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构造背景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比研究了江南隆起带皖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拉张向挤压过渡的构造背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到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中,而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主要为壳源;这种差异是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岩浆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而皖南地区不发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羌塘地区花岗岩类岩体大多数沿羌塘陆块的冈玛错-西亚尔岗岛弧分布。岩石类型有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等,有的岩体还与酸—基性火山岩伴生。侵入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35.3—302Ma,为多期侵入,主要为燕山早期(135.3—186.3Ma),少数为燕山晚期。个别同位素年龄值为74.2和99.6Ma,最早不超过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岩体另一分布区是改则-色哇缝合带北侧。岩石类型较单一,主要是酸性岩类的花岗岩、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岩、角闪黑云花岗岩等,几乎不出现中性岩。同位素年龄值为120.9—129.8Ma,为燕山晚期产物。  相似文献   

3.
花岗岩类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据南京大学地质系统计,它占南方八省面积的18.5%,其中闽、粤两省所占面积可高达35%以上。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可以分为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等。  相似文献   

4.
安徽南部太平—黄山多成因复合花岗岩基的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安徽黄山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的研究,提出太平—黄山花岗岩基是一个由印支期太平花岗闪长岩和燕山期黄山花岗岩组成的多期、多成因复合岩基,两者在岩石学特征方面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别。通过综合对比,确认太平花岗闪长岩属于同熔型花岗岩,黄山花岗岩属于改造型花岗岩。根据地球物理资料,作者认为这种多期、多成因复合花岗岩基出现于莫霍面隆起和莫霍面拗陷的过渡地区,与深大断裂有空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海南琼西多金属矿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探讨岩体的成因、演化以及成矿专属性,研究区内主要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研究结果表明:琼西地区多金属矿区燕山期主要的花岗岩类为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及钾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过铝质钙性—高钾钙碱性岩类;岩石稀土总量偏低,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琼西地区多金属矿区花岗岩体经历了较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其中花岗斑岩、钾长花岗岩属于S型花岗岩,而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本区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是区内寻找金矿床(化)的有利岩体,花岗斑岩为钼矿化母岩。  相似文献   

6.
江南隆起(九岭)多阶段构造演化的花岗岩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南隆起九岭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应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得到该花岗岩侵入年龄为853~811Ma.自晋宁期以来,九岭地区依次经历了加里东、印支及燕山等多阶段构造演化.通过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图解分析,可知江南隆起九岭多阶段构造演化环境各不相同.晋宁期(929-810 Ma)花岗岩体落入岛弧与碰撞的过渡环境;而加里东期(439-411 Ma)花岗岩体具板内汇聚环境特点;燕山期(158-118 Ma)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兼火山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探讨西藏多巴—班戈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岩体的成因,评价找矿前景.通过对花岗岩类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成分演化程度、分异程度和氧化状态的分析,结果表明,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岩石组合为英云冈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偏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具弱的斜长石分离结晶,形成于火山弧环境,角闪岩部分熔融而来; SiO2含量低...  相似文献   

8.
小独山钨矿床产于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及其下二叠系红柳河组中,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研究表明燕山期花岗岩系统和低角度韧脆性断裂及其次级高角度张性、张扭性断裂系统与成矿有密切的时空及物质联系,是钨矿化的主控因素;矿化受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力学性质控制。  相似文献   

9.
云南都龙锡锌矿床中白钨矿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马关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我国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近年来矿区外围西部-金石坡矿段的地质勘探与找矿,发现矿区深部燕山期隐伏花岗岩外接触带存在大量W(-Cu-Mo)矿化,呈细脉(网脉)状、星点状、团斑状产于碎裂状石榴石-透辉石夕卡岩、节理与裂隙发育的夕卡岩化大理岩及片岩和花岗岩顶部硅化壳接触带.研究表明,其中矿石矿物-白钨矿以富集Sn,Mo,Pb,Zn,Cu为特征,Sr和Ba相对富集,其稀土配分模式为中等向右倾斜曲线,这些微量元素富集与稀土元素元素组成特征与隐伏花岗岩基本一致,仅Eu正异常明显,可能是继承了花岗岩中长石类矿物的Eu正异常特征所致,W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其矿化应与深部隐伏花岗岩侵入活动过程中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关,该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具有较高的温度和氧逸度.此外,从矿区深部(靠近隐伏岩体)至地表浅部,矿化类型(W-Fe-Cu-Mo-Sn→Sn-Zn)和夕卡岩类型(无水夕卡岩:石榴石化和透辉石→含水夕卡岩:绿泥石、阳起石、透闪石)均呈有规律变化,其垂直分带特征与典型夕卡岩型矿床较类似.因此,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应属于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其中层状夕卡岩的形成应为成矿流体顺层交代的结果,矿化类型和围岩蚀变的差异与隐伏岩体距离和控矿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0.
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位于南岭东段,在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的与鸽矿床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中,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第一期为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γ2-1a5)与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γ2-1b5),第二期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γ2-2a5)与细粒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γ2-2b5),第三期为...  相似文献   

