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整个山西为研究区域,按各县市分区,以群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山西植被的空间多样性,以及群系多样性指数的生物学意义,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植被景观规划、生态环境评价等提供依据,对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ArcGIS软件中将山西县市地图与群系图叠置后,统计每个县市的群系数目及每个群系面积,按照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栽培植被进行分类,计算每个县市的群系多样性指标.山西各县市均有植被群系,绝大多数县市的群系数目较多,其中群系数目最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处于山西森林草原的过渡带上,还有就是零散分布在山西中南部.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或栽培植被的群系几乎遍布山西各县市,山西中南部的许多县市以森林群系数目最多,但北部的县市以草本群系数目最多,在中部与北部交叉附近的一些县市森林群系与草本群系的数目较大,并且相近.Gleason指数与群系数目是高度相关的,尽管各县市的面积大小不同,但对群系多样性影响不大,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群系数目有关,但它们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别,Shannon-Weiner指数与群系数目的相关系数以森林最高,以栽培植被最低,灌丛和草本植被相近、较低,Pielou指数与群系数目的相关系数在森林、灌丛、栽培植被中较高,在草本植被中很低,甚至不相关,Simpson指数与群系数目的相关系数以栽培植被最高,灌丛较低,森林和草本植被相近、较高.  相似文献   

2.
用群系指标研究山西植被地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9.2软件,从山西植被图中采集各植被类型的每个图斑,将各群系归并到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或栽培植被后获取群系的个数和面积,计算群系指标,在SPSS18软件中分析群系指标与其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探讨植被地带性.用群系的密度、覆盖率和优势度这些指标研究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栽培植被均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用群系密度研究植被、灌丛、栽培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与物种多样性的一致,但森林、草本植被的地带性却有些不同.用群系覆盖率研究时,自然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与栽培植被的地带性不同.用群系优势度研究地带性时会受群系的密度或覆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及Simpson指数研究山西植被多样性空间变化。在ArcGIS软件将山西县市地图与群系图进行叠置,统计群系数目及面积,计算多样性指数及制作其空间分布图.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增加的县要比减少的县多,而Pielou指数则相反.栽培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增加的县要比减少的县多,但Simpson指数却相反.其他植被的三个指数增加的县均比减少的县多.植被的三个指数均没有不变的县,栽培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不变的县最多,但Simpson指数却无不变的县.森林的三个指数不变的县较多,而灌丛、草本植被则较少不变的县.  相似文献   

4.
通过样方调查和群落分析的方法研究表明,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有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38个群系,主要群系有华北落叶松林、白木千林、白桦林、岳桦林、山杨林、蒙古栎林、虎榛子灌丛、照山白杜鹃灌丛、山杏灌丛、岩蒿半灌木丛、贝加尔针茅草原、银穗草草原等.植被由森林、灌丛过渡到草甸和草原.主峰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海拔由低至高分布规律是草原-沟谷杂木林-虎榛子、杜鹃灌丛-山杨、白桦林(阳坡为蒙古栎林)-白桦林-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岳桦林)-亚高山草甸.  相似文献   

5.
对地处农牧交错区典型地段的内蒙古多伦县蔡木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特征进行了描述 ,结果表明 :草原植被是本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 :包括典型草原植被和草甸草原植被 .沙地植被是本保护区的另一重要植被类型 :包括 :沙地森林植被 (主要以山杨 ( Populusdavidiana)一白桦 ( Betula platyphylla)林和榆 ( Ulmusmacrocarpa)树疏林为主和零星分布的云杉林 ( Picea) ) ;沙地灌丛植被 ( (叉子圆柏 ( Sabina.vulgaris)灌丛 :山杏 ( Prunus sibirica)灌丛 :大果榆 ( U.macrocarpa)灌丛 :柳 ( Salix)灌丛 :沙地中生灌丛 ) ;沙地半灌木植被和沙地草本植被 .湿地植被 .包括 :草甸 (草原化草甸、草甸和沼泽化草甸 )和沼泽  相似文献   

