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发动机结构参数未做任何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中、高比例甲醇汽油对电喷发动机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燃烧M30、M50、M85三种甲醇燃料与燃烧93#汽油相比,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下降,且随着甲醇掺烧比例的增加,动力性和经济性降低的越多。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评估掺烧甲醇裂解气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基于某型发动机进行数值仿真与台架试验,运用CONVERGE建立其仿真模型,并通过发动机缸压对仿真模型进行标定,进而研究了汽油发动机掺烧甲醇裂解气后点火提前角、掺混比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平均指示压力随着点火提前角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最佳点火角下,掺烧甲醇裂解气发动机相比于原汽油机动力性变化不大时,指示热效率有所提高.当掺烧甲醇裂解气后,随着掺混比例的增加,缸内压力、温度和放热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燃烧速度加快,放热更加集中.当掺混比例一定时,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缸内压力、温度和放热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应地可以通过改变掺混比例来适应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同时甲醇裂解气的点火界限十分宽泛,当过量空气系数为1.4时,汽油已经难以点燃,燃烧恶化,当掺烧甲醇裂解气后,燃烧状况明显好转,可实现稀薄燃烧.由此可见:汽油掺烧甲醇裂解气可以改善燃烧特性,提高指示热效率;在汽油掺烧甲醇裂解气发动机上,利用稀薄燃烧、优化点火正时等,可以在发动机部分负荷工况下得到更好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柴油机燃烧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35G柴油机上,采用多孔喷油器的传统燃烧方式,分别对不同配比的甲醇柴油机械混合燃料进行了性能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性、动力性和排烟特性。分析了掺烧甲醇后柴油机的燃烧规律及影响燃烧过程和发动机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汽油掺烧甲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方法,即把汽油、甲醇和水共同配制成乳化燃料。文中介绍了甲醇一汽油乳化燃料的理化性能、燃烧特性及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论述了影响乳化燃料稳定性的因素,提出了冬季应用的方法,对各种试验数据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6.
由于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发展新能源作为汽车燃料已迫在眉睫。介绍了甲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山西省甲醇燃料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甲醇燃料在柴油机上的使用方案和特点.并在直喷式柴油机上对柴油/甲醇/水三元乳化燃料的燃烧特性进片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碳氢燃料燃烧热效应的化学平衡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化学平衡计算方法,提出了计算燃料燃烧热效应的新方法。以甲烷(CH4)为例求解了其在不同空燃比和反应温度条件下的产物组分及浓度。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在较完整反应式的基础上,得到了CH4的反应热与反应温度和计量空气系数的关系,从而揭示了CH4环保、经济的燃烧条件是反应温度低于2400K,且过量空气系数大于1。对压缩天然气的燃烧计算和模拟结果表明:在发动机燃烧计算和模拟中,采用化学平衡分析热效应处理方法比低热值定等处理方法更合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商业柴油、分析级无水甲醇和助溶剂配制了均匀混合的柴油/甲醇燃料,在TY1100单缸、水冷、直喷柴油机上对添加了十六烷值改进剂后的柴油/甲醇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与柴油相比,柴油/甲醇混合燃料燃烧的滞燃期延长,缸内最大气体压力增加;加入十六烷值改进剂后,柴油/甲醇混合燃料的滞燃期明显缩短,大负荷时的缸内最大气体压力减小。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采用内燃机废气余热气化甲醇,并将该方案同时应用在自然吸气和增压发动机上.通过将这两种方案与原汽油机进行对比,预测这两种方案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改善潜力.结果表明:甲醇蒸汽发动机在外特性下功率较原汽油机最大下降了7.1%,热效率最大提高了3.0个百分点;增压后,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原汽油机和甲醇蒸汽发动机都有较大提高,当增压压力为0.15MPa时热效率较原汽油机最大可提高4.0个百分点,表明余热气化甲醇在内燃机上具有较好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装车要求,并提高甲醇喷嘴的可靠性,研究设计了第三代甲醇裂解器.通过对裂解器外部形状的改进设计和采用独特的回醇冷却的方式,既满足了装车要求,又解决了甲醇喷嘴高温可靠性问题.同时,为了确保裂解气发动机的性能,在点燃式电控发动机上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第三代甲醇裂解器,发动机的动力性达到了与原机相当的水平;甲醇的当量燃料消耗率较汽油降低14.3%-30.7%;最小的甲醇与汽油的容积替换比为1.43.  相似文献   

