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零保温”淬火状态下,27SiMn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实验表明,在880℃~91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强、硬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910℃后,随温度的升高,强、硬度逐步下降。在910℃左右淬火,钢的力学性能最好。同时,淬火温度高于880℃,27SiMn钢“零保温”淬火强度、硬度优于传统保温淬火,其原因与奥氏体晶粒的细化和奥氏体中碳浓度分布不均匀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零保温"淬火温度对27SiMn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零保温"淬火条件下,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和马氏体转变的特点.实验表明,"零保温"淬火条件下,830~930 ℃范围内,随淬火温度升高,27SiMn钢的强、硬度和延伸率均增加;高于930 ℃后,逐步下降.该钢"零保温"淬火后得到细小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其原因与奥氏体晶粒细化和奥氏体中碳元素分布不均匀有关.27SiMn钢缸体采用(900±10)℃淬火,(630±10)℃回火的"零保温"调质处理工艺,力学性能完全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淬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低碳马氏体钢组织、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试样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在890℃下保温70和210s淬火试样的组织主要为板条状马氏体和块状铁素体;在920和950℃下保温210s淬火,其组织为板条状全马氏体;在920℃下保温70~210s淬火试样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传统奥氏体化理论的详细分析,证明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应用的淬火保温时间是保守的、不确切的,可以缩短为零。文中用60Si2Mn钢进行了“零保温和传统淬火工艺试验,将其淬火组织.奥氏体晶粒度和机械性能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了60Si2Mn钢“零保温”淬火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采取正交实验、极差分析等方法对Cr-Mo-V钢调质965 MPa级进行实验,研究淬火及回火工艺对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r-Mo-V钢经910 ℃淬火,660 ℃+120 min回火后力学性能和韧性匹配最佳;在实验钢的力学性能中,强度和延伸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回火温度,冲击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回火时间;在回火温度660 ℃+保温60 min时,碳化物开始析出,且碳化物的析出量随回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在析出物中有许多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并且尺寸适中、圆整度高、均匀分布,减小了冲击时的应力集中,因此韧性得到提高;当回火时间到180 min,析出的碳化物开始聚集长大,韧性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6.
以屈服强度960MPa级高强调质钢板开发为目标,研究了淬火热处理制度对试验钢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加热淬火温度及保温时间决定了合金元素的溶解分布状态以及原奥氏体晶粒尺寸,最终影响了试验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当淬火温度为900℃,保温15~25 min左右时试验钢具有优良的性能,即屈服强度Rp0.2=1110...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NM600耐磨钢应用于恶劣工况下的耐磨性能,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各热处理参数,包括淬火温度、淬火保温时间、回火温度、回火保温时间等,对于试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温度是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冲击功、布氏硬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回火温度升高,伸长率先小幅上升再缓慢下降,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冲击功和布氏硬度均呈下降趋势。试验钢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主要是板条马氏体、还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确定了最佳热处理工艺为:在860℃淬火保温30 min,200℃回火保温60 min。所获得的最优工艺性能为:抗拉强度1 956.2 MPa、屈服强度1 566.7 MPa、伸长率12.7%、-20℃冲击功19.2 J、布氏硬度576.5 HB。  相似文献   

8.
金刚石圆锯片基体微变形淬火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金刚石圆锯片基体微变形淬火工艺设计原理,研究了65Mn钢制造的基体微变形淬火工艺。结果表明,65Mn钢金刚石圆锯片基体采用800℃~830℃加热保温后油冷至约300℃。于压床加压冷却可得小变形量(平面度≤1.15mm)。指出控制基体出油温度(~300℃)及其在压床加压前的温度≥M,点(270℃)是获得优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通过高温淬火试验观察试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变化情况.结合金相和TEM观察、显微硬度和第二相粒子的溶解度积公式分析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试验钢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第二相粒子的溶解情况以及显微硬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奥氏体粗化温度在1200℃附近.当加热温度低于1200℃时,大量细小的第二相粒子阻碍奥氏体晶粒粗化;当加热温度高于1200℃时,细小的第二相粒子溶解,奥氏体晶粒出现异常长大.确定试验钢的合理加热温度为1150~1200℃,在此范围内可获得淬火组织的显微硬度值低于HV33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力学测试、金相、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下一种淬火 低温回火超高强度钢的组织性能,系统的探讨了未溶相与淬火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钢采用低于950℃的淬火温度,组织中存在大量未溶碳化物,当温度高于1010℃时,未溶碳化物基本溶解,马氏体板条束明显粗化,对钢的力学性能有害,适宜的淬火温度为1010℃。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研究了P20塑料模具钢淬火组织,并用洛氏硬度计测定了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变化情况。P20钢经830~920℃淬火得到板条马氏体,淬火后晶粒尺寸随淬火温度的升高有粗化趋势但并不明显,直到890℃以后才明显粗化,因此对P20钢进行热处理的淬火温度应低于890℃。  相似文献   

