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士化学家理查德·恩斯特谈论科学激情 获得诺奖后总有一些人会抱怨。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压根就瞧不上这个奖项,而是他们对于获奖后随之而来的明星般的身份与公众人物的光环感到惶恐不安。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保罗·狄拉克(PaulDirac)的沉默寡言是出了名的,获奖后,一位记者问他的感觉如何,狄拉克反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拒绝这个奖项,并淡出公众视线。  相似文献   

2.
正出门后不确定自己锁没锁门、开完门又忘了拔掉钥匙、看人眼熟却死活想不起对方的名字……有些中年人常常抱怨自己的脑袋像团浆糊,记得模糊、忘得飞速。多项国际研究指出,30~40岁是护脑的黄金时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防止大脑滑铁卢式地衰老。  相似文献   

3.
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大学时有一位室友每夜都鼾声大作,曾经令我神经崩溃而常起杀心。”虽然她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代表了大多数人对同居打鼾者的抱怨,网络上也常常有人相互交流对付打鼾者的“妙法”。最近,日本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机器熊.可以令打鼾者止鼾。  相似文献   

4.
李方 《科学之友》2004,(12):80-85
人都想自由,但有些不自由却是注定的。比如说,你生在何时是男是女,父母是谁,愿何民族,你说了统统不算,只有认命。这就不免生出许多幻想。好比圈外曾经流行一个测验,问如果能够自由投胎,你最愿意做的10个人是谁?各种答案五花八六,从基督、也子到梦露、杨贵妃,千人万愿,幕衣一是。如果我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想我不愿回答,一是不敢高攀,二是怕爹娘不高兴。但我愿意回答一个类似的问题:你最愿意生活在哪10个时代?实际上,这个问题,是问你最喜欢哪10个时代:并且希望,不要带着标准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只依你个人的喜好去选择。这样,这个问题就变得很诱惑,让你按捺不住地说出心中所想。下面就是我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听觉的真相     
近来,丈夫总是用手捂着耳朵,抱怨说:妻子说话声音太小,害得他听不清楚。妻子则抱怨丈夫不注意听自己说话。实际上,妻子说话的声音和以往一样,夫妇俩都意识到,作丈夫的听力不如以前了。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从1970年开始,听力下降的问题就明显地出现在45岁到64岁的人群之中。在美国2 800万人口中,有1/10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听力下降问题,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  相似文献   

6.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学奖颁奖活动总是非常激动人心。对自然科学家来说,在等待奖项揭晓的这段时间里,往往充满了焦虑不安。许多自信能获奖的人因害怕错过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通知而一直守在电话机旁边。科学家们与诺贝尔奖角逐时的心情,确实有点像那些买了彩票的人在收看电视节目公布获奖数字时的心情。 当然,这种类比是很不公平的。尽管科学奖颁奖过程有些类似彩票抽奖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已经获了奖的科学家们是被随机选中的。他们无疑都是同辈人中的佼佼者。他们要么是设计或实施了某个重要或精彩的实验,要么是创造了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7.
谈起游戏,我想大多数人并不陌生;说起数码产品,我们身边也总少不了它们的身影。那么,谈起游戏中的数码产品,我们是否有些陌生感呢?  相似文献   

8.
近来,对科学界“巨头”的抱怨之声时有所闻。《科学》杂志不时刊出报道,给人这样的印象,即大实验室的老板们就象十九世纪资本家那样盘剥他们的雇员。一些日报抓住每一次机会将科学家描绘成一些挥霍无忌的败家子和骗取钱财的窃贼,却始终未能对科学上每一次最终导致问鼎诺贝尔奖金的巨大突破加以报道,反而每每以醒目标题披露有些科学家的科研丑闻,大肆渲染。如今,《细胞》杂志也开辟篇幅向“大型科研”发难。也许,现在正是对这些观点、意见表示异议的时候了。许多这类抱怨者似乎不明白,科研组合大型化已  相似文献   

9.
小英是一位高二的女生,平时埋头读书,与人交往不多,在学习上是个尖子.可是近半年来有一件事始终困扰着她,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源头发生在半年前,有一次她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讲错了一句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这件事使得小英很紧张,开始害怕在同学面前讲话,怕自己说错话而被人嘲笑.一位女同学还开玩笑地说:"小英是头脑里在想男生才答错问题的."小英觉得受到了污辱,但又不便为此事与对方争论,只好把委屈和不满压抑在心中.后来,对方也许觉得理亏,向小英道了歉.  相似文献   

