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爱情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因为爱情是所有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游戏中也同样如此。在《幻灵游侠》的虚拟世界中,爱情也作为一个相当大的主题搬到了任务的舞台上。这些以爱情为主题的任务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任务,既在游戏中随时都可以做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在灿烂的古代文学中,太多的作品涉及了古代的婚姻爱情生活.每一个作品中都有值得关注的女主人公,她们个性鲜明,美貌贤惠,修养很高,但在婚姻爱情中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我的柏拉图》是韩东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以柏拉图式爱情观出发,通过主人公追求爱情的失败完成了对这种爱情观的质疑与否定。柏拉图的爱情观中存在浓厚的形而上学因素,而小说的思想本质是反形而上学的,主人公对爱情的理解具有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气质。因而柏拉图所说的"人人得到自己心仪的人,由此回归自己原本的自然"是一种谬误,"原本的自然"事实上就是孤独状态。  相似文献   

4.
《铁达尼号》是电影史上创票房价值最高且引起世界轰动的一部爱情题材影片,是有史以来好莱坞电影的巅峰之作。从影片《铁达尼号》男女主人公爱情的产生、男女主人公境遇悬殊给爱情带来的阻力、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结局、影片主题的内蕴等方面可以获得好莱坞爱情影片模式。  相似文献   

5.
理想爱情与世俗婚姻——海丝特和凯瑟琳爱情悲剧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娟 《科技信息》2012,(32):216+218-216,218
《红字》与《呼啸山庄》是两部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杰作。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都描写了爱情、孤独与死亡。海丝特和凯瑟琳分别是两部小说爱情悲剧的女主人公。她们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遇:都曾为结婚而结婚,为爱而爱,最后都为婚外之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拟从两者的爱情与婚姻,孤独与死亡诸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破坏真挚而自然的感情不仅是残忍的,而且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是在宗教氛围笼罩下的描写。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俯拾即是,“因为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决定着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婚姻所采取的行动。本文通过英国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红字》,分析这两部爱情悲剧对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爱欲追求,是主人公从宗教阴影下走出来的积极超越,自我超越和对历史的超越。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禁欲主义一致,是呼唤社会文明进步的艺术表现。克洛德的爱情追求,由于他不可能彻底脱下身上的圣袍,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宗教与人性的根本对立,克洛德超越历史的叛逆行为,决定了他的追求既不被民众接受,又为社会观念所不容。他最终不肯放弃救世主的方式,当然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但是,克洛德以性欲为主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其悲剧行为,深刻揭示了宗教与自我生存状态的荒唐。其进步意义,不在于克洛德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以什么为起点,他的行为方式对旧社会秩序有一种什么样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详尽地展现了主人公爱情的过程和丰富细节,同时也涉及到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很多现实问题。除了写爱情,小说里还涉及了作者对人生与时间的思考、对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探索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祝艳春 《科技信息》2009,(32):162-162,165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杰出经典女作家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奥斯汀借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之口阐述了她自己的爱情婚姻观,即爱情和金钱同时拥有的婚姻才是幸福的。本文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分析了其形成这种爱情婚姻观的原因,并讨论了它对当代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怀疑主义至上的科技世界里,产生了诸多新奇的发明,也培育了众多精明而懂得如何去挑刺的顾客。1920年代诞生的测谎仪技术就受到多方质疑,在人的情感世界里,“爱情侦察器”也没那么万能。 曾经有这样一个现象:多疑的记者们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你的妈妈说她爱你,那你真得悠着点了,因为许多人在“爱情侦察器”中得到的情况的确如此。 爱情侦察器是由美国V Entertainment公司生产的一种声音分析软件,公司称该软件是一种在爱情方面有特殊作用的测谎仪,它能使你的爱情生活更加美满。 不幸的是,这其中也有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区域性爱情叙事,历史上有多种版本,围绕这一叙事的发源地国内学界有着大量的争议,学人与研究者为证明自己的主张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与证据.证实爱情叙事主人公源自何地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应关注这一叙事所展示的爱情主题及其所负载的生命原型,正是它展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与其所承载的普适的生命原型,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恒久的魅力,这也是它广为传播,并被人们所喜爱的关键因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A.S.拜厄特在小说《占有》中讲述了两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一为百年前维多利亚时期的男、女诗人艾什和拉摩特“飘逝”的爱情悲剧;其二为当代英国男、女学者罗兰和莫德“渐悟”的爱情喜剧。它们在小说中交叉前行,构成了小说的叙述主线。艾什、拉摩特的爱情是罗兰、莫德爱情成功的主要推动力量。两段爱情故事虽相隔百年历史,但都生动地阐释了爱情的伟大和不可或缺性,其主人公在爱情追求和对待爱情的态度等方面都表现出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伤逝》是鲁迅一生唯一写过的一部探讨爱情婚姻的作品。两个自由相爱的年轻人并没有终成眷属,女主人公子君也为此而命丧黄泉。作者试图从男女爱情观的不同以及爱情中女性的独立精神等角度分析这场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宝黛爱情的描写是贯穿《红搂梦》全书的中心故事,它在突破旧有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才子佳人、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全新的闪烁看朴素民主思想的爱情观。而这两位叛逆者的爱情由于为统治阶级所不容和家族势力的迫害,以及主人公自身所带有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特性,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这个爱情悲剧突破了以往夫贵妻荣的大团圆模式,它的悲剧力量将永远震撼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论《呼啸山庄》的爱情及爱情哲学李满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公认的传世名作。然而其中的爱情描写却因为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百余年来引起了种种揣测和阐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几乎成了一个不解之谜。笔者试作一解,以求教于大方之家。1、埃德加对卡瑟琳的神...  相似文献   

