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谈体育教学与弱势群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部分学生由于伤病或功能性障碍等原因,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甚至与体育活动绝缘,从而身体素质每况愈下。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希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加强健康教育,同时重视伤病的预防处理,让其身心愉快地投入体育锻炼中。  相似文献   

2.
体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造成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有限性,没能形成浓厚的体育活动氛围是主要根源。为力图纠正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培养的认知性,广泛开展小群体形式的体育活动,以各种体育比赛为突破口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阳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2):137-138
从高校大学生群体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对高校如何科学开展体育活动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以及改革方案,以期改善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促进大学生群体体育活动的协调开展,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建立起科学化、制度化的高校群众体育 ,是一项事关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事关高校体育教育体制的大事 .通过对我省高校课外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力争探索出群体工作的普遍规律 ,为新时期的高校群体工作做出理论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已是成人,高校的体育教师群体素质较高,这为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运动心理学提供的诸多手段,解决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一步动员了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时,教师要加强学习,要注意运动心理学教育的计划性,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注意"个性化"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普通心理学素养,为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李晓武 《科技信息》2011,(30):289-289
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仅仅依赖于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应由课外体育来共同完成高校的体育教育任务。本文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帮助,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郝君  韩超 《科技信息》2012,(16):278-278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逐渐开放化和人性化,将使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群体跨入大学校门。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是大学体育中的健康弱势群体,我们必须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群体的体育健康需求,设置符合他们特点的体育健康课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等方法从身体健康需求、心理健康需求、社会化需求这几方面对高校特殊群体体育健康需求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开展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健康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蔡红彬 《科技资讯》2008,(32):158-158
学生体育社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其发展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高校中成立体育舞蹈社团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但是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使学校群体活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振 《科技咨询导报》2009,(34):182-182,184
本文运用资料文献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对软式排球这一新兴体育项目的技战术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结合校园体育文化特点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软式排球的功能做了简单描述,认为通过软式排球在高校女生这一群体中推广,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并且可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大学生特殊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为研究内容,针对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权利法制建设缺位造成体育知情权与体育管理权丧失、特殊群体体育参与权受限、体育教育权虚无化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试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看作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以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看成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与目标.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高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定终身体育思想、实施终身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应让每个学生获得接受终生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教育应肩负起变革学校体育,特别是变革高校体育与发展高校体育的双重任务.为此本文拟就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以及对实施终身体育的要求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普修课大多以自然班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并由教师指定的班干部,这种班级就是一个群体。而在这一群体中,还有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小群体,这一群体中还有有意或无意“左右局势”的“领导者”。这就是被社会心理学称之为非正式群体以及非正式群体的领头人。这些小群体(非正式群体)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理工学院、黄石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高校体育活动中安全现状的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法对高校体育安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加强高校体育活动中安全意识教育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我国在全国亿万学生中开展了阳光体育教育活动.以阳光体育教育为导向,积极进行高等体育教育模式创新,是提高阳光体育教育活动绩效的关键,在高等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教育活动具有理论和实践可行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模式中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深化、体育教育目标的设置单一、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等现实问题.该文从阳光体育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新阳光体育导向的体育教育课内外活动形式、建立阳光体育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学生管理体系、开展体育教师阳光体育创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晓艳 《科技信息》2011,(13):157-158
高校学生体育弱势群体问题日渐突出,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存在,给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影响,同时也给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整体结构类型,改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发展素质教育为目标,改革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建立新型的课外体育活动运行机制,推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针对高校课外活动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同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汉市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这一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高校体育发展和高校体育市场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东亮 《科技信息》2012,(5):250-25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文素质方面与高校普通大学生相比,高水平运动队学生明显存在劣势与不足。文章通过对人文教育的实质以及影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途径,旨在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进一步社会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对高校教育活动愈发重视,体育课程身为高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身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能够有效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使得高校生最终能够成长为我国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该文主要内容研究了大学体育课程中立德树人的相关教学策略,希望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可发挥人才资源、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服务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可借助高校平台为未来培养储备社会体育人才。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高校应努力通过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体育和地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社会体育则要通过积极参与高校的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南阳理工学院在全面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积极探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促发展的新模式,在与南阳市体育总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之后,启动了校内学生体育社团与南阳市社会体育团体的全面对接合作工作,协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体育赛事组织策划、社会体育志愿服务、体育设施与体育人才资源共享、体育文化宣传与交流、体育项目研究、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及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