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基因中心论认为生物体的基因决定其性状值,但近年来发育系统理论向基因中心论发起了挑战,指出前者过分夸大了基因在发育中的作用。在二者的论战中,我们认为一个关乎胜负的问题是经典遗传学能否被还原为分子遗传学,因此本文就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首先,我们就两个学科之间为何不能构成理论还原进行了综述,认为相关的反理论还原论证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知识结构和桥梁原则两个方面。进一步,我们提出两个学科之间实际上构成半同构半非同构关系,二者的同构关系一方面使得经典遗传学在某些情境下比分子遗传学更具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让前者能够为后者提供宝贵的研究线索;而二者的非同构关系则构成了基因中心论的错误根源。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学家探讨问题的方式,先后分析了先物结构主义对结构即抽象实体的先物强调、模态结构主义回避数学本体之消除主张各自面临的问题,最后以数学实践为基础,给出范畴论结构主义的本体论解释。数学对象即结构,而结构就是数学家们真正讨论的"事物"或"主题"——范畴中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5.
贝纳塞拉夫指出我们在说明数学真理上会面临一个两难困境:我们无法在认为数学真是关于独立于我们的抽象的数学事实的前提下,同时拥有一个关于如何认识到这些事实的合理说明。贝纳塞拉夫向传统的数学知识观点提出了挑战。通过采纳一种数学的结构主义,本文给出了一种认识论说明,表明我们可以拥有算术知识。该说明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模式识别表明我们持有的结构概念和物理世界的因果联系,第二部分则试图表明我们如何可以先验地获得关于数的结构的知识。最后,本文论证这一说明至少是一个合理的说明我们能够拥有有限算术知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与伦理道德的相互沟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科学与伦理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考察了科学与伦理的内在联系。认为:从伦理的视角看,科学中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从科学的视角看,伦理道德又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成分。同时探讨了科学与伦理道德相互渗透、转化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8.
9.
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其产量是一般种子的几倍。为了获得好收成,他托朋求友、不惜出高价买来一些。谁知种子运回来的当天,就被邻居知道了,人们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纷纷来找他。有的求他转让一些种子,他固然不干;有的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出售种子的地方,他也找绝回答。村民们无奈,只好愤愤离去,继续种他们原来的种子。面对此情此景,这个农民却喜不自禁,他想道:绝对不能告诉种子是从哪里买的,一旦别人也有了这种高产的种子,自己就失去了竞争的优势,那到秋时怎么还能比别人多打粮呢?随着春耕夏锄、时间的推移,这个农民的玉米长势的确比其他一般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评介了索绪尔的语言系统模式,阿尔杜塞的理论实践观,德里达的消解结构论,论证所有的结构主义者都主张: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语言系统、语言材料、语言行为和文字符号;“真实”只是一种转码、一种语言换位。早期结构主义是一种纯形式哲学,后期结构主义则成为一种真正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11.
12.
一个科学假说的确立受到两方面的支持,即经验支持和理论支持。在检验假说的过程中既会出现经验和理论同时支持的情况,也会出现二者作用相反的情况。库恩范式理论和贝叶斯方法可用于说明这两种支持之间的张力关系。根据范式理论,在常规科学时期,理论支持对于假说的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科学革命时期,经验支持对于假说的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贝叶斯方法则通过假说的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提供了一种将经验支持和理论支持综合起来的检验模式。 相似文献
13.
14.
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写道:“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事物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如今全新的互联网领域何尝不是如此?新技术、新产品、新内容挟带着一批批新名词、新术语,向我们的生活涌来,共同构成了IT业新奇而瑰丽的色彩。一个新领域,统一命名如同统一语言一样,易于理解,便于沟通。但变化是如此之快,人们应接不暇。于是专家们出手了。当然,他们出的是“后手”。当然,他们要正本清源,要一呼天下应。这当然需要,这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可是,他们却忽略了这场革命的特殊性,无法理喻互联网这股新兴力量的真谛。于是仓促之中,出现了“因特网”这个实在没有互联网精神的名字。于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极有意味的情景发生了。8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互联网推出OSI模型,欲取代原有的TCP/IP协议。TCP/IP简单易用,是一只自由的小灵雀;而OSI复杂庞大,是一大堆委员会中出产的“大骆驼”。虽然欧洲美国都将OSI定为官方标准,IBM、DEC、HP也都采用了OSI。但开放的TCP/IP依靠互联网的民间力量最终战胜了OSI,并成为互联网腾飞的最重要翅膀。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总是不断重演。这就是网络的力量!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开放、自由、共享的力量。依靠这种力量,互联网才有辉煌的今天和明天。它是技术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质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因此互联网的初期主要是自己发展,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当然,它也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合理的规范。