12.
形变热处理     
一、什么叫形变热处理我们知道通常淬火就是将钢材加热到淬火温度(即奥氏体形成温度),保温适当时间,淬入冷却介质中,等过冷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后,就完成了淬火过程。而形变热处理则是将加热到淬火温度的钢比较迅速地过冷到 Ar_1以下(一般450~550℃),利用过冷奥氏体仍具有一定塑性的特点,将其进行锻打,使钢变形。但锻打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温度过低,钢材会锻裂。锻打后(此时温度约为350℃)再将其淬入冷却介质中,然后再回火,这便是形变热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了38CrMoAlA钢不同淬火温度、冷却方式和回火温度对38CrMoAlA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000℃淬火温度范围内,淬火温度对该钢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不同的冷却方式因淬火介质的冷却强度不同,导致淬火后的组织不同,从而影响该钢的力学性能。回火温度对该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100—400℃范围内回火表现出回火脆性,在620℃回火能得到较好的强韧配合。该钢采用940℃,1h,油冷620℃,5h,油冷的热处理工艺时,可获得适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27SiMn液压支架管经过调质热处理来实现其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热处理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淬火温度、淬火保温时间、回火温度和回火保温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热处理工艺制度为930℃,40 min淬火和480℃,50 min回火.经最优热处理工艺处理后,其力学性能为:屈服强度895 MPa,抗拉强度1030MPa,伸长率15%,断面收缩率54%,冲击功53.3 J,满足了GB/T 17396—1998标准中对27SiMn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对新型高速钢W_4Mo_2Cr_4VSi_2RE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W、Mo、V等元素价格昂贵、资源紧缺,开发高性能低成本高速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速钢合金化原理,通过添加高含量Si(2wt%)和RE,开发了新型低合金高速钢W4Mo2Cr4VSi2RE,其合金含量(W+Mo+V)比通用型高速钢M2低40%.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该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170℃以下淬火,该钢组织均匀,晶粒度为10级以上 但在1170~1190℃温度区间淬火,容易产生混晶,从而降低其韧性.通过提高坯料退火温度,缩短退火保温时间,发现在1170℃以上淬火可避免混晶.回火工艺研究表明,该钢二次硬化峰值温度为540℃.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该钢的硬度、红硬性及冲击韧性可达到M2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新型低碳Cr-Mo系合金钢轧态试样采用不同淬火工艺进行热处理,并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淬火工艺对试验钢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淬火加热温度的升高以及保温时间的延长,金相组织发生粗化.最佳的淬火工艺为:加热到920 ℃保温30 min后水淬,得到的组织为低碳马氏体,且均匀、细小,晶粒度达到8.5级以上,可获得的优异强韧性.  相似文献   

17.
以汽车用弹簧钢50CrVA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淬火 低温回火热处理工艺获得适当比例的回火马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复合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复相组织和回火屈氏体对弹簧钢50CrVA强韧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弹簧要求的HRC硬度在50~54范围内,在910℃保温30 min 360℃等温20 min淬火 300℃保温60 m in回火工艺得到复相组织的强韧性最好.  相似文献   

18.
使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及透射电镜(TEM)分析研究了淬火温度对12Cr14Ni2索氏体不锈结构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后的实验钢板经 900~1050℃保温0.5h淬火及710℃高温回火2h热处理后,均可以获得细小均匀的回火索氏体组织;回火索氏体晶界处存在大量直径100~200nm的富含Cr的M23C6型析出相;随着淬火温度从900℃升高到1050℃,淬火后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增大,进而导致热处理后的回火索氏体组织粗化;实验钢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延伸率和冲击功均先增加后降低;在最佳淬火温度950℃时,实验钢抗拉强度为767MPa,屈服强度为588MPa,断后延伸率为22%,在20℃时冲击功达107J,综合力学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9.
王洪霞 《科技信息》2011,(30):421-421
本文分析了二次淬火温度对40Cr钢淬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Cr钢最佳的二次淬火温度为790℃。在该温度下获得的淬火组织为马氏体和铁索体,且铁素体细小而均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机械工程常用的几种结构钢经不同热处理后在常温和低温下的断裂韧性K_(IC)或K_(IR),以及这些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断裂机制。结果表明,45Cr钢淬火550℃回火后,常温和低温K_(IC)值较20Cr钢淬火200℃回火的高,但45Cr钢淬火390℃回火后的断裂韧性不如20Cr钢淬火200℃回火的。20Cr钢经临界区处理后,低温断裂韧性优于普通淬火的。42CrMo钢从过热温度淬火后,断裂韧性差。断裂机制和K_(IC)值都随试验温度而变化。奥氏体晶粒大小和马氏体板条束尺寸显著影响低温断裂韧性,临界区淬火后马氏体板条束尺寸较小,因而低温断裂韧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