11.
Granite at Penggongmiao is a large batholith in the Nanling Range, with an outcrop area of over 900 km 2 . There are many scheelite-quartz veins around the granite. LA-ICP-MS U-Pb dating was carried out for zircons from the granite. The middlecoarse-grained biotite granite has U-Pb ages of 435 to 436 Ma. Ages of 426.5±2.5 Ma were obtained for aplitic dyke cross-cutting the granite. The scheelite of magmatic origin in the aplite dyke was identified from petrographic investigation. This demonstrates that W-bearing granites of Early Paleozoic (corresponding to the Caledonian orogensi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ccur in the Nanling Range. This finding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ore-forming potential of Paleozoic granites and on the extent of Mesozoic mineralization. Thus it merits performing an intensive study of Paleozoic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The occurrences of aplite or microgranite may be an indicative of the Caledonian tungsten granites and associated W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2.
华南出露大量加里东期花岗岩,其岩石成因、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议。湖南省加里东期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主要形成于416~432 Ma之间,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类型除少数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为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富硅、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Rb、Th、U等元素,亏损Ba、Nb、Sr等元素;指示岩浆源区为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部分花岗岩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区域地质背景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指示湖南加里东期岩体形成于碰撞挤压峰期之后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区域内加里东期花岗岩中铀含量相对较高,为后期铀成矿提供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魏翔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2):13817-13822
为分析不同类型花岗岩物理力学性质差异,通过选取不同粒径的新疆花岗岩试样进行电镜扫描和矿物成分测试试验,研究岩石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与其物理力学性质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中石英和长石矿物胶结很好而具有孔隙率低和强度高特点;随着粒径增大,花岗岩中云母含量增加,导致粗粒花岗岩的孔隙率较高和强度偏低;通过电镜扫描得出花岗岩微观结构质密,矿物胶结很好,颗粒分布均匀,从而具有孔隙率低和强度高特点,同时由于细粒花岗岩微观结构更质密且晶粒镶嵌紧密而孔隙率最低但强度最高。可见天湖细粒花岗岩体由于质密、低孔隙率和高力学强度的特点更适合作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岩体。  相似文献   

14.
传统地球化学判别图解能够较好地区分I-S-M-A花岗岩岩石成因类型,但对于高分异花岗岩的判别并不可靠.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岩石成因一直存在S型和A型的争议,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可能是导致这一争议的原因所在.系统收集了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相关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高分异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判别及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别.结果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  相似文献   

15.
高温热处理后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与其内部孔隙结构的改变有关.以高温水冷处理后的两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气体渗透试验,研究了其渗透性随温度的演化规律及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并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测试从微观层面分析了高温水冷处理后花岗岩的损伤演化和裂隙发育机理,为宏观物理性质改变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花岗岩在受到高温水冷后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岩石内部逐渐产生温度裂隙,比表面积增大、总孔体积增大.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得到了岩石内部纳米级孔隙的分布情况,发现在温度的作用下岩石内部的介孔受温度的影响最大.可见,在高温热处理后花岗岩内部的温度裂隙是影响岩石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测试可以得到花岗岩内部的纳米级孔隙分布情况,为花岗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赣东北大鄣山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及成岩背景,通过LA-ICP-MS锆石U-Pb方法对大鄣山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进行了测定,大鄣山二长花岗岩形成于135.0±2.6 Ma B.P.,为早白垩世。花岗岩的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暗色矿物稀少,有利于抵抗风化侵蚀,保持岩石的完整性。岩石形成于以伸展为主导的构造背景下,张性的节理和断裂更为发育。风化侵蚀作用只能沿节理和断裂逐渐进行,容易形成尖峰、峡谷、断壁悬崖等花岗岩地貌景观。岩石结构和矿物组成是花岗岩地貌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节理和断裂是花岗岩地貌景观的造型控制因素;成岩之后的构造抬升是花岗岩成为景观的必备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也在景观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地区南加、刚边花岗岩体是黔桂边境摩天岭花岗岩基的北延部分,对其采样并进行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花岗岩SiO2含量介于69.14%-77.14%之间,Na2O+K2O含量为6.92%-7.73%,在侵入岩TAS图解上落入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区,为亚碱性钙碱系列岩石,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在3.22-7.41之间,轻稀土较重稀土明显富集,且显示明显的负铕异常。综合研究表明:黔东南刚边及南加花岗岩是碰撞的大地构造背景上的花岗岩,形成于主碰撞之后,即属碰撞后花岗岩;本区花岗岩形成与地幔柱活动无关,且不能作为Rodinia裂解的岩石证据。  相似文献   

18.
花岗岩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通过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利用典型的构造环境中花岗岩的数据及数学手段建立的一套判别方法,可以用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花岗岩内部结构对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利用氮吸附原理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测得两种花岗岩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情况,对比分析了两种花岗岩的密度、孔隙率等物理性质及单轴压缩强度,发现由比表面积和孔径表征的岩石孔隙结构更能合理的解释其宏观力学行为。试验结果表明:比表面积较大的岩样强度较低。比表面积较大的岩样加剧了岩样在加载过程中微裂隙的发育,使试样的力学性能降低;孔体积较大的岩样的强度较低。岩样内部孔隙的存在加剧了内部微裂隙的发育。随着轴向压力的不断加载,这些孔隙被压缩,有的成为了微裂隙发育的通道、有的成为新裂隙产生的起源。这些微裂隙不断延伸、扩张、贯通最终使得试样在压力的作用下破坏;利用排水法测得的孔隙率不能完整的反映岩样内部孔隙的发育状态,而通过氮吸附静态容量法测得的孔体积能够较为完整的反映岩样中孔隙的发育状态。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测试更为准确地得到岩石内部的孔隙结构,测试结果对花岗岩的宏观力学行为做出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