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诠释“屈蹬技术”与髋动力学说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生理解剖角度分析了“屈蹬技术”与髋动力学说的内在联系。经研究发现:“屈蹬技术”不仅有利于加大支撑腿同侧髋关节的伸展速度与幅度,还有利于加大摆动腿同侧髋关节的屈髋速度,并且髋动力需要“屈蹬技术”做稳固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诠释"屈蹬技术"与髋动力学说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生理解剖角度分析了"屈蹬技术"与髋动力学说的内在联系.经研究发现:"屈蹬技术"不仅有利于加大支撑腿同侧髋关节的伸展速度与幅度,还有利于加大摆动腿同侧髋关节的屈髋速度,并且髋动力需要"屈蹬技术"做稳固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诠释"屈蹬技术"与髋动力学说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生理解剖角度分析了"屈蹬技术"与髋动力学说的内在联系.经研究发现"屈蹬技术"不仅有利于加大支撑腿同侧髋关节的伸展速度与幅度,还有利于加大摆动腿同侧髋关节的屈髋速度,并且髋动力需要"屈蹬技术"做稳固支撑.  相似文献   

4.
从运动学角度解析分析摆动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摆动技术的摆臂、髋关节动作及摆腿的动作贯穿于起跳动作的全过程,并对运动成绩及完善起跳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摆动腿侧髋关节的前送及制动能联动产生惯性力,有助提高起跳效果;髋关节的训练尤其是屈髋肌群的训练不被重视,屈髋肌群力量较弱;双臂的摆动对维持身体平衡及增加摆动腿摆动速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臀部纤维束带和臀中肌瘢痕化是妨碍髋关节内收、内旋的主要原因,彻底松解这些组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用“Z”形手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45例,术后10天均能步行,其中43例能双腿并拢完全下蹲;2例只能屈髋90°。31例随访1~26个月,30例步态正常,并腿下蹲试验阴性,髋关节内收大于20°,臀肌肌力正常,1例步态正常,并腿下蹲屈髋90~130°,髋关节内收0~20°,臀肌肌力正常。其中29例手术切口出现明显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方法,针对现代短跑技术与训练的主要技术特征,跑动动作的节省化,完整技术的个体化特点,笔者认为以蹬摆结合技术是短跑技术的重中之重,"屈蹬式"后蹬后的快速折叠前摆有利于加大摆动腿前摆速度与幅度,对提高后蹬反作用力有帮助,有利于提高短跑速度。  相似文献   

7.
将某医院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成长期伸展运动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运动,长期伸展运动组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伸展运动,持续运动8周。实验后长期伸展运动组伸髋角度、屈髋角度和髋关节外展角度非常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长期伸展运动组实验后伸髋角度和屈髋角度非常显著性高于实验前(P0.01),髋关节外展角度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伸髋角度、屈髋角度和髋关节外展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长期伸展运动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非常显著性低于实验前(P0.01),对照组实验前后疼痛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长期伸展运动组腰椎功能评分非常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和实验前(P0.01),实验后对照组腰椎功能评分和实验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伸展运动组改善指数和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后长期伸展运动组受试者治愈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受试者人数略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受试者人数略低于对照组,无效和复发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长期伸展运动能够增加腰间盘突出患者髋关节角度,有助于腰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2000年6月~2006年3月,对24例(30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双侧6例,单侧18例。年龄45~67岁。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疗效评价根据Harris评分而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5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2±8.7)分恢复到术后1年的(90.5±7.4)分,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7.6714(P〈0.05),其中评定为优13髋、良14髋、可2髋、差1髋,术后优良率达90.00%。术后髋关节脱位1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49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可行性。方法共进行一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36个髋关节。结果本组术后近期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关节脱位、感染等并发症,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4例(28髋),良3例(6髋),一般1例(2髋),总有效率94.4%。结论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弧形上转体180°成支撑的技术原理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其基本动作要领和主要运动学参数如下:一、身体开始后倒时肩角约为60°旋转半径约为0.4m.0.17秒以后肩角逐渐增大。至第一阶段结束时约为100°。旋转半径为0.6m,重心角速度为6.91弧度/秒,为完成动作储备了足够的机械能。二、伴随肩角逐渐增大的同时,髋关节角度由180°迅速减小,踝关节通过握点向后运动。至第一阶段结束时髋角为24°。身体尽量折紧,为完成动作储备肌肉能量。三、身体重心摆过垂直面后。迅速向前上方伸髋,送腿(踝关节与杠前水平面约成70°角),髋角由小猛然增大,踝关节角速度上升到12.56弧度/秒。带动整个身体快速上升。此时两臂用力压杠。肩角保持100°不变。为迅速伸髋建立牢固的支点。四、在髖关节接近伸直时,两腿予先向左侧转动。接着右手松杠,左臂向后压杠,髋关节完全伸直加速转体90°两手在0.17秒依次换握成屈臂支撑。身体重心比开始升高0.34m。然后继续转体伸直两臂成文撑姿势。  相似文献   