18.
<正> 这是两个爱情故事。这两个爱情故事情节差不多。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得而复失,张贤亮的中篇小说《肖尔布拉克》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失而复得。这一得一失的处理不是作家任意安排的,它表现了两位作家身后的不同民族的心理模型,在这种心理模型作用下的作家心理建构,以及有这种心理建构的作家的独特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对于生活的苦难意识。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是位理想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善与恶分明地存在着,好人与坏人也分得很清楚;在表现爱情内容时,他强调恋人们的外表与内心的美丽和谐一致,讴歌爱情至上,把追求爱情当成人生第一要谛。充分体现了苏联文学中的理想化原则。在《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中,作者对男女主人公初次见面的描绘就很有意味。男主人公伊利亚斯趴在汽车下面修车,看见一双胶靴和一条老式裙子走近他,当知道来了位姑娘就问:"你  相似文献   

19.
宋江是《水浒》中最主要的人物,历来对他的评论最多,争议也最大。评定家们多从他的忠义方面进行论证,涉及他感情生活方面的论文却没有看到。本文试从宋江的爱情悲剧这个角度来论述宋江其人,这对全面了解宋江形象也许是有意义的。 一、宋江并非不爱阎婆惜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宋江的爱情仅限于发生了感情纠葛而言,不同于现在指代的爱情。因为按我们今天的标准,也许宋江的爱情根本算不上有什么爱情,然而,宋江和阎婆惜自有他们那个时代的爱情。 《水浒》中没有对爱情的热情礼赞,作者对此甚至是采取抵制态度的。因此,一对对夫妻几乎没有感情的交流与缠绵,一对对情人多以奸淫的扭曲形式出现。并且都以悲剧告终,无可讳言,作者在  相似文献   

20.
《枉费心机》围绕着女主人公塞西利亚与男主人公爱德华的爱情遭遇展示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处理亲情、友情、爱情与婚姻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伦理道德取向。作为主要人物之一的阿尔克利芙小姐在处理爱情与亲情关系的过程中面临着伦理道德的考验。通过所作出的伦理道德选择,她获得了对自己、对塞西利亚、对曼斯顿以及对社会伦理道德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在道德上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