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显著全面提高对虾活力,虾体结实,耐运输,效益显著.若使用营养差的饲料或用不同品牌饲料养殖,其饲料系数高,虾不爱摄食且难以消化吸收,易产生残饵污染水质,破坏底质和养殖的生态系统,对虾体质差,易被病菌感染而患病,甚至养死虾,致使养虾失败,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营养与环境是健康养殖的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5.
白斑综合症病毒对斑节对虾幼体和仔虾的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经人工感染WSSV后,部分幼体的发育变态受到影响,其死亡率略高于对照组,但PCR二步法检测的结果为WSSV阴性.仔虾经人工感染WSSV后,部分个体的游动方式异常,感染60h后的死亡率达100%,样品经PCR二步法检测呈WSSV阳性.  相似文献   

6.
报道海南省临高县文科虾场、广西北海横路山虾场、北海市海水养殖综合实验场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的防治实验。认为放苗前用二氧化氯消灭病毒,用漂白粉消灭病毒和细菌,用孔雀石绿杀死真菌和原生动物,用石灰中和酸性,用尿素和过磷酸钙培养浮游植物。养殖期用光合细菌净化水质,用水质稳定剂净化底质,合理投饵,科学管理,保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恶化病原体繁衍条件,优化斑节对虾生存环境,可以成功地预防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对早期轻病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斑节对虾防病养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了斑节对虾防病养殖模式的研究,采取消毒海水的半封闭养殖和消毒海水冲淡的半封闭式淡化养殖以及地下咸水和浓缩海水冲淡的封闭式淡化养殖.由于养殖用水均无携带致死的对虾白斑病毒.虾塘彻底消毒和使用经PCR和核酸探针检测的健康虾苗,养殖过程投喂配合饲料,并防止飞禽等偶然带毒入池,从而切断了白斑病毒传播途径.放苗时,养殖用水起点盐度分别下调至12‰~10‰、8‰~6‰和5‰~4‰;捕虾期间最终盐度下降至6‰~5‰、3‰~2‰和2‰.淡化养殖虾塘环境因子的变化范围为透明度为58~40cm、水温为23.0~30.5℃、pH值7.8~9.0、DO为4.8~7.6mg/L、COD为4.0~7.6mg/L、NH4-N为0.01~0.05mg/L、NO2-N为0.001~0.05mg/L.水中和底泥弧菌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101~8.0×102个/mL和2.0×102~8.5×103个/g;水中和底泥异养菌数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34×103~8.6×103个/mL和1.5×105~8.6×105个/g,在养殖过程中,养殖前期的总菌数<养殖中期>养殖后期,这与采取捕大留小养殖后期存虾数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率与感染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石蜡切片法调查了不同龄期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MBV)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表明各龄期养殖斑节对虾的MBV感染率达100%或接近100%.MBV感染度以养殖早期较高(最高可达142.317‰),养殖中期下降(最低为11.334‰),养殖后期又呈上升趋势.这与对虾的免疫状况及环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方法: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结果: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钝直至侧卧死亡,濒死对虾的典型症状为空胃、红体、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及甲壳易剥离;感染对虾出现拒食后,其血液中白斑症病毒(WSSV)DNA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结论甲过同步不肿和甲壳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广东省廉江市龙营围对虾养殖场的现场试验,对3种防治虾病的药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各处理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MBV)感染率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MBV感染度各处理组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其中以2号药物的作用较明显,但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对照组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研究表明,3种药物均能降低MBV的感染度,起到预防MBV病发作的作用.鉴于2号药物价格较昂贵,而1号药物和维生素C则药源丰富,价格便宜,其作用和2号药物无显著性差别,故主张1号药物和维生素C合用,作为预防MBV病发作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金刚虾(Penaeus monodon)养殖水体菌群和虾体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差异,以低盐土池养殖(盐度:8.3‰,简称低盐土池组)、低盐高位池养殖(盐度:7.8‰,简称低盐高位池组)和高盐高位池(盐度:23.4‰,简称高盐组)3种养殖模式下的金刚虾为试验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在40 、80和120 d时养殖水体菌群和虾体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养殖模式养殖水体和虾体肠道菌群在对虾不同阶段中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盐土池、低盐高位池、高盐高位池水体中分别检测出微生物1 005、1 443、1 282种,分别隶属于26、29、29个门;肠道中分别检测出微生物1 521、877、451种,分别隶属于38、23、21个门。不同模式金刚虾养殖水体菌群的优势门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如虾体肠道中的优势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蓝藻门。分属变形菌门的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均为水体和肠道中的优势菌,分属厚壁菌门的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仅在金刚虾肠道中表现为优势;在金刚虾肠道中,红杆菌科是养殖前期主要的优势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在养殖后期肠道中表现出绝对优势。结论 不同养殖模式金刚虾养殖水体和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高盐高位池中红杆菌科和乳杆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优于低盐土池和低盐高位池。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广西沿岸斑节对虾养殖西移试验过程,总结了斑节对虾西移养殖经验。证明斑节对虾可在广西西部沿海大面积推广养殖,其成活率、经济效益均高于养殖其它品种的对虾。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防城港市企沙镇进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m)和日本对虾(Peraeus japonicus)轮换养殖试验。虾池为砂质土池,圆形或椭圆形,虾池深2.45m,每口池面积0.40~0.82hm^2,每池中心有一个排水和排污系统,池堤内斜坡用水泥预制板衬砌。斑节对虾于1998年和1999年的4~5月放苗,平均放苗密度分别为73.97尾/米^2和60.14尾/米^2。平均养殖天数分别为128d和124d;日本对虾于1998年和1999年的8~9月放苗,平均放苗密度分别为31.00尾/米^2和34.13尾/米^2,平均养殖天数为112d和110d,结果表明,斑节对虾的成活率为55.02%和56.00%,单位产量624.30g/m^2和601.55g/m^2,日本对虾的成活率为44.56%和44.93%,单位产量113.07g/m^2和127.09g/m^2。  相似文献   

14.
