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依据.为得到当地土壤可蚀性K值范围和空间分布规律,选取EPIC模型、Shirazi公式和Torri公式对砒砂岩覆土区二老虎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了估算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砂粒含量在59%~71%,粉粒含量在23%~30%,粘粒含量在6%~11%,根据土壤分类,砒砂岩覆土区的土壤属于砂质壤土.有机碳含量在0.341%~0.662%,从坡顶到坡底逐渐降低,除坡中部外均为阴坡大于阳坡.(2)在实测数据缺乏的二老虎沟小流域,采用了EPIC模型、Shirazi公式及Torri公式对该区的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估算,结果为KTorri KShirazi KEPIC.总体而言,土壤可蚀性K值在0.0310~0.0470,二老虎沟小流域表层土壤从中低可蚀性到高可蚀性均有分布.就同一坡面对比,K值从坡顶到坡下为先增高再降低再增高的趋势.就同一断面对比,坡顶的K值为阴坡阳坡,而坡面的K值为阳坡阴坡.(3)土壤可蚀性K值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粘粒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关系不强.  相似文献   

2.
浅析武夷山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的理化性质反映了土壤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大小,成为评价一个地区土地初级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针对武夷山地区6个典型土壤剖面,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方法,对6个剖面土壤基本性状进行测定、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武夷山山地土壤理化性质在垂直高度上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异:1)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土壤A发生层厚度也随之递增;2)根据前苏联土壤质地分类,武夷山山地土壤总体上是属于壤土,但各个剖面由于成土环境的不同,土壤质地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土壤质地从中壤土向轻壤土、砂壤土逐渐过渡;3)武夷山山地土壤的pH值大致在4.2~4.5范围内,其土壤类型属于强酸性土类;4)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总体上也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重分形理论的壤土粒径分布非均匀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粒径分布是影响土壤水力特性最基本的土壤物理性质之一.为定量描述壤土粒径分布的非均匀特性,应用激光粒度仪对6个典型壤土土样测定了土壤颗粒的等效直径和分布规律,运用分形和多重分形理论描述了土壤粒径分布的非均匀性,计算了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D和奇异性指数α及其相应的谱函数f(α),得到了壤土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曲线.结果表明:壤土的粒径分布具有分形和多重分形特征,单分形只能描述土壤粒径分布的整体特征,多重分形谱宽度Δα定量表征了土壤粒径分布的非均匀程度,Δα愈大,粒径分布愈不均匀;壤土粒径分布的非均匀程度受土壤中粘粒和砂粒含量的影响.多重分形方法为土壤粒径分布非均匀性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精确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汉康陵封土四个坡向(东、南、西、北)和3个坡度(5°、10°、25°)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MS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分布(PSD)特征;并计算土壤PSD的分形维数(D值)和三种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土壤有机质、D值、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D值呈对数正相关关系,二者在各坡向表层土壤之间的变化顺序一致,表现为东坡西坡北坡南坡;前者在各坡向之间差异均显著,后者在东坡和西坡,西坡和北坡之间差异不显著;陵顶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表层土壤K_(诺莫)和K_(epic)值在各坡向的变化顺序分别为东坡西坡北坡南坡陵顶和东坡=西坡北坡南坡陵顶。有机质和D值随坡度的变化表现为西25°西10°、东5°东10°,而K_(诺莫)随坡度的变化顺序与之相反。可采用诺莫法和Epic方法进行古代帝陵封土遭受侵蚀的敏感性评价,相对K_(epic),K_(诺莫)在不同地形上的变化更显著,并可用土壤有机质百分含量和D值对K_(诺莫)进行线性拟合,决定系数为0.993。  相似文献   

5.
