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桂荣 《黄淮学刊》1998,14(4):70-72
通过对氧化还原滴定过程的讨论,依据滴定过程中氧化剂(或还原剂)浓度的变化,推导出体系电位E值与滴定百分数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酮和芳香胺在工业上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大多数酮是通过氧化相应的仲醇或相应的仲醇脱氢来制备的,而芳香胺则是使用氢作还原剂,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来制备的。在仲醇和硝基化合物之间的转移氢化反应中,仲醇作还原剂,硝基化合物作氧化剂生成相应的酮和芳香胺,这个反应可能是最有价值的制备方法。虽然从醇到酮或烯烃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一类常见且又重要的反应.而有机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是对研究和定量计算有机反应有着重大的作用.一般来说,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是指有机物脱氢或得氧的过程;还原反应是指加氢失氧的过程.然而有些有机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不涉及氢氧得失,所以,必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电子得失(或称电子转移)的过程.由于有机的价键一般是共价型,因此这种电子得失相对于有机物讲只是部分得失,表现就是化合物中某元素的氧化数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例R—CH_3反应转变为RCH_2OH,由于氧的电负性比氢大,因此烷烃转变为醇是碳的价电子向氧转移的过程,结果反应前后碳的氧化数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规律性地认识涉及多元酸碱和不对称氧化还原电对的滴定分析,从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和Nernst方程出发,运用物料守恒、质子守恒和电子守恒等基本原理,考察最为一般的情形,探究它们的滴定方程及终点误差,并表述为更为系统而完备的数学形式,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滴定分数f是体系的pH(酸碱滴定)或平衡电位E(氧化还原滴定)的函数;终点误差E_1既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间体系的pH(酸碱滴定)之差或平衡电位E(氧化还原滴定)之差有关,又与化学计量点时被测物质主要型体间的分布系数δ之比有关.  相似文献   

5.
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丙烯酸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了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丙烯酸水溶液聚合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及氧化还原剂用量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为制备高粘度聚丙烯酸提供了最佳反应条件,并确定了各因素对这一聚合反应影响的主次顺序.  相似文献   

6.
系统地研究了羟基肉桂酸类化合物如阿魏酸、芥子酸和咖啡酸,在单电子氧化剂(氧化银)作用下的仿生氧化偶联反应.首次在温和条件下得到了相应的氧化偶联产物:3个双内酯二聚物和1个新的阿魏酸三聚物,并提出了肉桂酸类多聚物的氧化偶联机理.  相似文献   

7.
pH值对Fe(Ⅱ)还原处理含铬废水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还原/沉淀法是处理含铬废水的经典工艺,而亚铁Fe(II)是常用的还原剂。优化选择还原反应的pH值条件是提高反应速率和处理效果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利用化学模拟软件Visual MINTEQ对不同pH值条件下Fe(II)还原Cr(VI)反应体系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形态分布以及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实验考察了pH值在1.5~7.0范围Fe(II)还原Cr(VI)的反应速率及其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当pH值在1.5~4.0时,反应速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降低;当pH值在4.0~7.0时,反应速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升高;pH值在4.0左右时,反应速率最小。在实际处理含铬废水过程中,酸性条件(pH=2.0~3.0)和中性偏酸性条件(pH=6.0~7.0)下利用Fe(II)还原处理含铬废水均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和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南京某化工厂搬迁遗留的硝基氯苯污染的场地土壤,采用零价铁还原与氧化剂氧化的联合体系,研究了四种氧化剂对邻位、对位和间位硝基氯苯的降解率,以及不同氧化剂(高锰酸钾、芬顿试剂、30%过氧化氢和过硫酸钠)的浓度、零价铁添加剂量与体系p H值对土壤中硝基氯苯(邻位、对位和间位)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零价铁还原1 h后,再添加氧化剂氧化处理,对土壤中硝基氯苯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四种氧化剂对硝基氯苯降解率大小顺序为高锰酸钾芬顿试剂30%过氧化氢过硫酸钠,硝基氯苯的降解率分别为94.2%、90.4%、88.5%和74.9%;邻位和对位的硝基氯苯降解率大于间位;随着氧化剂浓度和零价铁剂量的增加以及p H值的下降,硝基氯苯的降解率不断增加。p H值为6.8时,零价铁添加0.5 mmol·g-1,氧化剂添加2.0 mmol·g-1,可作为该场地土壤中硝基氯苯理想的降解修复条件。  相似文献   

9.
温和条件下苯骈卟啉锰(Ⅲ)催化氧化苯乙烯的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苯骈卟啉锰配合物催化氧化苯乙烯的活性,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四种苯骈卟啉鳃在催化氧化反应中都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其中以有吸电子基团的四溴四苯骈卟啉锰的催化效果最好,本文还对外加轴向配体对催化体系活性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并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及还原剂用量对模拟体系催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高梁泡红色素的提取,及其对光、温度、pH值、氧化剂、还原剂等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值对高梁泡红色素的影响明显;在酸性条件下,该色素对光和热有较好的耐受性,有一定的耐还原性,但抗氧化性较差。该色素属水溶性花青苷类色素,可作为新型天然食用色素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加热一步合成了介孔有机-无机互穿网络材料.以材料孔道表面硅羟基为还原剂,氮原子和硫原子作为稳定剂成功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采用N2吸附-脱附、ICP、TEM及FT-IR等表征方法对所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Au负载量、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和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8%和95%,且催化剂在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怎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是否独立方程式,着重讨论了用矩地求复杂氧化还的反应方程式的独立方式方程式以及配平系数。  相似文献   

