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行为才开始受到重视,因此,进一步弄清何为译者“显形”、影响译者“显形”的因素以及译者“显形”的表现等问题,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译者“显形”的研究不能仅从译者自身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而应将译者“显形”与翻译标准相联系,既促进译者的充分“显形”,又有助于确立较完美的翻译标准,为翻译活动提供指导,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内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在研究中就翻译主体的定义产生了分歧。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关于翻译主体的不同定义来分析概念界定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厘定翻译主体这一概念,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赵静  路东平 《湖州师专学报》2011,(4):97-100,116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越来越注意到了翻译主题的多元性,也更加强调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文本的意义只有在主体间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上才会彰显出来。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主体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的翻译语境,并在翻译语境的结构特点的影响下,通过四个主要层面的填充和弥补,完成对"空白"和"未定点"的填充,从而成功完成对文学文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方舒杨 《科技信息》2010,(17):105-105,117
鲁迅作为一名翻译家为我国近代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探究鲁迅在翻译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原因对翻译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研究发现鲁迅的外语基础、知识结构以及当时社会状况等多方因素是促成鲁迅在翻译领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安德勒.列费维尔和苏珊.巴斯奈特将翻译纳入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下研究,他们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共谋。共谋的翻译主体包含译者中心主体和作者及读者两个边缘主体,三者谋而契合,三位一体。且中心主体和边缘主体就客体诸因素谋求翻译的最佳契合点并主导翻译。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否认译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主体间性则主要从理论上解决了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各自主体性的表现,它不仅体现在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关系上.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隋唐的佛经翻译作者主要为印度佛经编纂者,译者包括两部分: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及西行求法求经的中国僧侣,读者则不仅包括当时以皇室为首的统治阶级,也包括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劳苦大众.本文将从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出发,着重分析当时各翻译主体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当前国内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现状出发,以哲学上的主体间性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石,提出翻译活动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复杂过程,并分析了各个主体在翻译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多元主体间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在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和对话中,才能解决翻译研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难题,消除国际翻译交流中的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先生是一位享誉国际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对翻译的系统见解主要集中他的长篇论文《论翻译》中。其翻译思想包含四点:翻译的艺术性、翻译中的忠实标准、翻译中的通顺标准和翻译中美的标准。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对探究和总结翻译理论和方法,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支持了翻译主体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评价甚低反映了翻译主体研究的薄弱。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文章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0.
翻译单位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焦点,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提出不同的翻译单位学说.本文从翻译的本质和主体出发探讨,并分析翻译单位,得出翻译单位是不固定、动态的观点.在动态与静态的张力中,运用可拓逻辑把握翻译单位,是进行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丽 《科技信息》2008,(6):31-32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翻译过程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在我国, 提倡异化翻译走在最前列的当属鲁迅先生,起初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是曲高和寡的;但翻译事业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异化翻译方法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代跨文化大师,林语堂的译作在西方广受欢迎,本文从翻译的主体间性角度深入探讨林氏的翻译实践,旨在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与原作者通过原文本为媒介进行相互交流,以及如何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进一步说明主体间性在林氏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详解翻译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指出各主体间最终的视域重叠部分决定翻译形态.在译者与作者视域重叠部分不变的情况下,与特定读者群视域重叠部分越小,译文越接近原文,越大,越偏离原文,由此产生从全译到变译的各种翻译形态,没有视域融合,就不具翻译性质,视域融合是翻译的绝对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废除了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与传统的翻译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解构主义翻译观有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只有与传统翻译观相结合,才能做到恰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魏琳 《科技资讯》2014,(12):189-190
翻译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教学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差别入手,分析了培养译者素养成为翻译教学终极目标的可行性,并对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信息化不断发展,中国旅游网也建立了英文版本。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论为核心,以目标语受众为主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大翻译策略,即工具性翻译和文献性翻译。功能翻译理论为中国旅游网英文版本提供新的视角,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付丽丽 《科技信息》2011,(14):I0176-I0176,I0178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论述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对译者主体性的界定及其二重性进行论述,最后详细地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介入,目的是实现译者在翻译中合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达到翻译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评论是联系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宏观或是微观意义上的翻译评论均应至少覆盖语义层面、语言层面、拼写、标点、逻辑关系、文化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分析、评价、检验与鉴赏。明确翻译评论中的着力点对翻译教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