12.
从热效应、抗爆性、排放物及安全比较、热值、蒸汽压及低温性质、腐蚀性及对橡胶材料的溶胀性等方面,对甲醇和汽油的燃料性质进行了比较,并对甲醇的应用前景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电热塞助燃法,在ZS1115单缸柴油机上实现了M100纯甲醇的扩散燃烧,充分利用柴油机热效率高的优点,有效提高了甲醇燃料的能量转化效率。通过改变供油提前角,研究了不同供油提前角对甲醇发动机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增大,最大爆发压力和压力升高率增大,燃烧放热始点提前,放热峰值增大,且出现相位提前。供油提前角的变化对CO排放影响不大,对HC及NOx排放影响明显。增大供油提前角,HC排放增多而NOx排放减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粗甲醇对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在纯甲醇中掺入10%的水以模拟粗甲醇,通过进气管喷射甲醇以形成均匀预混和气,进入气缸由柴油引燃的组合燃烧方式进行了试验,并与燃用纯甲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组合燃烧含水10%的甲醇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与组合燃烧纯甲醇的效果相差不多.但前者使用经济性较好.说明采用组合燃烧方式后,发动机对醇类燃料的适用性较强,这种方式可为柴油机燃用甲醇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喷油提前角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以4190ZLC-2型船用中速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运用AVL_FIRE软件构建柴油-甲醇双燃料燃烧室模型。通过仿真实验的方法,研究当甲醇掺混比为20%,喷油提前角分别为 16.6°、18.6°、20.6°、22.6°时,对柴油机燃烧、排放、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喷油提前角的逐渐增大,缸内混合气质量得到改善,从而优化混合燃料在缸内燃烧的质量,同时还可观察到放热率曲线逐渐前移且峰值增加。分析数据可知,在甲醇掺混比为20%,喷油提前角20.6°时,NO排放较原机排放增加29.83%,Soot排放量降低30.5%,CO排放量降低5.6%,指示功率增为58.75 kW。  相似文献   

16.
高比例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一台TY1100单缸柴油机的进气管上安装了一套电控甲醇喷射装置,进行了高比例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平均有效压力和转速条件下,随着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加,双燃料燃烧的滞燃期增加,主燃期缩短,放热率曲线第1峰值增大,第2峰值减小,表明预混燃烧量增加而扩散燃烧量减少;高负荷时放热率曲线型心向上止点靠近,燃烧等容度提高,当量柴油燃料消耗率显著下降;在高比例甲醇柴油双燃料工作模式下,发动机的HC和CO排放有所升高,但Nq和碳烟排放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7.
引燃油量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一台TY1100单缸柴油机的进气管上安装了一套电控甲醇喷射装置,采用柴油引燃甲醇方式,开展了引燃油量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平均有效压力和转速下,随着引燃油量的减少,双燃料燃烧的滞燃期延长,主燃期缩短,缸内气体最高爆发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在高负荷时增加,放热率曲线第1峰值增大,第2峰值减小,表明预混燃烧量增加而扩散燃烧量减少;高负荷时放热率曲线型心向上止点靠近,燃烧等容度提高,燃油经济性改善;提高转速和增大供油提前角,最大放热率和最大压力均增加.  相似文献   

18.
甲醇缸内直喷发动机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台四缸柴油机改造的复合导流分层燃烧缸内直喷火花点火甲醇发动机上,开展了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该甲醇发动机的最大压力位于上止点后14°~17°的位置,离上止点较近,燃烧定容性好,热效率高;最大压力升高率低,发动机工作柔和,燃烧噪声低;燃烧放热率曲线的形状与传统汽油机预混燃烧单峰形状相似,没有出现扩散燃烧导致的双峰放热现象;在宽广的转速和负荷范围下,平均指示压力的循环变动不超过10%,燃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9.
在一台TY1100直喷柴油机进气管上安装一套电控甲醇低压喷射装置,进行了柴油引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着火滞燃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加,双燃料发动机压缩过程多变指数呈线性减小,着火滞燃期延长;与原柴油机相比,发动机燃用双燃料后,在转速为1600r/min、全负荷、甲醇质量分数为62%时,着火滞燃期最大延长约1.50;提高进气温度,着火滞燃期缩短,进气温度从20℃增加到40℃再到60℃时,对着火滞燃期的影响逐渐增强;发动机的转速升高,在所有试验工况下,以时间计的着火滞燃期缩短;引燃柴油供油定时提前,着火滞燃期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