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其黄土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黄土高原分布于北纬34°—38°与东经102°—112°之间,地质构造上属于鄂尔多斯台拗的南部。 早在元古代-太古代时,鄂尔多斯台拗的基底已经固结,成为长期隆起的古陆。古生代时,该区经历了多次下沉和抬升。中生代时,受印支运动影响,形成大型内陆盆地。早白垩世晚 相似文献
2.
最初,主张黄土风成的是根据他1857年在墨西哥对黄土状岩石的研究而提出的。后来,1877年,Φ.李希霍芬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名著作,其中提到中国北方的黄土是通过风的作用及通过物质在广阔的草原凹地上沉淀而成。B.A.奥勃鲁切夫在中国的接踵而来的调查长久地巩固了黄土的风成起源的理论,并大大地改变了已有的李希霍芬以及其他学者的观念。B.A.奥勃鲁切夫直到现在还捍卫着黄土形成的风成学 相似文献
3.
伊犁黄土磁化率的增减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伊犁黄土磁化率一般在S0最高,但在其他古土壤层低,磁化率增减机制存在争议.对尼勒克县的一个剖面进行系统的磁学研究后发现,黄土层含有风成多畴磁铁矿,S0含有较多成壤成因的超细粒亚铁磁性矿物,其他古土壤层含有较多过湿条件下形成的非亚铁磁性矿物.非亚铁磁性矿物高含量、高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低含量与较细的磁颗粒粒径对应于较高的成壤强度,揭示存在相互竞争的磁化率成壤增强过程和成壤削弱过程,以成壤削弱过程为主,导致磁化率降低.成壤削弱过程中,磁颗粒粒径发生变化.伊犁黄土磁化率变化成因多样,对磁学参数的解释要全面考虑磁性矿物的风成输入和成壤成因的磁性增强及磁性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塞尔维亚黄土的磁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瑙河流域的塞尔维亚发育着典型的风积黄土-古土壤地层,形成年代至少早于80万年.对塞尔维亚L1~S4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参数测量分析,表明塞尔维亚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性质总体上与中国黄土高原是一致的,即磁化率的变化与成壤强度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无论是黄土层还是古土壤层,对磁化率起主要贡献的是细粒的超顺磁(SP)颗粒和单畴(SD)颗粒,多畴(MD)颗粒所占比例较小.磁化率在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出现的差异,与成壤作用密切相关.随着成壤作用的增强(从黄土发育至古土壤),细粒的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随之增加,样品中强磁性的磁性矿物逐渐增多,磁化率增强.高温热磁曲线研究表明,黄土层样品中对磁化率起主要贡献的是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古土壤层样品则主要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只占有较小的比例,特别是S3和S4古土壤样品,甚至在加热和退热过程中表现出有可逆变化的趋势,表明该剖面S3和S4古土壤层发育期间的成土条件,已经使得磁赤铁矿不再稳定,发生溶解改变,可能暗示了当时更加湿润的成土环境已经超过磁赤铁矿的稳定临界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黄土综合古气候指标的非线性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人们只是利用气候替代性指标与单个气候因子的线性关系估算古气候的,或者利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建立了气候替代性指标与两个气候因子的非线性方程,而没能够真正用于古气候参数的估算.地质记录中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气候替代性指标是互相影响的.每一种气候替代性指标又会同时受到多种气候因子的控制.如果能找到它们之间在多种气候因子同时控制下的气候平衡点,就有希望解决利用不同气候指标单独恢复古气候时可能出现的矛盾.本文试图做这方面的努力:首先建立现代沉积环境中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气候指标同时与多个气候参数之间的非线性方程,只要方程数大于(或等于)变量(气候因子)数,在给定的初值条件下,代入相应的古气候指标,求解方程组,可以同时得到一组气候因子的解,从而完成综合古气候指标的非线性反演.1 材料与方法本文采用的黄土高原的现代表层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值63个,全氧化铁样品12个(其中11个样品采用文献[4]的资料),蜗牛样品28个,分别作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气候指标.对洛川坡头黄土剖面Sl以上的地层间隔10cm采样,同时做磁化率、全氧化铁和蜗牛化石分析.其中表层土壤和黄土剖面中蜗牛化石的采样利用筛析法(筛孔0.5mm)获取了包括大量小个体蜗牛的化石组合.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国黄土地层中的钙质结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陕西洛川、榆林、渭南及山西离石和午城的黄土剖面黄土钙质结核进行了系统野外调查和室内偏光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及差热分析等综合研究。本文主要对钙质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结构类型及成因等地质特征予以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1.
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石英颗粒形态特征、粒度分布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QA-I剖面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粒度测试, 并与第四纪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 QA-I剖面石英颗粒以次棱角状和棱角状为主, 与第四纪黄土一致; 粒度以小于50 μm的粉砂级组分占绝对优势, 最大粒径小于120 μm, 进一步支持QA-I剖面为典型风尘沉积. 古土壤层的石英和全岩粒度均小于黄土层, 指示它是加积型古土壤, 具有季风环境下土壤的典型特征. 本研究为中新世黄土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低温氧化作用对中国黄土记录剩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研究了黄土/古土壤样品在加热中磁性矿物及其粒径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 在100~200℃之间, 因样品中有机质燃烧而产生的还原环境可以提高样品所含磁铁矿的纯度, 并影响样品的岩石磁学性质, 主要表现在: (1) 样品的矫顽力(Hc)和剩磁矫顽力(Hcr)显著减小; (2) 多畴(MD)磁性矿物的含量增多, 而超顺磁(SP)磁性矿物的含量降低; (3) 天然剩磁热退磁有异常显示; (4) 上述变化随成土作用增强而减弱.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这一还原过程可有效地消除黄土中MD磁铁矿由天然低温氧化作用(LTO)而携带的次生化学剩磁.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文所研究的钠沸石(Natrolite)晶体产于安徽当涂釜山和江苏六合塔山的玄武岩晶洞中。钠沸石是发现最早(1758)的沸石族矿物之一,一些学者对它做了不少矿物学方面的工作。我们对两地的钠沸石做了较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其中一些资料,如加压水热条件下的相变特征尚未报道过。本文着重对钠沸石的热转变及其成因研究进行报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网络新词语的构成形式,分析了网络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这些研究对中文信息处理中新词语的识别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黄土的微结构及其在时代上和区域上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土的微结构是在黄土物质沉积时及沉积后的成土作用过程中形成者.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解决黄土成因、黄土工程地质性质等有关的理论与生产问题.我们对陕西、甘肃、青海及新疆等四个省区的十二个黄土剖面不同时代的黄土微结构,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本文是这次工作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网络新词语的构成形式,分析了网络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这些研究对中文信息处理中新词语的识别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