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科学知识结构的研究中,以库恩为代表的社会历史学派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提出了范式等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而不同研究传统下的俄(苏)科学哲学在20世纪60年代也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科学世界图景。科学世界图景与范式都具有前提性知识的地位。在方法论层面,它们都作为解释科学革命的核心概念。二者的"同中之异"表现在结构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中,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在发生学的层面,在于概念提出的语境根源。科学世界图景与范式展现出的结构学、动力学和解释功能上的差异,揭示出科学知识结构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语境——哲学与历史。  相似文献   

2.
符号互动论与科学社会研究的互动关系是揭示科学的社会建构论兴起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考察了崔蒙学派在生殖科学、脑神经科学及癌症遗传学三个领域的经验研究工作及其提出的"社会世界"的理论内涵,阐释了符号互动论为当代科学社会研究提供的批判和反思视角,并就其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此书由湛垦华、沈小峰等人编译,即将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在普利高津教授直接赞助下编成的,他为本书的出版写了序言,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收入了普利高津专门为这本书撰写的“我的科学生活”一文。文中,生动地叙述了他的科学生活经历,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诞生的全过程以及他对未来的展望。这篇文章是研究普利高津的科学思想和哲学观点的宝贵资料。第二部分收入了普利高津论述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假设的语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哲学家Pepper的根隐喻理论是形式论、机械论、有机论和语境论这些世界假设的基础。形式论的根隐喻是形式的相似性,机械论的根隐喻是机器,有机论的根隐喻是有机生长,语境论的根隐喻是历史事件。语境论是Pepper极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整体论哲学学说,“变化”和“新奇”是其主要概念,并由这两个概念衍生出一套亚概念,用来说明事件的变化和发展。语境论的优点在于着眼于现实目标的分析,缺点是分析范围广,精确性弱。  相似文献   

5.
李醒民教授所著《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上卷、下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科学是由其三大内涵———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形成的三维世界。科学论就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维度的透视。本书作者在研读国内外  相似文献   

6.
《科技术语研究》2013,(6):59-62
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一门重要的历史学科,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以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世界古代史 ancient history of the world 又称“世界上古史”.世界历史的断代分期,一般指人类社会经历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阶段.  相似文献   

7.
李醒民教授所著《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上卷、下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科学是由其三大内涵——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形成的三维世界。科学论就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维度的透视。本书作者在研读国内外  相似文献   

8.
试论作为系统发展的判据的对称破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自组织理论,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系统的发展问题。在自组织理论中,最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对称破缺概念。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曾极力强调过对称破缺概念的重要性,他说:“我们也可以把耗散结构看成是一种对称破缺的结构”。([9],p.14)对称破缺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贝纳德花纹,贝罗索夫-扎鲍廷斯基化学反应实验等等,都表明了这一点。因此,探讨对称破缺的机制,从对称破缺的角度研究发展,对进一步丰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将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借鉴“常人方法论”社会生成性等观点的基础上,在案例深描的过程中提出,ANT作为动员盟友的资本化铭写,技科学在简化和操控世界的过程中联结并置换了人类和非人类的异质性行动者。基于此,ANT提供了审视科学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这一世界图景,从而启迪人们在本体论层面将身处的世界视为纷繁复杂且不断重构的“科技社会系统”。ANT“互构论”世界图景的呈现,得益于其自身中隐含的“组合方法”——推行“新规范主义、关系主义、实践生成主义、人文主义”等方法论准则。尽管ANT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但是目前也不应推行“征服世界”这一学科帝国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0.
技术哲学语境下的“技术生态”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背景:技术建构论自身的缺陷与当代技术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趋势要求技术观作出新转变;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生态学为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技术生态是对技术体系内部或外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在共同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联动关系的一种形容与描述方式,其早期形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组合工具。技术生态的判定标准有两条:至少由两种功能不同的技术构成,且技术之间要具有互补关系;技术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技术生态的基本结构分为由技术间互动构成的内部生态和技术与环境互动构成的外部生态。在一定意义上说,技术生态论是一门“关系”哲学,它强调社会与技术之间、不同技术体系之间的依存性、共生性与和谐性,追求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复杂性科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与性质的科学。本文在阐述熵增原理的基础上,对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演进和复杂性科学主要流派的观点进行了追溯,并对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流派——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和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2.
A semiotic theory of systems derived from language would have the purpose of classifying all the systems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 philosophy, ideology, myth, poetry, art, as much as the dream, lapsus, and free association in a pluridimensional matrix that will interact with many diversified fields. In each one of these discours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a plurality of questions, the essence of which will only be comprehensible by the totality;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ask, in the first place, what will be the purpose of this language, what function does it fulfill and for which reason has it been constructed. The concept of World vision (WV) is introduced and its relation with Generalized Collective Conscience (GCC) and Particularized Collective Conscience. Culture implies a particular WV. Culture creates GCC. The semantic field is a structure that formalizes the units of a certain culture constituting a portion of the vision of the Reality that owns this culture. An ecological case is explained.  相似文献   