6.
山西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植被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各种生态因素与山西植被水平地带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论述了森林、灌丛和草本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植被地图为数据源,在样带划分的基础上,采用种毗连法与种小区法对山西省植被中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原、草丛、草甸、栽培植被7种主要的景观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研究,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地显示:7种景观要素中以栽培植被格局规模最大,且连接趋势呈现为针叶林与灌丛、栽培植被与草原和草丛显著正相关连接,针叶林与栽培植被、草丛与阔叶林和草原显著负相关连接,而其他景观要素之间连接关系不显著.分析结果与山西植被的实际分布格局也较为吻合,同时也反映了种毗连法、种小区法可作为基于植被地图研究景观连接的两种有效方法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抚仙湖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S技术及结合野外植被样地调查,定量分析抚仙湖流域植被景观结构及各植被景观要素组分在不同海拔、坡向和坡度上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FRAGSTATS 3.3 软件,定量分析了抚仙湖流域10种植被景观类斑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包括:①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居民点和水体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1.74%、35.13%、1.84%和 31.30%;② 旱地集中分布在海拔2 100 m以下;自然植被中,云南松林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区域,而华山松林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区域;③ 针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等森林植被在阳坡、半阳坡地段分布较阴坡、半阴坡少,而半湿润常绿阔叶灌丛和灌草丛在阳坡、半阳坡地段分布较多;④ 自然植被集中分布的坡度区间主要在2°~25°之间.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植物分布理论、生态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景观结构理论等城市森林建设的基础理论;基于野外调查资料建立了徐州低山丘陵森林植被分类系统,包括2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3个植被亚型、6个群系组、12个群系(赤松林、黑松林、侧柏林、刺槐林、黄连木 黄檀林、青檀林、小叶朴林、鹅耳枥林、麻栎林、栓皮栎林、白栎林、栓皮栎 红楠林);根据建群种与光照强度的关系研究了各群系的演替次序,构建了徐州低山丘陵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徐州城市低山丘陵森林、城市行道树林以及城市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主要对不同植被类型下0~70 cm剖面土壤水分总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土壤水分平均值范围3.42%~5.66%,从垂直分布分析,不同地类下土壤水分含量沿垂直剖面的变化具有波动性.小叶杨林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呈波浪形趋势,沙柳灌丛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总体呈降低型趋势,沙葱草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总体上呈增长型趋势,裸露沙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总体呈稳定型趋势.对研究区土壤水分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块基值显示小叶杨林地、沙葱草地、沙柳灌丛、裸露沙地的土壤水分属于强烈的空间自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黔中退化喀斯特植被区,选择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地段建立径流场进行野外测定,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试验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0~15cm和15~30cm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及土壤抗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明显,相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为草本群落阶段>灌丛灌木阶段>乔林阶段,孔隙度为乔林阶段>灌丛灌木阶段>草本群落阶段;土壤自然含水量呈规律性变化:乔林阶段和灌丛阶段自然含水量与草坡阶段之比,0~15cm土层中分别是1.39和1.07,15~30cm土层中分别是1.30、1.04;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非毛管持水率为乔林阶段>灌丛阶段>草坡阶段;土壤保土能力提高,相同土层深度、相同时段内,土粒的崩解速度为草坡阶段>灌丛阶段>乔林阶段。因此,退化植被恢复可显著提高其蓄水保土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分别在坝上高原康保县3个综合农业区相互毗邻的耕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进行土壤采样,测定距地表约20 cm、30 cm耕层土壤水分百分比,结合野外考察、农户走访,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耕层涵养土壤水的能力.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普遍高于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居中;留茬耕地高于春翻耕地;留茬耕地和草地约20 cm深土层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30 cm深处,乔木林地与之相反,灌木林地无明显规律.建议在生态恢复重建中重点还草还灌植被,注重草灌乔混交模式;耕地采用保护性留茬,晚翻耕或免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山河谷林封育区与非封育区天然林进行植被调查,从林分结构、林下草本重要值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封育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5 a的封育期内,对于阿尔泰山河谷天然林的整体状况没有明显影响;(2)封育区林下草本种类比非封育区多了10种,相对增加了77.5 %,草本层盖度提高了36.4 %,相对增加了124.8 %;(3)封育区林下草本层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非封育区,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看出,通过封育措施阿尔泰山河谷天然林林下植被得到了明显恢复,同时要加强封育区的管理,并延长封育年限。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次性同时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运用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指数分析方法对管涔山余庄乡撂荒地植物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TWINSPAN分类,把所取得的39个样方划分为7个群丛,分别属于演替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草本群落阶段(包括群丛I1、I2、I3)、灌丛群落阶段(包括群丛II1和II2)和森林群落阶段(包括群丛III1和III2).(2)在X~2-检验的基础上,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每个演替阶段种对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演替阶段种对间的关系不同.如在草本群落阶段,白莲蒿和黄芪呈正相关,而在灌丛群落阶段,二者则表现为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物种适应不同微环境而表现出的差异.但正负关联比呈增加趋势(0.78→0.86→1.09),说明了植物群落是向着群落稳定的方向发展.(3)本研究结果支持随着群落演替进程的发展,正关联比例越高,群落结构越趋于稳定,多物种可以稳定共存,群落达到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阶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对植被逆行演替的分析有助干当今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建设。凉山州暗针叶林分布较广,是西南林区的最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杜鹃-冷杉林逆行演替以林下杜鹃为主的下木层替代乔木层为特点,逐渐向杜鹃灌丛、高山草甸,甚至流石滩逆行演替;箭竹-云杉林或箭竹-冷杉林逆行演替表现为迅速被箭竹或悬钩子、蔷薇等灌丛占据,进而被柳叶菜(Epiobium.sp)替代。因此,在进行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可详细调查原生植物群落,人为引入接近该地气候演替顶极的种源或种苗,并在改造地内密植,逐惭形成都闭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6.
隔河岩水电站废弃地植被的初始生态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隔河岩水电废弃地生态治理点植被的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报道了该废弃地上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点,评价了隔河岩水电废弃地植被的初始生态恢复状况,并对当地种和外来种作为种植苗木对生态恢复进程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除两种种植的苗木外,共有75种当地的植物扩散定居在被治理的废弃上,初步形成了具一定组成与结构的植物群落,明显地改变了废弃地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状况.表明苗木种植能促进灌木种类的扩散和定居及植被的恢复,是一种及时有效的生态恢复技术,但不同的苗木种类对废弃地植被初始生态恢复的效果不一样.通过比较塔柏和湿地松两种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认为塔柏的初始生态恢复效果比湿地松好.  相似文献   

