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考察对诗歌的解读。作者根据诗歌特有的语篇特点提出了诗歌解读的认知模型,并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详细阐述了运用这一模型来解读诗篇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二十世纪伟大的女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而著名.本文结合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日记和生活经历,从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和爱情诗中浅析诗人心中孩子般的童真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个性加以阐释.本文旨在揭示艾米莉·狄金森这位深居简出的女诗人保持内心天真和精神独立自由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诗歌史上唯一可同华尔特·惠特曼相媲美的伟大诗人,狄金森的诗歌以想象丰富,意象奇特、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著称。从狄金森诗歌意象涉及最多的自然、情感、宗教入手,寻找其诗歌灵魂的吉光片羽,探寻这个敏感与敏锐的女诗人之魂。  相似文献   

4.
艾米莉·迪金森这位美国诗坛上的传奇人物,生前默默无闻,创作了1775首诗歌,其中的三分之一探讨了死亡这一主题。死亡是诗歌不朽的主题,但对艾米莉来讲,死亡不仅是一个诗歌话题,也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时常碰到并对她的生活观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作品数量多,角度奇特,意向新颖而大胆。本文首先探寻诗人对这一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分析诗人的几首诗歌来说明诗人通过死亡所欲表现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神话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诗经·豳风·鸱鸮>接受史上的被误读,它本应是原始祝祷仪式上的歌舞吟唱,诗意应是再生之祈祷;而从诗歌形式的演变史看,误读却是文学形式嬗变的一个契机,从而成就了禽言诗、寓言诗、拟物诗等诗歌新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诗歌进行解读.文章主要从诗人对诗歌在特定环境下所担负的职能和诗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思考来发掘希尼的诗学伦理思想及道德原则,由此展现希尼对爱尔兰民族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其中包括对隐喻现象的阐释,它为隐喻的分析提供了意义建构、信息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基于该理论对艾米莉·勃朗特诗歌《死亡》中的隐喻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从中可以看到隐喻在诗歌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艾米莉·勃朗特对待人生和死亡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9.
从神话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诗经·豳风·鸱鸮》接受史上的被误读,它本应是原始祝祷仪式上的歌舞吟唱,诗意应是再生之祈祷;而从诗歌形式的演变史看,误读却是文学形式嬗变的一个契机,从而成就了禽言诗、寓言诗、拟物诗等诗歌新理解。  相似文献   

10.
刘建桢 《科技信息》2013,(34):126-127
在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G.Fauconnier及同仁在认知语义学框架下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解释自然语言的动态意义建构,故本论文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以中国意象诗歌的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为例分析意象诗歌中隐喻的意义建构,以期阐释其理解过程,,丰富诗歌理解与欣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这是《诗经·召南·行露》诗。全诗三章,是一首女子拒绝男子婚姻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关于<善哉行·朝日乐相乐>的作者问题,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曹操,另一种却认为是其子曹丕,迄今尚无定论.如果仅从表象上考察,极容易被认为是曹操之作.但若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此诗在用词、情感底蕴、思想、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于曹操诗歌之处,却与曹丕诗歌极为相似.据此,笔者认为此诗为曹丕之作.  相似文献   

13.
《诗经·蒹葭》是一篇典型的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古典诗歌。形而下,蒹葭、伊人、秋水等只是诗歌叙事或情境中的一般物象;形而上,这些物象又可进行文化层面和象征意义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他认为诗歌和音乐的结合可以找到诗歌发展的最广阔的领域,并把诗歌定义为"用韵律构建的美"。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的音乐特质,着重论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应用各种诗歌技巧来演绎他极为推崇的关于"死亡"和"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类型.<诗·周南·桃夭>的桃花意象原型,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及其审美意蕴.在唐代诗歌中,桃花意象亦得到丰富和发展.明代世风、士风的变化,导致诗歌桃花意象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的《诗品》不仅在诗歌的艺术风格、艺术境界、艺术审美等方面做了颇具美学价值的探讨,而且在诗歌的艺术创造方面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由于《诗品》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关于诗歌艺术创造的论述散见各篇,所以这些真知灼见容易被人忽视.本文寻微探幽,力图能够全面分析空图关于诗歌艺术创造的理论.更为主要的是,找出这个理论各个论点之间的联系,将其组成一个探讨诗歌艺术创造过程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当然,诗歌艺术的创造过程复杂多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古诗难以被英美译者译成恰当英文的观点,试图通过对元曲《天净沙·秋思》的英译和西方两首意象派诗歌的分析比较,探究第二代华裔美国诗人Arthur Sze成功翻译这首中国著名古曲的原因。模仿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创作模式英译一些中国式“意象诗”也是一务能为英美读者认可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18.
贺贻孙是明末清初爱国诗文家,诗歌美学十分丰富。一方面,他从诗歌所肩负的社会道义和时代使命出发,认为诗歌是源于一种“不平之气”,应当陶写“哀怨”之情,进而主张在诗歌中呈现出“吹沙崩石,掣雷走电”的气势美,使“不平之气”一吐而后快;另一方面,贺贻孙又能自觉从诗之本体出发,主张诗歌的“神厚”、“气厚”,高扬主体之神,使诗歌呈现出浓郁、深远、蕴藉美感。同时,贻孙还承续了庄子的“神化”思想,结合自唐以来的境界理论,用“化境”这一范畴标示他心目中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贺贻孙是诗学史上丰富论述“化境”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我们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对本刊的某篇论文的内容提出异义或疑问;有的索取抽印本等等.我们感谢读者对本刊的关心.我们当尽力为读者服务. 为了繁荣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加强读者、作者和本刊的密切联系,本刊决定开辟《读者·作者·编者》不定期栏目,有选择地刊登对本刊论文有异义的或疑向的来信来稿.本期发表的读者来信和作者的答复就是编辑这一栏目的的尝试,希望读者和作者协助本刊把这一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大量地是以乡村生活和风俗人情为背景,在诗歌写作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的表达。这种在描写乡村生活和风俗人情的诗歌中暗示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诗歌写作成为了弗罗斯特诗歌写作的一大特点和风格。本文仅以其短诗给予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