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漓江水系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8年2~3月调查漓江水系31个样点的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共鉴定出底栖动物82科136属169种.其中昆虫纲9目143种,占所有底栖动物种类的84.61%;个体数46 959头,占所有底栖动物数量的94.86%.甲壳纲、软体动物类、寡毛类等底栖动物个体数占底栖动物总量的5.14%.漓江支流底栖动物平均分类单元数(47)是干流的3倍(15),对水质敏感的EPT平均分类单元数,支流(25)是干流的8倍(3).漓江干流底栖动物以耐污种为主,而支流则以敏感种类为主.漓江干流和支流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差异可能与干流受污染较重有关.  相似文献   

2.
拒马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拒马河(北京段)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调查分析,并且就其水质现状及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对污染的指示意义加以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底栖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物种多样性高,水质生物指标综合评价拒马河水体只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水质等级为二级.还讨论了底栖动物环境指示种的生态特性.研究表明,水丝蚓(寡毛类)、摇蚊(类)幼虫的数量与污染程度大体呈正相关,软体动物的物种数量与河流污染程度呈负相关.此外,通过对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在不同站点分布的差异分析,表明河流水体污染可导致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从底栖动物指示种的变化,可预测水质变化的趋势以及季节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2014-2015年5月至10月,对黑龙江上游呼玛至黑河江段进行了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底栖动物93个分类单位,分别隶属于6门9纲15目31属.黑龙江上游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主要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占绝对优势的是水生昆虫幼虫和软体动物;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分布存在差异,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2.59ind/m~2,水生昆虫的密度在全年占优势地位,占底栖动物密度的73.17%;春季的平均密度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毛翅目昆虫的幼虫石蚕Phryganeidae phryganea、纹石蚕Hydropsychidae hydropsyche等清洁种大量出现;冷水指示种的出现,较好地指示了黑龙江上游水温较低的特点.根据实验结果推断,黑龙江呼玛至黑河江段的水质污染程度较小,水质整体上趋于清洁,达到一、二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4.
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研究了12项水质指标对北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物种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在95%以上,说明大型底栖动物在北江的分布与水质因子有密切的联系. 温度、pH值、电导率、化学需氧量和硅酸盐是影响北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分布的主导因子,氯化物、氨氮和总氮对其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6种,各类底栖动物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同,在各水质因子的维度上呈现出生态分化现象. 北江以底栖动物为指示可以依次划分为污染物含量低,水质较好的绥江中下游地区;水质受到有机污染的干流;以及水质一般,尚未受到污染影响的北江上游各一级支流.  相似文献   

5.
程英  李青一 《科技资讯》2010,(34):106-107
通过2005年至2010年对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水生生物监测,重点项目底栖动物群落构成进行了详细调查,共观察到底栖动物139种,隶属3门22目54科114属。本文对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优势种群进行了研究;并对底栖动叛逆的种群分布与水质的有机污染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于监测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连接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目前,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以水质监测为主.受黄河特殊的水文条件和生境异质性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开展较少且数据较为分散,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此,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干支流及其附属水体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2014年5月(丰水期)和10月(枯水期),对汾河太原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型底栖动物有46种,隶属于4门6纲27科;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dowerbyi)、萝卜螺(Radix sp.)、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i sp.)、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丰水期的优势种增加了东方蜉(Ephemera sp.)和纹石蚕(Hydropsy chidae);3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26.15ind./m2和10.526g/m2,按照耐污值来划分以耐污种群和中等耐污种群为主,共计占86.95%.4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P=0.416)与生物量(P=0.917)差异不显著.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生昆虫的分布与水体透明度和DO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TN和TP有显著负相关;而寡毛类的分布与DO和透明度有显著负相关;软体动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5利用底栖动物H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水质状况较差,大部分样点处于中污染——重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选取黄河故道尾闾湿地为研究区域,为了探寻以沉积物盐度表征生态补水工程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以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丰度、生物量表征生态补水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分别于2014-2016年生态补水前(4-5月)、后(9-10月)采集生态补水恢复湿地及潮间带湿地沉积物和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研究发现,在生态补水前,研究区域I-IV(陆-海方向)的沉积物盐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而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区域III的高盐度带特征;生态补水后沉积物盐度则呈现由陆向海逐渐升高的趋势。生态补水恢复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以昆虫纲和甲壳纲为主,群落结构相比潮间带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较为单一。生态补水前,沉积物盐度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呈现“U”型关系,而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则呈现出倒“U”型关系;生态补水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呈现出随沉积物盐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态势,与此相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则呈现出随沉积物盐度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尾闾型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对于滨海河口湿地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价值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淀山湖沉水植物恢复重建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对上海市淀山湖318国道近岸水域生态带围隔内外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周年调查.6个站点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5种,隶属于3门7纲8目14科,其中围隔内23种,围隔外15种.围隔内外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是73.54,91.8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3.71,54.23 g/m2.采用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围隔内水质好于围隔外,属中营养型污染状态.对围隔内外的理化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围隔内外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是总磷(TP)、悬浮物(SS).经恢复工程治理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多样性指数有了提高.底栖动物与沉水植物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沉水植物生物量与底栖动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缓解潮汕地区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阻断及生态景观碎片化等生态问题,以揭阳市为研究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选用指标评价方法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廊道,进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廊道和缓冲区的识别是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核心,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土壤状态3个方面对生态用地进行有效提取,识别生态源地面积为1 682.26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2.11%,生态源地呈C字型且分布范围与生态功能区空间分布基本吻合;(2)识别低累积阻力生态缓冲区面积为2 751.02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2.51%. 识别生态廊道21条,总长度为845.23 km;(3)“绿色屏障—生态廊道—农田绿网”的生态保护框架有利于加强生态源地、生态缓冲区、生态廊道与建成区间的发展与连通,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水质底栖动物多样性及BPI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京杭大运河徐州段8个断面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用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生物学污染性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Trent生物指数(TBI)方法对大运河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底栖动物涉及24种,其中水生昆虫2种,占总种数的8.33%;软体类9种,占总数的37.50%;寡毛类11种,占总数的45.83%;甲壳类和蛭类各1种,各占总数的4.17%.寡毛类中中华颤蚓(Tubifex sinicus)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在各断面都有出现,且它们也是各断面的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其它种类在各断面分布形式差异很大.除TBI外,其他3种指数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大运河徐州段水质属于中污染,其中蔺家坝和解台闸两断面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通过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以大型底栖动物科级组成上的出现与不出现代替其丰度和生物量,讨论怒江(云南段)大型底栖动物分布格局及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怒江(云南段)大型底栖动物科级组成沿河流纵向分布无明显规律,但具有相同生境类型站点的底栖动物组成较为相似;怒江(云南段)大型底栖动物科级组成春季与秋季相似性高,春、秋季与夏季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 《科技资讯》2012,(7):137-137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直接影响着沈阳市及周边区域,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对蒲河的建设及周边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至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必要和有益的。建设防汛、生态、景观型蒲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5年秋对连云港的大型碱厂近海、港区近海和核电站近海的底栖动物进行取样调查,对比研究了不同强干扰环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分析了调查海域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 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三个海域中都为优势种类,分别占42.703%,51.352%,56.03%和46.085%,38.145%,32.034%;Shannon-Wiener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均属核电站海域最大, 分别为3.184和0.868,最小为碱厂海域;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属港区海域最大,为1.416,最小仍为碱厂海域;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值与沉积物中值粒径之间大致呈相反关系;三个海域的28个调查站位中,JC01站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到干扰稍大.  相似文献   