对龙虾叶状幼体弧菌病采用多项措施,多种药物防治对比试验研究,总结出用沙-活性炭过滤海水,减少水体病原菌量,用漂白粉消毒水池和用具,杜绝污染源,用土毒素药浴亲虾,避免病原菌由卵带入,选用体格健壮的中年亲虾,保证孵化出的叶状幼体有旺盛的生命力,投放光合细菌、金藻、扁藻、丰年虫幼体、文蛤肉喂叶状幼体,改善叶状幼体营养,增强叶状幼体抗病力,利用光合细菌加速培育水体中有机物分解,净化水质,恶化病原菌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认识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下文简称棕囊藻)的下行控制作用,首先通过垂直拖网的方式对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丰度的月变化进行调查;然后,通过室内实验获得强额孔雀水蚤对单细胞棕囊藻的摄食率;最后,在棕囊藻赤潮易发季节,选择固定站位对棕囊藻囊体数量与强额孔雀水蚤丰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续观测。结果发现,强额孔雀水蚤在广西近岸终年存在;在调查海域,其丰度变化为(1 005±886)ind.·m-3到(10 723±5 168)ind.·m-3,平均值为(5 878±3 373)ind.·m-3。棕囊藻囊体密度高值期出现在强额孔雀水蚤丰度低值期。强额孔雀水蚤可高效摄食单细胞棕囊藻,水温从16℃到28℃时,其对单细胞棕囊藻的摄食率从(61.55±44.65)×103 cells·ind.·h-1到(73.92±4.66)×103 cells·ind.·h-1,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对摄食率影响并不显著(P>0.05)。较之小孔径浮游生物网(孔径160 μm),以往使用大孔径浮游生物网(孔径505 μm)对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进行采样,所得强额孔雀水蚤丰度降低2个数量级。鉴于强额孔雀水蚤可高效摄食单细胞棕囊藻,而自然海区中又存在高密度的强额孔雀水蚤,推测强额孔雀水蚤是广西近岸单细胞棕囊藻的重要捕食者,其摄食调控在控制棕囊藻赤潮的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在研究广西近岸棕囊藻赤潮发生机理时,建议考虑以强额孔雀水蚤为代表的小型桡足类动物的下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2016年广西钦州湾近海网箱养殖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发生以体表皮肤溃烂、皮下出血、内脏器官病变为典型症状的细菌性疾病,通过对患病卵形鲳鲹中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与保存,为后续开展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研究,以及控制相关病原菌在海水养殖中的暴发和流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平板和TCBS平板从患病卵形鲳鲹体表溃烂病灶、肾脏、肝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疑似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学检验,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对疑似病原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在细胞和鱼体水平开展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同时进行人工感染的回接试验。【结果】分离得到4株疑似病原菌(TOQZ01,TOQZ02,TOQZ03,TOQZ04),基于其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关系,判定4株菌株均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且细胞毒性试验和回归试验证实,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为此次卵形鲳鲹发病的病原菌。【结论】溶藻弧菌是引起广西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鱼类发生细菌性鱼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未来将基于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开展病害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现代海水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以实现对广西海水养殖溶藻弧菌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7.
首先对环境噪声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探讨,然后从技术、法制等角度对控制噪声污染的方式与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侵染对癞皮夜蛾(Gadirtha fusca)幼虫的影响是否因龄期而异,本研究以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乌桕(Triadica sebifera),选用该植株叶片饲喂癞皮夜蛾大龄幼虫,以未受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植株的叶片作为对照,比较不同龄期幼虫生长指标和食物利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癞皮夜蛾幼虫体质量、取食量及发育历期呈上升趋势;相对生长率呈下降趋势;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先上升后下降,而近似消化率则呈先下降后略微上升的趋势。线虫侵染处理后,与对照相比,癞皮夜蛾4龄幼虫的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5龄、6龄幼虫的虫体质量和5龄幼虫的相对生长率以及6龄幼虫的取食量、近似消化率、化蛹率显著降低。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癞皮夜蛾幼虫生长及食物利用的影响因发育阶段而异,主要通过抑制两个末龄龄期幼虫的生长发育及化蛹,从而间接减轻癞皮夜蛾对乌桕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