11.
运用等动肌肉力量测试的方法,对六名国家健将级蹦床网上运动员下肢肌群力量进行测定,根据髋、膝、踝三关节力矩值的屈伸比得到以下结论:髋关节伸肌群为蹦床运动员下肢三大关节中量最重要的运动肌群;目前国内对蹦床网上运动员髋关节肌群的力量训练符合蹦床运动技术要求;蹦床运动员完成空中直体难度动作时屈髋是运动员在空中对肢体的控制意识不够所致;蹦床运动员完成空中屈体或团身动作时不能在垂直位开腿是运动员对开腿时机掌握不好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掷铁饼技术的分析,研究了掷铁饼过程中,人体重心、肩、髋、腿、脚的方向、位置与速度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连贯性,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旋转掷铁饼技术的各环节及最后用力技术中人体-器械系统的速度特征,指出应加强第一次双支撑到腾空再到第二次双支撑以及最后用力阶段的衔接,正确把握旋转速度,提高旋转后动能的转移和出手时的拨饼技术,以保证铁饼在出手前有更长的加速轨迹.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短跑成绩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大,成绩提高慢,其原因是缺少正确的选材和科学的训练,训练方法仍按教练员的观点和经验进行训练,不能取得大范围稳定的同步发展。我认为:训练手段,运动负荷安排上应体现科学性。此外,加强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和以速度为主体的训练是十分奏效的。一、合理技术动作分析与训练多数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表明:后蹬结束,普遍重视前摆的大小腿的充分折叠,以大腿带髋,带膝向前,向上前摆,促成前摆幅度加大,摆速增快,导致小腿踝关节与脚掌自然放松而促进恢复。明显功效是:其一后蹬腿的支撑反作用和爆发速度有助于大腿的积极下压,小腿顺惯性向前摆出,为前脚掌积极而富有弹性着地创造了条件。当前脚掌着地时,膝踝关节进行退让工作,加快身体重心的前移;其二,有利于参与后蹬动作的伸肌得到预先拉长,为迅速转入有力的后蹬作好准备。优秀运动员的后蹬技术,从髋关节开始,当身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脉冲推力作用下带伸缩腿的上楼梯双足机器人行走的复杂动力学。利用伸缩腿结构解决上楼的触碰台阶问题,采用沿支撑腿方向的脉冲推力提供动力源,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建立上楼梯双足机器人行走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施加幅值限制和与支撑腿角速度相关的脉冲推力构造庞加莱映射。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系统的周期解及其分岔等复杂动力学,讨论脉冲参数及自身结构参数对双足机器人稳定行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参数,系统具有稳定的周期-1解,双足机器人能够稳定完成爬升楼梯的动作;相较于固定脉冲推力,幅值限制和与支撑腿角速度相关的脉冲推力有助于上楼梯双足机器人快速进入稳定的行走状态。  相似文献   

15.
竞走速成教学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98年田径规则对竞走支撑腿技术的要求,在原有速成教学法重视髋部技术的基础上,改进了“直腿落地技术”和“保持支撑腿伸直技术”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现场录相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0运会男子蹦床运动员执行新规则情况及比赛成绩与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基本符合新规则要求;决赛成绩好于资格赛,成绩的提高主要反映在动作质量上;“开腿”晚、过早屈髋、位移过大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进一步强化动作技术质量,难度与质量均衡发展,完成成套动作的稳定性,是我国优秀运动员训练和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背越式跳高教学,多年来是按全国体育院校田径教材的教学步骤与方法进行的.但是在每轮教学结束时,都会有10%左右的学生不能较好的完成过杆动作,出现屈腿或屈髋或上体立起等过杆现象.自1995年开始,我们对教材教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分析,并在实践中逐渐改进.结果使原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比例逐渐下降至3%以下,效果显著.据此,  相似文献   

18.
回顾分析了短跑技术中的完全蹬伸技术、曲蹬技术和爬蹬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揭示了现代短蹬技术只是高速跑动中的一个自然连续的过程,是摆腿动作的延续,不需刻意地去作独立蹬伸动作.同时也对跑蹬技术和跑蹬技术的训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再论以髋部为力源的最后用力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汉奇 《科技信息》2009,(14):229-230
笔者阅读了大量关于投掷项目最后用力方式方面的资料,确认“先髋后踝”和“先踝后髋”两种不同的用力秩序都适用。根据教学与训练的实践研究,提出在选择最后用力顺序方式应根据投掷者本人身体素质、习惯、良好感觉而定。以髋部为主动发力,下肢协调配合髋部的用力方式技术较容易掌握。选择“先髋后踝发力”的人要比“先腿后髋发力”的人较多,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力方式能有效提高投掷成绩,对教学与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患者王某,男,19岁,于1995年1月30日从摩托车上摔下,致右髋部摔伤,伤后20分钟来院。检查见:右下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右臀部膨隆,可角及上移的股骨头,右髋关节弹性固定。X光片可见右髋关节后脱位,股骨头内有一半月形密度增高阴影。入院诊断:髋关节后脱位。给予行手法复位,未成功。遂于1998年2月1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手术取后外侧切口,术中见右髋头节后说位合并股骨头骨折,骨折线延伸至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块位于股骨头中心凹以下,在股骨头的内下方,与圆韧常相连,并位于髋臼内。术中确定诊断:右髋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