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薄膜中正常晶粒生长膜厚效应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自由表面在晶界处的开槽现象,对薄膜中正常晶粒生长膜厚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晶粒生长被塞积时的平均晶粒尺寸与膜厚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赵跃萍  严栎 《贵州科学》1996,14(1):25-29
应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研究了常规铝脱氧和钙硅钡铝复合脱氧剂脱氧对OOCr17Ni14Mo2钢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周期性氧化实验表明,使用钙硅铝复合脱氧剂的OOCr17Ni14Mo2钢,奥氏体晶粒度细小且稳定,表面氧化膜牢固覆盖于金属基体,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抗热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对用于HgCdTe红外探测器的单片集成与混合集成技术进行了研究,研制的低噪声的多路前置放大器混合集成模块的等效输入噪声电压〈1.5nV;Hz^1/2,性能稳定可靠,已用于红外工程系统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光注入下HgCdTe半导体中等离子振荡频率及其红外反射谱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利用这种变化红外探测灵敏度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5.
用单相C0及只在晶界上有碳化物析出C2的两种Fe-15Cr-26Ni奥氏体合 金,在应力39.2 MPa,温度 1123 K下,研究了晶粒尺寸及晶界碳化物对蠕变断裂 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合金的最小蠕变速率em及断裂时间tr很好地符合 Dobes-Milicka关系即:是断裂应变。C0与C2合金在研究的 晶粒尺寸范围内(20-300μm),断裂应变差别不大,但C2合金的断裂时间比C0合 金长一个数量级。C0合金断裂时间与断裂应变都在晶粒尺寸约40μm的有最大值。 C合金断裂时间则在晶粒尺寸约80μm时有最大值,但断裂应变与晶粒尺寸无关。 文中还探讨了它们随晶粒尺寸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由形变势理论研究了应变对超晶格(CdTe)n/(ZnTe)mГ点带边的影响计算了带偏移。在有效质量近似下,计算了对称的双量子阱中的亚带结构随阱宽与垒宽的变化规律及电子和空穴的几率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7.
利用球晶粒模型与三维空间最大表面与随机表面覆盖假设,建立了金属多晶体中邻接晶粒集合拓扑相关性的理论关系式,并利用系列截面法实验测量了一种微合金化低碳钢中1292个晶粒的三维拓扑学及尺寸分布特征,对该理论关系式进行了实验验证,同时进一步假设三维晶粒尺寸分布为gamma分布及lognormal分布,研究了晶粒尺寸分布对邻接晶粒集合拓扑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碳陶瓷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SiC、B4C等碳化物陶瓷粉末与碳粉混合,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碳陶瓷复合材料。对碳质量分数wC分别为0.1,0.2,0.3,0.4,0.5的5种碳陶瓷复合材料,在800℃、1000℃和1300℃高温空气中的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陶瓷复合材料在wC<0.2时,抗氧化性很好;在wC>0.3时,氧化速率加快。氧化后试样表面的XRD谱和SEM下的微观结构研究表明,氧化过程中碳陶瓷复合材料晶粒表面形成了SiO2和B2O3固溶体薄膜,阻止了材料的进一步氧化。  相似文献   

9.
金属多晶体三维晶粒尺寸分布常近似呈Gamma分布或Lognormal分布。基于这2种分布函数,导出了体积权重与个数权重的晶粒体积分布特征参量的相互关系,并利用一种低碳钢奥氏体晶粒组织的实验数据及文献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利用该关系,通过对多晶材料晶粒组织二维截面的标准金相测量,即可计算个数权重的三维晶粒积分布的特征参量。  相似文献   

10.
锌电沉积层的形态和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添加剂、络合剂和电流密度对锌酸盐镀锌层表面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是造成锌沉积层表面形态和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络合剂、添加剂DIE、AA-1、以及两者共存时,锌沉积层表面分别呈现细粒状、片状、蜂窝状和米粒状形态;由于添加剂的存在导致锌沉积物织构系数TC(110)显著提高并影响晶格参数和晶粒尺寸.讨论了上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的特性,采用真空热蒸发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稀土Dy掺杂纳米CdO薄膜并进行热处理,对薄膜进行结构、电学和光学特性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给出:掺杂稀土Dy后CdO薄膜沿(111)晶向的衍射峰增强,随掺Dy含量增大峰强度逐渐减弱,掺Dy含量为5%时可促进CdO薄膜晶粒的生长,改善薄膜晶相结构特性。制备的薄膜表面颗粒均匀,存在颗粒聚集现象。掺Dy含量为9%时,在波长大于900 nm的范围透光率可达90%,高于纯CdO薄膜。  相似文献   