15.
钦州湾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10月在钦州湾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情况。结果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8种,其中多毛类35种,甲壳动物7种,软体动物10种,棘皮动物2种,其它类群动物4种。底栖动物的群落优势种为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和色斑刺沙蚕(Neanthes maculata),二者累计贡献率达到55.15%。底栖动物的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密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形成以S6站为高值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分布趋势。钦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局部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小比较:九子沙滩(47.99g/m2)滑泥公园(32.23g/m2)海岙码头(7.78g/m2)兰山码头(5.34g/m2),而物种多样性(H')大小依次为滑泥公园(2.98)、九子沙滩(2.78)、海岙码头(1.55)、兰山码头(1.34)。研究认为秀山岛潮间带湿地越来越多用于旅游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可能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且临港工业建设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比用于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大,特别是物种数减少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2017年5月、7月和10月,在沁河山西段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并采用8个生物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分析不同生物指数评价结果与理化因子评价水质类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8种,分属4门7纲17目31科。其中,昆虫纲相对密度占比最大,双壳纲相对生物量占比最大;(2)不同月份优势种组成中,5月纹石蚕、红斑蜉分布较广,7月、10月在沁水县上游河段优势种主要以中华锯齿米虾为主,下游河段主要以河蚬为优势种;(3)沁源县、支流端氏河、丹河采样河段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较低,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河段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较高;5月份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均高于7月和10月;(4)不同月份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值为1.0~2.0,按照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沁河山西段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一般;(5)各采样河段3个月份水质类别为Ⅰ~Ⅲ类,地表水水质类别以及生物指数评价结果均显示沁河山西段5月份水环境好于其余两个月,沁水县以上河段以及丹河采样河段水环境较好于其余河段。受采样河段与水环境监测站在时间和位置的差异、物种耐污值的选择以及采样生境等的影响,除Margalef指数外,其余生物指数评价结果准确度均低于50%。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5—2020年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调查资料,对比分析6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丰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5种,其中多毛类50种,软体动物20种,甲壳动物36种,脊索动物5种和其他类群4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92.2%,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2.11 g·m-2,平均丰度376个·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31.47 g·m-2),丰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224个·m-2).从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来看,2016—2018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乳山近岸海域存在轻度污染,其他年份为清洁海域.在6个调查年份中,共出现了20种优势种,优势种年际变化较大,多次出现的优势种只有7种,对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乳山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向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比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19.
河床底质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影响的野外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型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通过野外试验研究了底质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及河流生态的影响。选取5种粒径、形状和糙度各不相同的均匀底质置换原河床底质,采样分析了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密度。结果表明,底质的粒径、孔隙率和空隙大小对底栖动物群均有显著影响,外观形状和表面糙度对底栖动物组成和密度影响不大。底栖动物群在大卵石和片砾石中较稳定,物种丰度和密度在大卵石、片砾石和小卵石中较高,粗沙中较低,细沙中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分析北运河水系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2015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北京地区相同的17个采样点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调查.方法基于香浓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9、20和21种,密度平均值为1.79×103、1.14×103和0.63×103 ind·m-2;香浓维纳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1、1.30和1.80;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36、0.32和0.55.全地区共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5类,3个季节中滤食者和收集者密度均占绝对优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春季影响北运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氨氮和pH;夏季影响北运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氨氮;秋季影响北运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结论北运河水系水体受到了一定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