17.
在香港郊野公园内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草灌丛、灌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类型,设置样地5 000 m2,用0.05~0.1 g#8226;m-2嘧磺隆对样地中的薇甘菊进行化学防除试验, 并在施用除草剂后3、5和14个月跟踪调查施药对薇甘菊的杀灭效果以及对样地中其他植物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嘧磺隆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施药后3个月,样地中有45种植物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占样地内所有种类的30%.受影响最大的是藤本和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乔木受影响最小.施药后14个月,乔木和灌木生长正常, 草本植物基本恢复.施药清除薇甘菊后,能大幅度地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遵循美国国家土地覆盖数据库2001分类主题及系统(30 m空间分辨率),研究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仪MERIS(300 m)土地覆盖产品的发展及评价。4种监督分类器包括马氏距离、最大似然、决策树以及支持向量机被用来发展区域土地覆盖信息。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在土地特征刻画过程中分类性能最优;(2)由支持向量机导出的MERIS土地覆盖产品尽管其识别地面细节的能力不及NLCD2001,但其主要地物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与NLCD2001比较接近。分析还进一步揭示MERIS数据可成功地区划水体、常绿森林、裸地及栽培作物等地物类型,而对于落叶林及灌木林的刻画则性能相对较差。在MERIS土地覆盖产品中观察到从灌木林向裸地、灌木林向常绿森林及灌木林向草地的误分现象。然而,MERIS土地覆盖产品的生产较NLCD2001要节省人力及成本,中等尺度的MERIS土地覆盖产品对于某些科学应用将具有独特的价值。MERIS土地覆盖产品的发展应该充分应用多种辅助信息以及区域调制的分类策略,以期获得更加可靠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森林的正常生长.受人类活动影响,人工林的面积逐渐增大,其对不同强度干旱胁迫的响应是否与天然林存在显著差异,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指数(SPEI)与反映植被生长状态的遥感监测植被指数(MODIS EVI)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反映该地区最佳时间尺度SPEI和对水分最敏感月份的EVI指标,进而基于省级尺度和基于气象站点的泰森多边形2个尺度上比较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生长状态对短期干旱(2001—2008年)与持续干旱(2009—2014年)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持续干旱对其的生长状态的影响均大于短期干旱;2)天然林的生长状态受持续干旱的影响程度大于人工林,且生长状态比人工林差.气候变化将导致更多极端的持续干旱事件发生,在未来气候变化进程中应多关注极端干旱对天然林的影响以及天然林的可恢复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