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是河北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合作,经过近10年的研究,获得的高新技术树木新品种. 该成果将部分改造的B tCryl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优良杂种741杨,并获得了一批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不同抗虫性的株系.经过国家农业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安全评价,确定其安全等级为一级,并批准进行中间试验.在经过严格的中间试验和大田环境释放试验之后,获国家林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批准,在可监控条件下进行商品化销售.同时,转基因741杨已获得国家林业局新品种保护,并通过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得林木良种证书.  相似文献   

2.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由木质素、半纤维素及纤维素三者紧密结合产生的抗降解屏障作用是纤维素能源利用的主要障碍。通过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来降低杨树木质素含量或改变木质素成分,是提高杨木纤维素转化效率并降低转化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选定木质素合成基因作为调控目标,运用RNAi抑制技术调控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同时建立并开发更合理的木质素提取方法,得到纯度得率更高的木质素,结合多维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对转基因杨树组分的成分结构变化进行深入地解析,追踪基因工程对杨木材性的改良效果,进一步为木质纤维素高效利用以及生物质能源型杨树的遗传育种研究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转基因技术迎来新进展,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获得美国FDA的商业化许可。1月20日-21日,农业生物技术科研工作者的朋友圈被微信公众号“莱肯生物”的一则报道——《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获得美国FDA的商业化许可》刷屏。1月21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华恢1号水稻研发团队成员和相关业内专家。——美国FDA:华恢1号水稻在美上市无需审批——“1月11日,我校张启发教授  相似文献   

4.
从1983年转基因烟草的问世,到1996年转基因作物全球的商业化种植,基因工程为多个领域尤其是食品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技术革命。转基因生物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技术可用来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正>转基因大米比饮用水还安全吗2009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出现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获得了农业部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水稻可在湖北省生产应用,"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6.
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调控树木生长发育,但有关赤霉素对于木材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利用木质部特异表达的糖基转移酶8D1(GT8D1)启动子驱动GA20ox基因的表达,可以改良木材品质性状和纸张性能。实验构建GT8D1启动子驱动GA20ox基因在杨树中过表达获得转基因杨树,并在温室中扦插后得到转基因株系供试。取两年生转基因植株,分析木质素、纤维素等组分含量及其木材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GT8D1启动子驱动下,GA20ox基因的过表达加速了杨树转基因植株赤霉素的合成,刺激了形成层细胞分裂和树木的生长,有利于转基因植株的木材物质积累。转基因株系的木质素中紫丁香基单体(S)与愈创木基单体(G)的比值显著提高。通过TEMPO氧化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发现转基因杨树样本的纳米纤维素直径显著增加。以漂白松木浆为基础,分别添加5%浓度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材料制备的纳米纤维素进行纸张性能测试。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基因纳米纤维素(GM-nanocellulose)纸样纸张抗拉强度和耐破强度提升显著增多。研究结论为利用现代遗传工程技术改良制浆造纸原料物理性质和化学组分,优化制浆造纸新工艺,发展绿色、低...  相似文献   