南京城市林业土壤可蚀性及影晌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的可蚀性特征及影响因O素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属于高易蚀土,土壤抗水蚀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同功能区间,土壤的可蚀K性值和水稳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渗透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城郊天然林、公园、道路绿化带、裸地、大学校O园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的可蚀性K值与土壤的粉粒含量呈正相关(r = O. 499 7) ,与教粒含量呈负相关(r = - O. 978 3) ;土壤的渗透性与容重( r = - 0.5196) 和粉粒含量。= - 0.3063) 呈负相关, 与有机质( r = 0.3596) 飞总孔隙度。= 0.367 5) 和砂粒含量。= 0.380 1) 呈正相关; 土壤的体积质量和机械组成是反映城市林业土壤可蚀性的重要指标; 城市绿地不同的植被配置方式对防治土壤的流失效果不同,表现为乔飞灌飞草混交林优于草坪,而裸地效果最差;城市客土和原土的抗蚀性差异不明显,但均存在较高的水土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上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天然群落的结构特征,采用物种丰富度R、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对马尾松天然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并对群落垂直结构、主要优势种重要值、群落生活型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马尾松天然群落有植物11 746株,分属51科97属116种,物种随海拔梯度上升而增加.其中,中海拔梯度(Ⅱ、Ⅲ)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在低海拔梯度和高海拔梯度中均有分布;(2)随海拔梯度上升,4个海拔梯度乔木层主要优势种的种类依次为5种、13种、6种、8种.其中每个海拔梯度中均有马尾松分布,其重要值随海拔梯度上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3)随海拔梯度上升,群落物种丰富度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上升呈线性增长;(4)群落树高随海拔梯度上升而增高,其中群落平均树高多在9 m以上,主要分布在5~10 m区间.(5)群落中落叶型植物多于常绿型.随海拔梯度上升,落叶乔木呈"下降-上升"趋势,常绿乔木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常绿灌木呈上升趋势,落叶灌木呈"下降-上升"趋势.海拔梯度的变化使马尾松天然群落的结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这为马尾松天然林的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指导意义,也为揭示此类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宁夏灌区不同种植年限及方式温室土壤磷素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宁夏灌区温室的分布状况,采集了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方式温室表层(0~20 cm)和剖面(0~120 cm)土壤,分析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温室表层土壤全磷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曲线增加,但在连作条件下6 a以后呈下降趋势;表层以下层次全磷含量与大田土壤基本一致;轮作土壤全磷含量高于连作土壤,所有温室土壤全磷含量明显高于大田土壤.土壤表层速效磷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也呈增加趋势,种植9 a时出现高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表层以下层次速效磷含量与大田土壤基本一致,但温室土壤整个剖面的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大田土壤;连作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轮作土壤.相关分析表明,不论轮作还是连作,温室土壤表层磷素含量及其累积量明显高于下层,表层出现磷素富集现象,在今后确定施磷量时应重点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土壤有效钾垂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武夷山六个典型剖面有效钾含量的分析发现:从山顶到山脚随着海拔的逐渐降低,土壤表层有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2号剖面有效钾含量最高,达88 mg/kg,6号剖面有效钾含量最低,只有39 mg/kg,1,2,5号剖面的有效钾含量处于中度缺乏状态;3,4,6号剖面的有效钾含量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其成因主要是由于本区位于中亚热带南缘,淋溶作用较强,且随着海拔降低,年均温升高,脱硅富铝化作用加强,同时人为影响也对该分布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取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呼和吉林湖西有植被带分布的高大沙山(高差约420m),对其背风坡沙层进行采样和分析,探讨其粒度组成特征、沙层含水量变化规律及其所表达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高大沙山背风坡沉积物粒径较其他沙漠粗,4个4m深的剖面中部和下部出现3%~5%的较高含水量层段,植被带的发育也指示沙山较平缓处存在较高含水量层段,其中的水分会向下运移,证明该区大气降水通过入渗能够成为地下水和湖水的补给来源;上层植被带表层沉积物颗粒较粗,表明该物质是近期风沙活动的堆积物,指示高大沙山仍在移动,4个剖面平均粒径、各粒级含量的垂向变化也表明沙山在活动;4个剖面的粒度随深度呈现明显的粗细变化,反映风动力的强弱波动;海拔较高的剖面沉积物平均粒径由下向上呈增大趋势,反映沙山的活动有增强的趋势,海拔高的剖面细沙含量与中沙含量的比值大于海拔低的剖面,指示从长时间尺度看该区风动力由强变弱.  相似文献   

10.