但是面对这股力量,我们所能做的,只能顺势而行,不能“顶风作案”。“互联网”这个名字就来自于网络自身,有着独特的生命力。没有人知道它是谁起的。因为这并不重要,因为那个人不起,别人也会起。而“补一手”的“因特网”则完全忽视了这股网络的内在力量。“因特网”的贸然介入不但没能统一名字,反而陡增了混乱和噪音。使“Internet”进入中国,还得陷入旷日持久的正名之战。使它不得不长期绞着于两个名字之间,造成它的事实混乱和“精神分裂”。用“计划经济”的心态强行推广“因特网”,在其他领域也许可行,但在互联网中,实在是有点走错了门。无论从形、声、义的任何一个角度,“互联网”都是网络中最贴切、最合理的术语,它带着天然的成分,是互联网“亲生”出来的名字。而“因特网”半土半洋,带着一半的洋皮,还摆着另一半的架子。缺乏网络术语基本的亲和力。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平民意识。与富有生命力的“互联网”相比,“因特网”明显是一个摆着知识分子姿态搭成的,一个毫无意趣、毫无生机的名字。不论我们上网、看书还是读报,我们最常相遇的就是“互联网”。我们是老朋友了,见了面很自然,很亲切。可碰到“因特网”,怎么看心里都有一种别扭,那感觉就像一个令你厌恶的人非要与你套近乎。我天天置身校园。这里,你几乎听不到“因特网”,“互联网”已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当我每一次回到县城,回到农村,这里只有“互联网”,没有“因特网”。想想看,如果你跟一个普通工人、一位农民,讲文绉绉的“因特网”,能让他们摸得到头脑吗?不纯粹是戏弄他们的知识吗?而“互联网”既浅显又通俗,普通老百姓既可意会,也可言传。几年了,依靠行政力量,“因特网”这个名字顽强地扩大着地盘。它的力量之大超乎我的想像。刚出炉时,我想当然地认为:“因特网”这个名字将会永远留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中。但它将是无数个笑料中的一个,而且会愈久愈可笑。自己使用“互联网”的自由不会受到真正的侵犯。但是,随着“因特网”的地盘越来越大,自己开始担忧起来。自己在各媒体的文章还没有受到强制执行,但是出版社这边却正式遭遇阻力。我们在出版《数字论坛丛书》时,原先大家就一致约定,非“互联网”不用。但是出版社却不能置规定于不顾。他们的处境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处境。原本简简单单的小细节,变成了一个费脑筋的大问题。既然我们从来没有认同过“因特网”,从来用的都是“互联网”,为什么要逼迫我们的思维重新“格式化”。最后,我们别无选择,只得让所有的“互联网”返朴归真回英文“Internet”。如今,我难以预知,我们使用“互联网”的地方会剩下多少,能使用的日子还会有多久。我开始怀疑,“互联网”会不会丢失传统媒体这块领地,进而清除出互联网,最后被“赶尽杀绝”。我们没有“恋名癖”,我们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极为普通、极为贴切的词汇,都难以让它合理地存在。可以说,“互联网”和“因特网”之争不仅仅是两个词汇的较量。而是一场必然的冲突,在这场命名的博斗后面,代表着两种力量和两种思想的正面冲突。这种冲突与意识形态无关,只是因为我们缺乏最基本的平民意识。它将是一面极好的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思想和心态,很多很多。可以想像,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互联网”和“因特网”彼此“打劫”,谁死谁活,分晓难见。这场较量将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继续延续下去。最后的谁胜谁负无关紧要。即使最终“因特网”取得胜利,它也享受不到胜利的欢呼和花环。一个词汇的命运,昭示着更丰富的时代内涵。词汇可以强行改变,但这种内涵任何人都不可能更改。这是这场争夺的核心所在。本文转载自《计算机世界报》99.7.26 B1版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首先应当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而上学蓝图、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然后才能够在某种条件下演变成为学术思潮与社会思潮;科学现与历史现作为科学史联系它的形而上学蓝图及其研究纲领方法论的概念框架,同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是科学史学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它们之间的张力和冲突越大,科学史编史纲领的理论思维空间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吴哥站在柬埔寨复兴之路的过去,两哈努克市站在它的未来,那么金边就正处在柬埔寨过去、现住与未来的十字路口。这里堂皇与贫穷并存,悠闲与焦躁共处。 相似文献
17.
从巴特利特的学术背景出发,立足于"为什么数学",挖掘了巴特利特创建自相关检验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推动缘由.从理论探究和实践数据分析的双重视角,巴特利特剖析了由于观测数据之间存在"依赖性",普通统计意义下的显著性检验在时间序列分析中通常是无效的.为探讨新的统计推断方式,在推证平稳序列自相关误差公式的基础上,巴特利特最终推断了... 相似文献
18.
19.
术语翻译与术语标准化的相互助益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语翻译和术语标准化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本文从术语翻译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发挥术语翻译对术语标准化的积极影响问题,又从术语学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术语的标准化翻译问题。文章指出,译者必须掌握和运用术语学知识,才能实现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对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也必须在术语学建设的宏观框架中拓展视野和范围。 相似文献
20.
术语翻译和术语标准化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本文从术语翻译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发挥术语翻译对术语标准化的积极影响问题,又从术语学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术语的标准化翻译问题.文章指出,译者必须掌握和运用术语学知识,才能实现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对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术语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