7.
应用中华甲虫蒲螨防治钻蛀性害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寄生性天敌中华甲虫蒲螨对钻蛀性害虫——杨干象、光肩星天牛、国槐叶柄小蛾的幼虫寄生致死效果。田间采用淹没式释放方式,按照树胸径×22000头/cm计算得到的蒲螨数量释放,控制杨干象越冬幼虫,释放后21d调查,校正死亡率为91.74%;按照树胸径×19000头/cm释放蒲螨控制光肩星天牛初孵幼虫,对其控制效果达98.95%;按树胸径×40000头/cm释放蒲螨控制国槐叶柄小蛾幼虫,校正死亡率为94.25%。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改构的hLTF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将其定位敲入到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β-casein基因座,检测阳性的基因打靶克隆扩增后用于体细胞核移植,核移植胚胎体外培养发育到2-细胞期后进行胚胎移植。结果表明,通过研究首次建立了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基因座高效基因打靶的技术体系以及基因打靶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体系。经过G418药物抗性筛选后获得了稳定整合人lactoferrin基因的转基因阳性细胞克隆14个,体内成熟卵母细胞作受体的核移植囊胚率为64.8%,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作受体的核移植囊胚率为51.7%。利用DMSO-SMGT技术制备转基因动物高阳性率为56.5%,获得了转基因小鼠8只、转基因兔155只、转基因山羊2只。在转基因后代的乳腺里,外源基因得到了表达,并且具有生物活性,建立了DMSO-SMGT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周玉泉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29-30,40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杨树伐桩嫁接更新改造技术研究"项目,针对山西省不同立地条件的杨树人工林,包括小叶杨"小老树"、杨树丰产林和农田林网的更新改造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杨树人工林杨树伐桩嫁接更新改造集成技术体系,可广泛用于广大杨树适生栽培区人工林的更新改造,对于加快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给现代农业、医学和生物经济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和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本文从后常规科学的视角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争论,认为有关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科学观念的碰撞,是在常规科学框架下看待具有后常规科学特征的转基因技术的必然结果,并且认为后常规科学中的"扩大的同行共同体"和"延伸的事实"等概念为科学共同体传播具有不确定性的科技知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公众参与科学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对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推进科学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相比于孟德尔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更深的解释层次,是"深"理论;相比于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自然物种的"高"干预和"强"控制,已经对自然物种造成了本体论影响;相比于杂交作物,转基因作物具有"极高"的人工性、"极低"的自然性,已经是整个的人工生命了。因此,从技术的科学根源、技术控制自然的"强"度、技术人工物的人工性看,转基因技术具有"深"技术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07,(7):57-57
198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培育出第一批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转基因鱼,随后,以提供优质食品蛋白来源为目的,世界范围内,迄今已成功研制了30多种转基因鱼,这些转基因鱼包含了当今世界水产养殖的许多重要品种。但是,尚无一例转基因鱼释放到自然水体中进行商品化养殖,遗传生态安全及其控制技术已成为转基因鱼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转基因鱼实现产业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比较分析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存在的"原因"——"四因"后发现:在质料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选择"好的质料而转基因技术是"制作"新的质料;在形式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改良"自然物种形式而转基因技术是"创造"人工物种形式;在动力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人力是"助推力"而在转基因技术中人力是"主导力";在目的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内在的目的依然剩余不少而在转基因技术中内在的目的正在被人类的外在的目的所取代。由此,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依旧保留着不少内在的本性,而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作物的本性主要是由人类外在的赋予的。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具有本体论上的本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有网友质疑,FDA对“华恢1号”水稻完成的是相关咨询服务,不是批准许可。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FDA的咨询程序意味着什么?针对网友提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华恢1号”水稻完成的是相关咨询服务,不是批准许可,即美国FDA并没有“批准”中国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的“商业化许可”,而是做完了该产品的申请文件的咨询服务(consultation)。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FDA的咨询程序意味着什么?记者就此进一步采访了“华恢1号”水稻研发团队和业内相关专家。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至今已有近20个年头,其安全性问题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不确定性使相关伦理问题具有特殊性。本文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不确定性的根源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应如何结合这一特点使用生命伦理的原则对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进行评判,并对应如何以责任伦理的观念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监管等相关主体进行伦理规约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作物治理中的联盟冲突及联盟间由于政策互动引发的政策学习对于规范转基因作物治理,促进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消除贸易摩擦具有重要意义。主权国家是构建转基因作物治理机制的主要参与者。由于科学原则、利益诉求以及伦理认知的不同,全球范围内形成"挺转联盟"与"反转联盟"的对立,两大联盟的冲突与妥协,打破了政策僵局,助推以政策为导向的学习。主权国家之间因人类"共同福祉"和利益趋同,必须对转基因作物立法、监管与审批,国际协议的承诺做出选择,建立履约与合作机制;国际组织在转基因作物治理中密切互动、协调约束,建立协调与反馈机制;科学共同体、新闻媒体以及公众积极参与、传播宣传、监督反馈,建立认知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蝙蝠回声定位的选择压力下,夜间活动的蛾类进化出一系列防御、逃避等适应性特征。在千万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蛾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对蝙蝠的防御无疑是能量、物质和功能的最佳结合,这给仿生学研究带来新的启示。本文综述了蛾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对蝙蝠防御的机制,并展望了蛾类防御机制研究的前景,及其在仿生学上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关注转基因技术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科学争议性议题,系统实证地描摹了我国网民对科学争议议题的态度,并探讨其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影响。通过1843份网络调查问卷,本文发现: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度较为中立,呈负面倾向。对转基因药品的接受度高于转基因食品。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总体呈正面态度。研究发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宿命论观念和生物进化论的支持度对科学争议的态度影响最显著,在两个议题中均呈现正相关;而具有广阔文化传统土壤的中医文化对科学争议态度的影响只在转基因技术的议题中显著相关。其次具有较大影响的是家庭结构因素,即家庭成员数量与对科学争议的态度显著相关,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与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负相关。另外,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解释力较弱,只有地域分布对科学争议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东北地区的人们更不支持转基因技术,中部地区的人们更不支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杨树在我国分布很广,从新疆到东部沿海,从黑龙江、内蒙古到长江流域都有分布.由于其早期生长快、适应性强、易成活、用途广,杨树一直是我国速生丰产林和短周期工业用材的重要树种之一.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4年~1998年)统计,全国林分总面积12919.94万公顷,其中杨树林分面积为628.4万公顷,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杨树人工林的总和.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缺口进一步加大,为杨树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加上国家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和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杨树种植面积在全国造林面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杨树研究也十分活跃,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技术是新兴技术,转基因技术产业化方兴未艾,而有关转基因风险-收益评价以及产业化存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争论,由此引起学术界的长期关注。为了从学理上加深对转基因技术风险评价、决策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