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女主角嘉莉妹妹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工业时期注重物质追求、缺乏独立自主意识的女性代表,但这些研究均是以传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为标准进行的。本文则分别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则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作者德莱塞在这部小说中所流露出的宿命论等角度,来重新对女主角嘉莉作出评价,从而得出结论: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嘉莉别无选择,形成了她独有的性格特征,同时嘉莉改写了传统观念中的女性特质,对工业化社会中两性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李淑芳 《科技信息》2008,(21):162-162
在美国文学史上,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评论界众说不一。本文旨在摒弃伦理道德的探讨,从人性本身的角度,借助于十九世纪的丛林法则、消费意识和“新女性”的崛起,从人人都有的梦想出发,为背负千年“堕落”罪名的嘉莉妹妹辩护。阐释嘉莉妹妹的种种选择与奋斗经历合乎人之本性,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嘉莉妹妹既非“家庭天使”,也非“伤风败俗”,恰是“新女性”代表和缩影这一论断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欲望为主题的小说。本文从社会对嘉莉的影响和嘉莉自身的原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嘉莉妹妹的无穷无尽的欲望。  相似文献   

4.
时代新女性——嘉莉妹妹形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欲望本能和环境决定论方面,结合自然主义、女性主义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嘉莉妹妹如何从一个听任男人摆布的初到大城市的乡下女孩到一名自食其力、经济独立的“新女性”,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对传统的“女性特质”观念的改写。  相似文献   

5.
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一部失却了女性话语的历史,女性往往被放逐于男权文化之外的边缘位置,其生存模式、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都被纳入男性的社会秩序。从《简·爱》与《嘉莉妹妹》中的主人翁--简爱与嘉莉身上看到了新女性的特征。自信、乐观、独立是她的共同形象,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她们作为"新女性"的代表也有着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性和社会发展背景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嘉莉妹妹》的主人公嘉莉妹妹的性格特征。对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表示赞赏。在嘉莉身上体现的乐观的生活态度,逆境中的坚强,面对挫折不向命运屈服的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是任何时代都值得称颂的。  相似文献   

7.
回顾近年来《嘉莉妹妹》在中国的译介和主要研究情况,分析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嘉莉妹妹"现象和实质,揭示中国学者译介和研究它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一次震动,还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环境、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的代表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作品,更是开创了自然主义的先河.本文将从、环境及欲望三个方面来分析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论述20世纪初的美国开始转向挥霍性消费的商品化社会,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最早反映这一文化现象的小说。从物质消费、情感消费、身体消费三个方面重新解读《嘉莉妹妹》中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0.
法国杰出的女权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著的《第二性》出版于1949年,它对当代世界女权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女性,作为相对于男性的一种性别,以及担当孕育生命使命的一种生物体,长期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现代女性要想摆脱次于男性的"第二性"的偏见,必须要能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进行独立、自由的思考和行动,并最终与男性一起构建和谐、平等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