12.
利用C60 与乙二胺改性的玻璃表面进行加成反应,得到一种新的C60 自组装单层膜,在C60 自组装单层膜的基础上,将C60 与乙二胺反应制备了自组装双层和多层膜,并对其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LDITOFMS) 的测试结果表明,在乙二胺改性的玻璃表面上存在以化学键键合的C60自组装单层和多层膜,并且随着膜的层数增加,C60 与乙二胺的键合由一维线形结构向三维网状结构转变,光致发光研究表明,C60 自组装膜存在与C60 不同的光致发光峰,且发光峰强度和位置随C60 自组装膜层数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Nd掺杂对ZnO薄膜结构及室温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111)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含量的Nd掺杂ZnO薄膜.XRD和AFM分析表明,Nd掺杂没有改变ZnO薄膜的结构,薄膜为纳米多晶结构,未掺杂ZnO沿c择优生长.Nd掺杂使ZnO薄膜表面粗糙,起伏较大,薄膜中随Nd掺杂量的增加颗粒减小.室温光致发光谱显示,薄膜出现了395nm的强紫光峰和495nm的弱绿光峰,同时,Nd掺杂不改变PL谱的峰位置,Nd含量对PL谱的峰强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对靶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在不同温度的Si (100)基片上制备了一系列的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光分度计对ZnO薄膜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ZnO薄膜都具有六角纤锌矿结构,且都表现出了(002)织构.随基片温度增加,ZnO薄膜结晶质量提高,其颗粒尺寸单调增加,并且薄膜应力状态发生改变,由压应力转变为拉应力.同时光致发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室温沉积的ZnO薄膜出现了365 nm和389 nm的紫外双峰,并且出现了弱的蓝光发射带.随着基片温度升高到350℃,365 nm附近的紫外峰红移到373 nm,并且强度增强,而389 nm处的紫外峰强度明显减弱.当基片温度增加到500℃时,373 nm的发光峰强度减弱并蓝移到366 nm处,蓝光带强度减弱并红移到430 nm~475 nm处,并且出现了396 nm的近紫峰.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氩气流量对TiOx薄膜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常温反应磁控溅射法,在K9双面抛光玻璃基底上制备TiOx薄膜样品,利用X线衍射分析样品的晶体结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结构,使用光栅光谱仪测试样品透射率,并计算得到薄膜沉积速率和消光系数等光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氩气流量对TiOx薄膜的光学性能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氩气流量的增加,薄膜的光学厚度和沉积速率随之增加,而折射率有微小增加,消光系数受氩气流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对采用直流气体放电活化反应蒸发沉积法制备的氧化锡超微粒子薄膜(UPF)进行了SEMXRD及AES的表面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基体对薄膜表面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制备了不同Cu掺杂浓度的ZnO薄膜.以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对薄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XRD和SEM测试结果显示Cu掺杂量为5.0at.%时,Zno9,Cu0.05O薄膜呈纳米柱状结构.同时也对薄膜的光致发光(PL)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06nm的发光峰源于带边自由激子电子的复合,440nm的发光峰则和薄膜中的锌间隙Zni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WOx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笔者采用磁控反应溅射工艺,以纯钨和纯钛为靶材在ITO玻璃上制备Ti掺杂WOx电致变色薄膜,用薄膜的透射光谱和XRD衍射方法对掺杂后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Ti掺杂对WOx薄膜电致变色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机理.实验表明:Ti掺杂不会降低WOx薄膜的致色效果,还能显著提高薄膜的循环寿命,缩短响应时间,提高记忆存储能力,XRD分析表明,掺杂Ti之后的WOx薄膜仍为非晶态,且非晶态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TiO_2和SiO_2的金属烃氧基在乙醇溶液中进行水解反应,制成胶状非晶态物质溶液.用浸渍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出多层TiO_2/SiO_2介质复合膜.它具有涂膜设备和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作者对溶液配制、涂膜工艺和膜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由实验得出膜厚d与溶液浓度C及提拉速度V的关系;给出了膜厚随其热处理温度的变化;并用扫描电镜对膜的表面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沉积电位对电化学生长半导体热电材料Bi2Te3膜沉积过程、膜形貌、结晶性及相结构的影响。利用I-V循环扫描曲线分别研究了纯Bi3 、纯Te4 及其两种离子的混合溶液电化学特性;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子能谱(EDS)对膜的微观表面形貌、相结构及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生长的样品为斜方六面体(rhombohedral)晶体结构的Bi2Te3,薄膜表面平整致密,为明显的柱状晶结构,具有(110)择优取向;沉积电位越接近还原峰最大电流处,膜的生长电荷效率越高,薄膜结晶性也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