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南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气候应对能力,了解近30年来南宁市气候变化特征,根据1991—2020年南宁市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数据,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及累积距平法对南宁市近3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南宁市平均气温以0.007 1℃/a的幅度下降,除春季外,其余3季平均气温均为下降趋势;降水量也以0.887 mm/a的幅度下降,除夏季外,其余3季平均降水量均为上升趋势;日照时数以6.300 1 h/a的幅度上升,除秋季外,其余3季的平均日照时数均呈上升趋势。基于中长时间序列气象监测数据分析获得的南宁市气候变化特征,可有效助力南宁市提升农业生产的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乏活力。南宁市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一直以来,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结合,造成南宁市的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是各打各的牌,没有融合。南宁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因素,只有注入文化的内容,旅游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景观格局是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其变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体系的综合反映。该文以南宁市为例,将南宁市2006年、2008年Landsat TM影像作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南宁市2006—2008年土地利用景观的动态演变规律及格局空间分异特征,解析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南宁市各类景观均有变化,尤以耕地景观转变为林草地,建设用地突出,总体景观格局呈破碎化,景观类型多样化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受到人为扰动影响最为巨大,区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的地理信息基础平台,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模式设计南宁市城市环境智能决策系统。该系统集环境管理办公自动化、环境管理系统(M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环境管理信息应用和环境管理信息辅助决策为一体,能够实现环境管理办公自动化、环境建设项目影响审批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污染源管理、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源监控、环境影响评价、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数据库编辑等功能,为南宁市环境管理、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支撑与服务。  相似文献   

5.
根据南宁市环保监测站的酸雨监测资料和南宁市气象局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南宁市本地污染源排放、大气颗粒物缓冲能力、大气中H2O2含量以及气象因素对南宁市酸雨的影响,提出南宁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象气候条件有利于酸雨的形成,其形成与冷空气关系密切;影响南宁市的大气环流主要是东路、中路冷空气,这两股冷空气南下时容易形成酸雨且降水酸性明显增强。南宁市的酸雨受外来的影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联系是探究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合作能力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引力模型测算经济区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外经济联系度,探索经济区内经济发展状况和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经济区内部互动存在差异,呈现区域北部经济联系密切、互动频繁,经济发展较好的态势;区域南部地区联系疏远,经济发展不够活跃;从对外经济联系总量来看,南宁市处于核心地位,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主体中发挥主导作用。总体来说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极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7.
综合分析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结合南宁市经济、资源、社会、人口、生态与环境、科教、文化与休闲七方面的已有数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南宁市在国家、广西区内各领域的地位,构建了符合南宁市实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宁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住区是南宁市实现“森林城市”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南宁市城区的六个区为评价单元,建立南宁市生态住区的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加权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分值,然后根据分值将南宁市六个区分为生态住区建设能力较强、一般和较弱三个不同类型,最后针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增强南宁市生态住区发展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从2000年~2009年十年间南宁市商品房价格的特点和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状况,同时也对南宁商品房价格与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南宁市商品房价格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度相关,但2009年南宁市商品房价格涨速过快。  相似文献   

10.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南宁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生存环境问题,探讨南宁市的生态优势,指出创建生态城市已是南宁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综合整治的当务之急,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南宁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南宁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宁市旅游形象定位在实施中存在形象单一、定位模糊、实施力量不整合等问题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南宁市旅游形象的定位理念和旅游形象战略 ,强调要把旅游形象定位与南宁市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选取南宁市高铁出游的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宁市高铁出游的旅游者基本构成、高铁出游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1)南宁市高铁出游旅游者以"高学历"的中青年游客群体为主;(2)南宁市高铁出游旅游者选择广西区内作为目的地的占高铁出游旅游者的61.00%;(3)桂林、北海、广州、深圳四市的是南宁市高铁出游的主要目的地。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等,对南宁市25个社区(街道办事处)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世纪以来,尤其是南宁市为迎接“南珠杯”而进行的改革和建设以后,由于市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城市环境有所改善,市民对健身的认识和了解得到加深,健身意识得到加强,身体状况也明显改善,南宁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良好.针对南宁市社区体育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做出初步分析和提出简单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南宁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内外RBD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南宁市发展过程来考察各阶段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变化历程,总结归纳南宁市游憩商业区(RBD)演变特征、空间结构特征,为促进南宁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南宁市城郊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郊区逐渐成为居民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热点区域,城郊休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该文在对南宁市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利用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对提出了本区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南宁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其中对南宁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南宁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着数量严重不足、素质状况不理想、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就要正视南宁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居安思危 ,加快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步伐 ,为实现南宁市新世纪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7.
陈竑  刘文炜  梁冕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3):171-173,177
分析较适合于南宁市发展的恭城模式、弄拉模式、"三高"农业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等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并根据循环经济原理进一步改进完善生态脆弱区域的弄拉模式,优化其产业结构.结合南宁市不同生态区域特点,提出应在南宁市生态良好及一般地区重点推广恭城模式和"三高"农业模式,在生态条件恶劣地区推广经过改进完善的弄拉模式,在较为封闭的区域重点推广有机农业模式,逐步建立南宁市农业循环经济基础框架,真正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在南宁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藏丰富,是南宁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激活其生命力,促使其实行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针对目前南宁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并结合南宁市城市轻轨线路规划和建设、用地布局,提出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思路.为推进南宁市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建设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南宁市造纸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阐述南宁市造纸行业产业发展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南宁市造纸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南宁市造纸行业扩张快速产能过剩,小而散的小造纸群企业难以监管到位,森林资源需求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及时制定南宁市造纸行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实施林纸浆一体化生产循环发展,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