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为我们引入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并依托这两个概念而反映人类在寻找生存意义过程中难以排解的迷茫与绝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篇的解读,就其本质,是一种基于文学文本的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并在寻求最佳关联中完成对作品意义的重新构建与认知的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为其各种推测和假设寻求佐证的过程。但思维定式的作用,人们在对具有独特变异性的荒诞戏剧理解和解读总是迷惑不清。本文拟以认知语境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历史背景、语篇宏观结构和微观特点(包括舞台设计,语言和肢体动作)等层面对荒诞派戏剧名篇——《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对《等待戈多》主题的解读过程就其实质就是认知语境构建的过程。通过对其构建过程中的这些推测和假设的认知解读。有助于读者或观众对潜藏于戏剧中的主题思想进行准确的把握;认知语境观为文学语篇的解读,特别是为荒诞派剧本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3.
吕强 《科技信息》2013,(2):242-242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贝克特最具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同时也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典范之作。小说揭示战后西方社会的荒诞生存环境、人的孤独沉寂、绝望无助等精神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里等待的意蕴。本文从戈多的时代意义、象征意义以及生活有时就像一场等待戈多的旅程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等待是痛苦的,等待代表着希望,等待也意味着无用的挣扎。尽管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希望,但它能减轻我们的痛苦,给我们提供一幅美好的蓝图。然而这种没有希望的希望永远也不能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终究会成为泡影。等待的将是一场虚无的盛宴。  相似文献   

4.
中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的作品《活着》和《等待戈多》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在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情境:对生存本真的拷问,在生命意识的契合点上,贝克特和余华告诉我们:生是苦难、生是空幻,但不同的是,贝克特以现代派的典型特征—焦灼的寻求和执拗消解着生的疑问,余华则以道家的风范走向了超然,二者在“聚会”后又“告别”。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海明威百年诞辰之际,笔者重读海明威重要代表作之一《永另了,武器》。通过仔细品味此小说1929年初版封面上颇具匠心的图案设计,有双重含义的英文标题,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它的主要情节,笔者认为海明威的此篇小说想表达的含义为主人公亨利不仅告别了武器和战争,同时由于这场罪恶的战争和这残酷的世界使他告别了美好的爱情,小说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荒谬,追根溯源地探索了“迷惘的一代”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和失去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天的等待》是一篇大家都比较熟悉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从表面上看来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但是这平凡的外表下面却深藏着丰富深刻的内容。作者正是凭着他扎实的含蓄艺术,以简洁含蓄的语言来表达那丰富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尤金奥尼尔是描写现代生活悲剧的伟大戏剧家,他结合古希腊,易卜生等人的传统戏剧艺术的创作手法,不断创新,为美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资本主义社会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到悲剧的新题材,使之作品的震撼力堪与古希腊作品相媲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并进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家族关系的极为不和谐。  相似文献   

8.
奥尼尔是美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他的剧作以别具特色的表现方法生动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的社会现实,剖析了复杂的人性。本文主要从主题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奥尼尔戏剧的悲剧性和表现主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一直披誉为海明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整部小说中,所写的悲剧事件作者都作了预示。最为突出的是“雨”的预示。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悲剧》与《土生子》同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虽然小说分别描写的是不同种族的人:黑人下层人民的反抗与穷白人的苦难,但是两部小说悲剧情节类似,主人公都是被压迫与被损害的人。美国的白人统治阶层利用种族歧视论离间了被压迫者,使得白人统治阶层可以分别通过阶级和种族对他们分而治之地进行压迫。  相似文献   

11.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它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和冒险故事,更着重描写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过程。其内容往往涉及到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顿悟、成长的仪式等方面。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作品成长的特色。本篇论文试图探讨拉尔夫.埃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所运用的成长主题的理论策略,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13.
美国现代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送冰的人来了》中运用各种意象,描绘了20世纪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精神生活的困境,从而展现出美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本文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剧名、角色和场景进行分析,得出这部戏剧就是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和象征。  相似文献   

14.
《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作品,其作者拉尔夫·埃利森是黑人作家的优秀代表,这部小说结构新颖独特,手法风格多变,主题复杂深刻,涉及到了种族,政治,社会及心理矛盾等方面,它深刻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尤其是黑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强调了在一个未抹杀个人作用的社会中个人的尊严和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15.
《追风筝的人》是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品,自2003年问世以来,因角色的生动刻画,故事情节的震撼,被称之为惊世之作,吸引着大批读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家庭、友谊、背叛及救赎等等复杂的情感进行深入的剖析,探究出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遭遇到困惑及迷惘.事实上,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旅途,参不透的人生成长中有过迷惘,有过困惑,但人性自我的救赎,使得个人的成长没有偏离轨道.文章就阿米尔的成长经历从救赎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小说备受追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主流媒体出现男性霸权回潮现象,但作家德里罗在小说《坠落的人》中却通过基思这一角色,揭示美国男性霸权时代已一去不返。基思表面上具备男性霸权的特质,但在9·11事件后,他的回归家庭、发展婚外情、沉迷扑克游戏等均成为其男性气概求而不得的佐证。作为美国霸权主义的根基,男性霸权随着双子塔的倒塌而崩溃,而美国的霸权神话随之被阉割。  相似文献   

17.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成功是与作者约翰.福尔斯创作过程中自觉的读者意识密切相关的。福尔斯以读者为导向,将传统和革新予以交融,一方面遵循传统,顺应大众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破除传统,利用多种后现代手段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堪称忠实与自由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摩罗 《凉山大学学报》2002,4(4):142-143,146
乡村哲理散家刘亮程以《一个人的村庄》问世而蜚声坛和思想界。刘擅长从塞外孤烟衰草,漠原风沙中一件件平淡无奇的事例中去探索深沉的人生哲理,给人以震撼,本系对刘中的思想和彩的散评。  相似文献   

19.
20.
杰克.凯鲁亚克的名著《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书中深刻反映了"垮掉的一代"不安于传统,逃避现实,热切追求个人自由理想的生活态度。他们放荡不羁、桀骜不驯、执着坚毅,无所畏惧地挑战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在种种极端、离经叛道的行径下却反映了"垮掉的一代"心中永不放弃的理想追求和不屈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