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逃离与抗争是“五四”婚恋小说主要涉及的主题。对真爱的背弃与逃离,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屈服,与追求真爱的抗争:不自由勿宁死;忏悔的第三者;同性的爱恋,共同谱写了“五四”婚恋小说的乐章。  相似文献   

2.
逃离与抗争是"五四"婚恋小说主要涉及的主题.对真爱的背弃与逃离,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屈服,与追求真爱的抗争不自由勿宁死;忏悔的第三者;同性的爱恋,共同谱写了"五四"婚恋小说的乐章.  相似文献   

3.
忧患意识、性爱意识、女性意识是“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婚恋小说表现的主要心理内容。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家认识的不同,二者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刚刚起步的“五四”时期的婚恋小说,自然是成功的喜悦中伴随着失误的苦痛;而沿着“五四”时期留下的轨迹,向着纵深方向发展的新时期的婚恋小说,在超越历史的同时,也有偏差与迷失。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发愤书”理论在清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1.鲜明的时代性。清初,许多作家借“发愤”说发民族之义愤;鸦片战争以后,发仇恨帝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之感情。2.范围的拓宽。不少作从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把它应用于小说创作中。3.“发愤”之作冲破“中和”思想,表现出与世抗争的精神。清代发愤说,对“五四”以后的新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楷模,邓颖超关注着与妇女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在婚恋观上,她主张妇女要敢于和旧的婚姻制度抗争,实现婚恋自主和婚恋自由;对于关系“终身幸福”的婚恋,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谨慎的态度;她的婚恋观引导我们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为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作贡献。  相似文献   

6.
无父时代的两难与内省--冯沅君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沅君小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父亲的缺失.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它是冯沅君对五四时代的艺术寓意概括.并对冯沅君小说中的爱情与母爱的冲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无父时代爱情的隔绝状态、逃离的现代性断裂;最后发掘出小说中蕴含着的现代性恐惧和反思主题.  相似文献   

7.
范培松指出,近年来散文创作界存在三大反差:一是小说家的散文写得比专攻散文的散文家要好;二是散文作者们写“过去”的劲头超过了写“现在”的劲头;三是对繁荣散文创作的口号呼吁反而比散文创作的实际要热。在另一方面,各种文学体裁对散文领域的冲击又开始令散文工作者惶惑不安。首先是小说散文化趋向的越来越明朗化。我国传统小说过份倚重故事性、传奇性,使一惯勿视情节的散文工作者对小说的发展趋势麻痹大意,认为小说与散文是井水不犯河水。然而他们没有注意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就已经开始冲击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9.
余杰 《凉山大学学报》2003,5(4):145-150
本以客观的冷峻的同时也是多维的视角,评述在中国现代思想、现代化与现代学术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广义的“五四”运动。中对海峡两岸关于“五四”运动的论述作了比较;对客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知名学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说;着重阐明了“‘反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的学术概念与人内涵;二因引号不同,而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对“五四”精神向来就有不同的阐释和评价。胡适喜欢用“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来形容“五四”;殷海光则用“启蒙运动”一词来表达“五四”;中国共产党人更强调的是“五四”的革命性。这些不同的阐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也应该从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出发去理解“五四”,接过“五四”的大旗,用理性和科学充实我们的头脑,创建中国型的民主。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季桂起的《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以其独特的切入视角、全面的概括总结、深入精到的文本分析,把一段“心理化”的“五四”小说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为现代小说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心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婚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小说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重要特征。同时 ,都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与非女性主义文学对婚恋家庭也作出了绝然不同的文化阐释。研究婚恋文化 ,对我们理解并把握新时期文学 ,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以“五四”后的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应,分为新旧两个阶段,这一界说已被文学史家所共识。作为两种文学的文质分野,是以传统文学“道学”的消泯和“五四”新文学“人学”的建构为视界;而“人学”的人本和文本两个层面所达到的审美高度,构成了“五四”文学的新质。  相似文献   

15.
台静农以婚恋题材开始小说创作,以乡土小说集《地之子》蜚声文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兴起,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版了讴歌“时代先驱们”的短篇集《建塔者》。抗战时期,台静农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其意义却是显赫的。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关注祖国命运。可以说,台静农就是当年拿赤血献给中华民族的“地之子”和“建塔者”  相似文献   

16.
晚清与“五四”时代,文学变革与语言变革密切相关,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文法问题。讲求文法,意味着对语言进行科学的探求。晚清知识分子关注文法,是为开启民智;“五四”知识分子则更是为使汉语运用变得精密化与科学化,提出了“欧化”的要求。但即使是“欧化”,也只是为促成汉语的现代变革,使现代汉语成为真正民族的、本土的、现代的语言,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冰心和庐隐早期“问题小说”是“五四”问题小说创作中很有特色和影响的一个部分。她们的创作精神实质是现实主义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本文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艺术风格、语言文字等方面入手,对两位女作家的早期“问题小说”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8.
《心灵史》是一部描述伊斯兰哲合忍耶教派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小说,它的穷人宗教性质,使其从根本上强化了《古兰经》所阐释的伊斯兰文明的“生存意识”。这种“生存意识”在《心灵史》中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追随导师,崇拜拱北;二是为主抗争,血祭乐园;三是苦行拜功,勇担前定。无论是哪种表现,作者都试图在以崇高的精神信仰来对抗现实生存的物质欲望,进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寻找纯洁神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对从晚清到“五四”一段白话与文言冲突、调适、转换的过程,不能仅作抽象之评价,对于“白话”不能作概念化理解,更需具体细致地加以剖析,方能感知新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仅自晚清一段白话与小说地位上升之关系看来,文白转换绝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与文体秩序的调整、“文学”观念的萌动、作家价值取向的转变纠葛缠绕、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全面变革正孕育此中。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评论一直把海明威小说创作的主题归结为勇气和死亡,这一归结使得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显得单薄、苍白,不足以说明海明威对世界文学所作的贡献。通过对海明威作品的整体分析,可把海明威一生的创作主题归结为抗争。如此不仅能统摄海明威所有的作品,而且其主人翁的“硬汉”形象也清晰地显现出一条由单薄到丰富、而至完满的脉络,从而丰富了海明威创作的内涵。从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与自身的抗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