13.
以间二甲苯为原料,通过硝化反应、硝基还原、重氮化反应、选择性氧化合成了4-氟-3-甲基苯甲酸.研究了在中压条件下,用稀硝酸选择性氧化4-氟间二甲苯,考察了硝酸浓度、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110℃下,硝酸浓度为30%、反应压力为1.0 MPa时反应2 h,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82.67%和68.02%,4-氟-3-甲基苯甲酸的产率可达56.23%.在氟原子取代基对位的甲基比其邻位的甲基更容易被氧化,氟原子取代基对甲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和位阻效应是4-氟间二甲苯能选择性氧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环戊二烯和对苯醌为原料,经过Diels-Alder反应、碱催化烯醇化、卟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2+2]光反应合成了七环[7.6.1.02,8.03,7.04,13.06,12.010,15]十六烷-11,14-二酮。并通过对溶剂、催化剂、氧化剂及光反应条件的探讨,优化了反应条件。采用熔点测定、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各步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邻氨酚聚合物和邻氨基酚寡聚物—金纳米粒子一葡萄糖氧化酶纳米复合物的共电沉积一锅法制备了高性能葡萄糖酶电极,该纳米复合物可通过葡萄糖氧化酶存在下邻氨基酚与HAuCl4的水相氧化还原反应制得.与常规电聚合法及以K3Fe(CN)6为氧化剂类似制备的酶电极相比,该传感器具有更好性能,检测灵敏度提高数倍,检测下限降低了一个数...  相似文献   

16.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化学镀镍过程中还原剂次磷酸盐(如NaH_2PO_2)在气相和镍上的催化作用下的氧化机理.次磷酸盐中的次磷酸根([H2PO2]-)被氧化成亚磷酸根[HP(OH)O2]-,同时镍离子(Ni~(2+))被还原成单质镍并沉积在基底表面.有关还原剂的氧化过程,目前文献中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即"三配位"和"五配位"中间体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镍的催化作用对该反应的进行起关键性的作用,并且"三配位"中间体氧化机理是[H2PO2]-氧化过程的优势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7.
以间二甲苯为原料,通过硝化反应、硝基还原、重氮化反应、选择性氧化合成了4氟3甲基苯甲酸研究了在中压条件下,用稀硝酸选择性氧化4氟间二甲苯,考察了硝酸浓度、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110 ℃下,硝酸浓度为30%、反应压力为10 MPa时反应2 h,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8267%和6802%,4氟3甲基苯甲酸的产率可达5623%在氟原子取代基对位的甲基比其邻位的甲基更容易被氧化,氟原子取代基对甲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和位阻效应是4氟间二甲苯能选择性氧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BMIM]PR),壳聚糖(CS)-多壁碳纳米管(MWNT)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BMIM]PF6,/CS-MWNT/GCE),并用于血红蛋白(Hb)的固定及直接电化学研究.电化学实验表明,[BMIM]PF6/CS-MWNT复合膜能大大提高电极的有效表面积及电子传导性能.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Hb在修饰电极表面呈现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对应于血红蛋白辅基血红素中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电对,式量电位(Eθ)为.0.451V,传递系数(n)和直接电子转移的速率常数(k)分别为0.427和0.065s^-1.在pH5.0-pH9.0的范围内,式量电位和pH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斜率为-40.6mV/pH,这表明Hb一个电子的传递伴随着一个质子的转移.同时,该修饰电极对H202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性能,构造了一种具有良好稳定性和重现性的新型第三代生物传感器.  相似文献   

19.
<正>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简介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发展可再生资源成为人们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太阳能在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优点显著,因而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染料敏化电池是太阳能电池的一种,其原理为:染料受光照激发,激发态的染料分子将电子注入半导体电极的导带中,从而使电子被输运到外电路;同时激发态的染料分子被电解质还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模仿光合作用的原理而研制出来的新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在硫酸和硝酸介质中伯胺N_(1923)对Ce(Ⅲ,Ⅳ)的萃取行为,以及在有氧化剂存在时,将Ce(Ⅲ)氧化成Ce(Ⅳ)的同时一步萃入伯胺有机相中,此法远较先氧化后萃取的方法简便。当KBrO_3用作氧化剂时,铈可被N_(1923)定量萃取,从La-Ce混合物中分离Ce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所得铈的纯度大于99.6%,回收率在90%以上。当过硫酸钾用作氧化剂时,氧化过程可为紫外光照催化;虽然目前只有50%的萃取率,但是光化学方法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而饶有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