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智囊》2007,(10):28-29
2006年9月13日到10月1日,德国北部著名港口城市汉堡举行全德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盛大中国节——“中国时代2006”。而这次活动的吉祥物竟是一尊长7米、高5米、重4.3吨的铸铜巨龙,此龙一显身,立刻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它宏伟的气势,精湛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制作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2.
壬辰说龙     
白明亮 《大自然》2012,(1):29-33
2012年是我国农历壬辰年,即尼年,又称“大龙年”。龙在中国可谓大名鼎鼎,伴随着5000年文明的脚步、走遍960万平方公里的斟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到处都可见龙的身姿。龙对中网历代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民俗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足“龙的子孙”,中国是“龙的故乡”。  相似文献   

3.
陈莉 《科技信息》2008,(20):190-190
本文剖析了中西方(dragon)的差异,认为将中国“龙”译成英语“dragon”一词,违背了英汉互译词语翻译的三个原则,导致了西方对中国“龙”的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未曾存在过龙的图腾,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误谈”,这是不了解龙产生的历史及龙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历史记载、考古事实等都证明,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祖伏羲、女娲,到炎帝神龙氏、黄帝轩辕氏,直至夏禹一族均为龙图腾——龙之传人;中国南北许多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都是龙。龙是中华凝聚力的象征、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张利新 《科技信息》2007,(2):111-111
对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是要看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语境来适当调整是“归化”还是“异化”的。本文从这一翻译原则出发,结合目前的“龙”是否可以继续代表中国形象的争议,建议用中西合璧的“Chinalong”来代替“Dragon”在英语中对“中国龙”这一形象的表达,从而提升民族文化的地位,主动构建中国人在世界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龙的形态和观念都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特别是龙的观念由具体表象层次开始走向抽象象征层次,最终结晶定型于《易》传中。  相似文献   

7.
王晓强 《科技信息》2003,(11M):56-59
据张紫晨《中国巫术》说:台湾的雅泰人自述,在他们民族中,在他们民族中,古代巫师秘密养一种名叫“浩奈”的魔鸟,人如见到这种魔鸟会立即死亡,巫师往往受人雇佣,放此魔鸟害人。后来,养魔鸟的巫师被杀死,这种害人的黑巫术就消失了。此魔鸟是蛊物,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的“巫术与宗教”篇说:“苗妇能巫蛊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达州市安仁镇的民间舞龙——板凳龙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板凳龙超越了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固有的文化价值:它记载了“湖广填川”的历史瞬间;记录了“楚”、“巴”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展示了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非凡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项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其价值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还需继续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13日到10月1日,德国北部著名港口城市汉堡举行全德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盛大中国节——"中国时代2006"。而这次活动的吉祥物竟是一尊长7米、高5米、重4.3吨的铸铜巨龙,此龙一显身。立刻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它宏伟的气势,精湛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制作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0.
2005年9月13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而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则是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惟一被邀请的汽车制造企业代表中国汽车工业首次参加世界顶级车展——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博览会,在这个素有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美誉的盛会上展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辉煌成就。共有吉利、陆风、华晨三家中国汽车企业的展车出现在了展馆里,同时也让法兰克  相似文献   

11.
程贤章的新作《围龙》是客家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具体表现在:作者对客家文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作品深入挖掘客家人的本质,表现了客家人的“人性”、“人情”;作者致力于经典性与通俗性的统一,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2.
凶神恶煞?霸气外露?2012年伊始,《壬辰年》生肖"龙"邮票刚上市,便引来众多议论。引起争议的是票面上金色团龙那双眼圆睁、张着大嘴的造型,有人认为这种形象看起来"不善",霸气逼人,像是在"向谁发威"。更有人担心:这条"凶神恶煞"的龙会不会显得太招摇?"龙的传人"用这样的龙形象代表中国,会不会又被西方舆论当做抨击中国的把柄?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和"中国威胁论"的升温,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在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杂志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文化中有许多各自特有的词和形象,"龙"和dragon即是一例。中国"龙"常被翻译成英文的"dragon",然而中国的"龙"和英文的"dragon"是很不相同的。从中西方龙的起源、形象特征、龙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中英文中"龙"的差异,可知中国"龙"不能等同于"dragon"。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中外文化意象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语言除了表达客体的概念意义外,作为文化的载体,还蕴涵着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含义和文化心理。本文就“龙”与“dragon”在汉英文化中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指出研究文化词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刘东旭 《科技资讯》2013,(18):243-244
窃蛋龙类由一群白垩纪的手盗龙型尊脚类恐龙组成,它们善于奔跑,拥有细长的后肢和紧握的双手,并且很少超过两米的长度。窃蛋龙类是善脚类恐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群,它们为善脚类恐龙的演化,和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很多可靠的化石证据。至今为止,热河生物群中共发现了6种窃蛋龙类,它们分别是:郎氏尾羽龙,董氏尾羽龙、戈氏切齿龙.史县似尾羽龙、王氏宁远龙和粗壮原始始祖鸟,其中鄄氏尾羽龙和萱氏尾羽龙同属于尾羽龙属。从骨骼的解剖特征上分析,这六种热河生物群中的窈蛋龙都属于窃蛋龙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而这些原始类群的窃蛋龙类的发现与研究也将会为窃蛋龙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甲龙”是指从头部到背部,直到尾部的骨板像披盖着铠甲一样的植食性恐龙。恐龙时代未期出现的大面甲龙是甲龙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杨媛 《科技信息》2009,(24):I0187-I0187,I0185
古往今来东西方的龙形象在文学、艺术、设计表现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以中国明代龙为代表的东方龙饱含了神性的色彩,西方欧洲中世纪龙则是邪恶的代表。近年来,随着中国MMORPG游戏作品中大量的龙的角色设计的涌现,不仅增添了游戏神秘奇幻的色彩,烘托了游戏的场面气氛,也使中国玩家们对龙形象表现有了新的认知。本文通过对中国明代和欧洲中世纪龙形象在文学、设计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对美国、日本、中国现有的MMORPG游戏中龙角色的形象分析,探讨了MMORPG游戏龙角色设计中东西方龙造型元素的应用理论依据以及东西方龙造型要素融合下,迎合中国玩家的MMORPG游戏的龙角色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化的栽体和表达形式,在反映民族历史和化背景的同时也蕴涵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征。从语言的角度解析“龙”在汉英民族中的不同内涵,可以看出汉英民族不同的“龙”化,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两个民族的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9.
浅论中国的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化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文化的蕴涵。人们读龙书、演龙戏、唱龙歌、跳龙舞、裁龙树、养龙花、吃龙菜、喝龙茶,以“龙”为名、说龙、写龙、画龙、雕龙、舞龙、赏龙、立志成龙,处处有龙、时时见龙,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龙。  相似文献   

20.
在王充作《论衡·龙虚篇》以前,已经有很多关于龙的记载与传说。《论衡·龙虚篇》从批判的角度出发,否定了雷为天取龙说、龙之神性说而立龙之物性说,对龙进行了重新界定。王充《论衡·龙虚篇》对后世志怪、奇幻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体现为:龙王居水中、物之长者为精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以及当代奇幻文学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