研究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主要对不同植被类型下0~70 cm剖面土壤水分总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土壤水分平均值范围3.42%~5.66%,从垂直分布分析,不同地类下土壤水分含量沿垂直剖面的变化具有波动性.小叶杨林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呈波浪形趋势,沙柳灌丛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总体呈降低型趋势,沙葱草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总体上呈增长型趋势,裸露沙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总体呈稳定型趋势.对研究区土壤水分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块基值显示小叶杨林地、沙葱草地、沙柳灌丛、裸露沙地的土壤水分属于强烈的空间自相关.  相似文献   

11.
雾灵山土壤垂直分布类型及其剖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了雾灵山地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类型及其剖面特征.结果表明:雾灵山的土壤类型主要有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山地褐土是雾灵山土壤垂直分布带谱的基带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和温度发生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依次出现了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不同土壤类型的剖面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陕西秦巴山区林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林地保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秦巴山区2000—2018年林地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选择自然、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3类共12个影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秦巴山区林地增加和减少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8年秦巴山区林地以净增加为主,林地净增加39951.72 hm2,增加主要来源于21.83万hm2耕地转为林地,占林地转入总面积的94%。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是陕西秦巴山区林地转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到城镇的距离、年均气温倾向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25°、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等是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坡度≥15°~25°、到城镇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等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实施是秦巴山区林地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林地减少则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距离游径0、5、10、20 m处样方内土壤质量和植物群落特征变化情况,研究了旅游干扰对嵖岈山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干扰显著提高了游径10 m内的土壤p H值和游径边缘的土壤容重,显著地降低了游径5 m内的有机质水平,并总体上降低了游径周边10 m内土壤全氮含量.旅游干扰显著降低了游径附近5 m内的灌丛盖度,并且减少了游径边缘的乔木幼苗数量.旅游干扰降低了草本植物高度,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游径边缘5 m以内.而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在不同土壤带上表现不一,在较高海拔区域旅游干扰显著增加了游径边缘的草本多样性.但在低海拔区域,旅游干扰给草本植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与植物功能群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对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及植物功能群随海拔梯度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效氮、速效钾及有效磷含量随着海拔的变化趋势和植物功能群组成变化趋势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南通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野外采集南通地区土壤样品,室内分析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机械组成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南通土壤pH值大于6.89,碱性为主;有机质含量介于1.22%~3.70%,CEC值介于2.71 cmol kg-1~13.9 cmol kg-1,土壤肥力较弱;机械组成以粉砂粒为主,肥力易流失。进一步探究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机械组成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粉粒及粘粒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0.58、0.70,土壤的砂粒含量则与阳离子交换量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65。土壤有机质、粉粒、粘粒含量的增加均可显著提高阳离子交换量值,相较而言,通过改善有机质来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最为容易获得。因此,对于土壤肥力中等的南通地区,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质肥来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连续熏蒸培养法(Sequential fumigation incubation),测定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中活性有机碳(MAC)的变化,分析MAC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总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年中,MAC在不同林分的0~10、10~25 cm土层中的变化从大到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每一季节中,不同林分的MAC从大到小为草甸、矮林、针叶林、阔叶林,且0~10 cm土层中的MAC含量显著高于10~25 cm土层中的;(2)在不同土层中,MAC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总有机碳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总之,武夷山山地森林MAC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可能是MAC季节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兴的旅游活动--农家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取农家乐附近土样,测定其pH值、含水量、体积质量、有机碳、有机氮和全氮.结果表明,由于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土壤的pH值有上升的趋势,土壤表层和深层含水量变化和体积质量变化有很大差异,有机质含量因人类活动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上升和下降两个不同方向的变化.总之,旅游活动对土壤性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土壤是自然环境中一个易受破环却很难治理和恢复的因素,因此,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陕西秦巴山区林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林地保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秦巴山区2000—2018年林地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选择自然、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3类共12个影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秦巴山区林地增加和减少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8年秦巴山区林地以净增加为主,林地净增加39951.72 hm2,增加主要来源于21.83万hm2耕地转为林地,占林地转入总面积的94%。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是陕西秦巴山区林地转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海拔、到城镇的距离、年均气温倾向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25°、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等是林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坡度≥15°~25°、到城镇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等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实施是秦巴山区林地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林地减少则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自然和地理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