13.
复杂性探索催生了控制论发展,而控制论发展又促进了复杂性探索,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复杂性探索的角度来看,以维纳为代表的传统控制论既有其历史贡献,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感知控制论和元系统跃迁理论,作为一种系统进化控制论,发展和超越了传统控制论,为研究复杂系统及其进化问题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成为当今复杂性探索控制论转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风险社会”理论指出: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由以财富分配为主题的阶级社会向以风险分配为主题的风险社会转化,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结构和政治上的变迁,包括个体化进程、对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的反思等等。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相当的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比较词源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先秦汉语中的"休"、"闲"的字源以及古希腊语中表示"休闲"的词语的词源进行了跨语系的对比性分析,研究探明了人类文明初期与休闲有关的社会观念及其历史特点,并意在发掘人类精神观念演变过程中关于休闲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对技术的历史进行分期研究,可以揭示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由此可以把握技术发展的规律。技术史分期应遵循3个原则:体现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映技术发展变化质的规定性;反映人对自然认识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阶段性。一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技术发展已提出多种分期方案,这些方案对描述技术发展的阶段性有一定的意义,也有明显的不足。经过对近代技术发展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每一时期总有1项在该时期技术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且代表了技术总体发展趋势的技术,这种主导技术及其主导技术群的更迭,反映出技术发展阶段质的变革,以此为依据的技术史分期方案,可以很好地认识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知识论对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促使社会科学哲学发生了问题转换———从"科学性"问题到"正当性"问题;第二,促进了社会科学哲学出现了知识论向度;第三,使得社会科学知识论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ims at a logico-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hao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constructivist philosophy of physics. The idea of an internal logic of chaos theory is meant as an alternative to a realist conception of chaos.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dynamical systems is provided in order to situate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 in the context of probability theory. A finitary probabilistic account of chaos amounts to the theory of measurement in the line of a quantum-theoretical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paper concludes on the non-classical internal logic of chaos theory. Finally, deterministic chaos points to a philosophy which asserts that chaotic systems are no less measurable than other physical systems where predictable and non–predictable phenomena intermingle in a constructive theory of measurement.
Yvon GauthierEmail:
  相似文献   

19.
与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解读相比,马克思传统的科学性解读在国内的处境及研究与它的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那么作为一种科学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外的研究处境如何呢?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国外访学期间,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发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如下共识:将实践范畴作为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马克思传统中的科学研究与哲学升华的相互依赖;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及辩证法对于唯物史观的逻辑优先性;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作为哲学理解的基础性地位等。在此基础上,国外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科学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哲学在前苏联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际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延续;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初步探索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澄清“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一语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哲人科学家眼中的科学理论的两种认知结构——经验归纳认知结构和假设演绎认知结构,着重论述了对后者中的基本假设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