10.
蟑螂、尘螨残骸、真菌类孢子、宠物以及有害化学物品等,对哮喘患者来说,源自这些宿主的分子能够使易感人群产生不必要的免疫反应,从而让人喘不过气来,进而喘息和咳嗽。有些人甫过幼年即发作,有些人则到了成年以后才患上哮喘.还有些人一辈子都要经受哮喘的折磨。  相似文献   

11.
1.增强抗干扰能力身边人不停地讲话。你坐在那儿烦.堵耳朵也不管用,还强化了这种反感。其实,你是因为烦才学不下去的。你不妨停下,自然参与闲聊中,瞎聊几句,开心一笑,既缓解了心中对干扰源的反感,也趁机休息一下。参与之后.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就进了一层,再坐下来学习,假想他们是自己的好友,不良情绪就会减少许多。而有了一种对假想好友的宽容,就很容易进入学习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正统的心理学一再强调:人类只能通过感官了解世界。那么,有没有不通过感官而获得信息的方法呢?一些人认为特殊知觉(ESP)是可行的另一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在生活中,你有时会希望自己能“看见未来”或者“知道别人的思想”,有时,你可能也想知道其它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尽管没有任何渠道可以为你提供有关情报。关于人类具有特殊知觉的说法居然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这恐怕和人们渴望人体具有特殊知觉能力的愿望有一定的联系。多年来,据称有些人具有传心术(获悉他人头脑中思想的能力),特  相似文献   

13.
<正>概率、函数、微积分?不不不,太可怕了!这大概是很多人听到数学这个名词之后的第一反应。不过,总有些人不但能够学好数学,还能肩负起传播数学知识的重任,其中便包括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数学老师们。这次,我们带大家走进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探访这些未来的数学老师的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买到不称心商品的事是人人都会碰到的:产品粗制滥造,虽说不是废品,但总有次品之嫌;拆箱后,发现东西已损坏,是自己从商店运回家时摔坏、碰坏的?还是厂家、商店弄坏的?这就存在一场官司;所购食品虽无明显异味,但总觉不甚新鲜,不敢下口……碰到这种情况,往往争得面红耳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还是自认晦气,或扔掉了之,或小修小补、将就对付着用,加上花言巧语被打发,心中总觉怏怏不乐……  相似文献   

15.
吴权 《科学24小时》2010,(11):45-45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常会说到的一句话叫作“将心比心”,指的也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每个人能抱着这种心态去处理问题,现实中将会少了许多纷争,多了许多美好,也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相处得更和谐。  相似文献   

16.
静地五台山     
山井 《科学之友》2007,(23):40-41
对佛学有研究的人不多,心中有佛的人也不多,但是,登上了五台山,即使是心性狂野、豪放不羁之人,对佛的敬畏也会油然而生,心中的狂傲也会收敛,这或许就是五台山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玉雪 《科学之友》2006,(4):80-80
牛奶是一种好东西,但是有些人不能喝牛奶,那怎么办呢?其实还有一种可以取代牛奶的饮品,它就是老宜宗给我们留下的好东西——豆浆。豆浆不仅能取代牛奶,在许多方面还胜过牛奶,不容易吸收牛奶的人,不妨试试这种经济实惠摄取营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刚刚放下的东西不知道搁在哪里了,看见某个东西却不知道它是什么,碰到老熟人了却忘记了他的名字。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而日本研究人员新发明了一种智能眼镜,它和微型电脑相连,可以提醒你遗忘的东西,说出你熟人的名字,甚至帮助你认识那些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  相似文献   

19.
克服害羞     
为什么有些人活泼大方,有些人羞涩害臊,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内向?为什么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不同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有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进入青春期的晓峻个头长得很快,可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却发现另一个“大起来”,这让他尴尬——他的乳头周围一圈明显突起、增大,呈圆推形隆起,似乎按压一下还有些痛。这不是像女性一样乳房发育了吗?怎么会这样?夏日里哓峻在小伙伴面前不敢赤膊,不敢穿容易暴露的汗衫,更不去游泳。郁闷了一些日子,他终于忍不住向父母诉说了心中的困惑,父母虽然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也说不清其中的“道道”,于是带他到医院由医生解释了原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