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Kress&Leeuwen的视觉图像语法理论,以妈祖石雕神像为例,尝试对妈祖石雕神像进行社会符号学视觉解读,探究神像所表达的再现意义。认为神像上各种模态符号共同建构和表达了妈祖博爱的胸怀,善良的品德,塑造了“和平、勇敢、关爱”的伟大的“海上和平女神”的形象。同时证明那些传统被认为是副语言的其他符号系统,同语言符号一样也具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项春娜 《科技信息》2011,(10):164-164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语篇世界日趋呈多模态化。应运而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觉图像语法为理论,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会徽图像为例,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揭示文字与图像共同作为社会符号的表意功能,以期对于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多模态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从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两方面分析一篇大学英语四级看图作文,揭示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作为社会符号共同作用完成表意功能以及在语篇中发挥意义共建作用。本文对于在分析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基础,借鉴Baldry&Thibault建立的广告视频分析框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拍摄的预防艾滋病公益广告《温暖的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通过对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和声音符号体系的逐一解读,说明了公益广告是怎样通过图像、文字和声音实现表意功能,从而达到其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5.
赖海燕 《科技信息》2010,(23):I0206-I0207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广告的多模态语篇应运而生。传统语篇分析注重分析广告语言的特点,本文以Kress & Van Leeuwen视觉图像的分析框架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依托,对一则欧莱雅护肤品电视广告的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进行分析,指出以多模态非线性方式出现的广告语篇中多种符号模态(如语言、色彩、图像、声音等)之间相互作用、共建意义,为多模态阅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南长全 《科技信息》2011,(17):I0013-I0013,I0377
图像、图形、文字作为现代视觉信息传达的不同符号,都具有表达意义的语言功能,在现代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视觉传达强调信息的视觉表达能力,对符号学三类要素的划分和理解则显得过于生硬,从视觉设计角度对图像、图形、文字符号进行比较,分析和把握三类符号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视觉传达设计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类符号进行传播和交流进行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阅读理论把阅读理解看成是读者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符号信息,运用词汇、语法知识实现对课文字面意义理解的过程,而忽略了阅读的深层理解。本文以《赞扬的好处》(Profits of Praise)为例详细剖析了阅读的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以视觉语法、评价理论及声音透视和社会距离系统为理论基础,以音乐视频(MV)《最美风景线》为语料,基于MV与观众间人际互动关系的视角看,MV通过视觉、语言和声音的多模态协同,构成声情并茂的作品,成功地建构起医护人员的光辉形象。在视觉模态上,作品通过图像、近景及特写镜头、平视角等方式,刻画医护人员亲切、乐观、坚毅的品格;在语言模态上,主要利用正面的裁决和鉴赏资源,评价医护人员的价值和能力;在声音模态上,通过主体声音和背景声音的配合,突出医护人员的温暖、内敛和担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发展起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两方面分析了一则WWF环保公益广告,旨在探索图像和文字作为社会符号如何与读者的互动,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号召人们拯救猕猴,并如何在多模态语篇中实现符际互补关系,发挥意义共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研究对象,应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视觉语法理论,分析会徽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旨在揭示多模态语篇中文字与图像怎样构成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元功能角度,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对2014南京青奥会英语口号宣传片从文本、图像以及色彩三个层面进行了多模态分析。通过分析该宣传片中所选文本、颜色以及图像的再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揭示了南京青奥会英语口号宣传片通过整合各种意义资源很好地传达了口号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应慧 《科技信息》2006,(4):126-127
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Halliday在<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一书中提及的.<功能语法导论>(An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Hallidy,1985)为语法隐喻创建了理论框架,对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了归类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立场出发构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体系.本文试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来解释翻译中的一些现象,并重点探讨英译汉中概念隐喻的应用.在翻译过程中,不难发现源语语法隐喻在目标语中的实现形式是不同的,本文将分析解释英译汉过程中,英语中的概念隐喻中的隐喻式翻译成汉语时不同的处理方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将包括图像意义的多模式话语的意义分为再现、互动和构图等相互交织的三种情况。本文从韩礼德的以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出发,以汶川大地震时期一幅公益广告为例,用多模态来分析在广告语篇尤其是公益广告语篇再现、互动、构成三大意义的构建和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美国加州《语文》教材为语料,运用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理论,从人际意义的视角探讨多模态文本的人际符号资源以及符号设计特点,揭示教材编写者如何充分挖掘各种符号模态的意义潜势与读者互动,这对于教科书的编写和我国EFL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评价理论、认知心理学及功能符号学,结合公益广告语篇模式特征,建构由诱发条件、态度行为表达和评价意义三大模块所构成的公益广告语篇态度意义多模态理论框架。《有人偷偷爱着你》的案例研究表明,面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等符号和语言符号一样都是构建公益广告语篇态度意义的重要模态符号,各模态符号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构建态度意义;在整个态度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中,诱发条件主要是视觉模态,而态度行为表达主要是由语言和表情来完成,评价意义大多以正面评价结尾,对正能量进行宣传,从而实现良好的价值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多模态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上,研究对象是包含多种模态或多种符号系统的语篇。本文以一则脑白金的电视广告为例,通过分析其语言符号、图像符号和声音符号表达的意义,以及语言与图像、声音、动画等其他符号系统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意义,证实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电视广告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钱雪萍 《科技信息》2010,(7):180-180,189
随着人们交流方式的增多,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符号也越来越多。话语分析的范围也逐渐由单一的语言文字文本扩大到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模态文本。多模态话语分析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是在由克瑞斯和勒文提出的视觉语法的基础上,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期待对读者在进行图像识读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崔立秀 《科技信息》2012,(35):26+29-I0026,I0029
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语言的中心地位在交流与传播领域已经被动摇,视觉符号以及其他人们传统习惯中被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音乐、颜色等,越来越多地处于突出、甚至是一种优势地位。这就导致我们语言学习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认知能力不再适合当今社会而应该向更多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视觉图像、音效、绘画创作等)组成的多元识读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对多元识读的理念进行综述,然后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实践调查得出目前高校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水平,最后提出多元识读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用自创的非语言符号表意这一实例,剖析我们在现实生活交际中新出现的种种语言现象。根据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从社会、心理、文化、影响等几个方面阐述,旨在提示人们在运用语言交际时,一定要尊重本民族语言符号,而不能脱离本民族语言独创一种很多人不知其义的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20.
于佳  常璇璇 《科技咨询导报》2010,(8):232-232,234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转换的内容包括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图形和符号等等。当代的翻译理论以西方的翻译流派为主导,其中又分为语言学派,释义学派和功能学派。现代社会广泛流传的功能实用翻译就是由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演变而来。以德汉互译为例对比一下功能翻译中,文献型翻译(dokumentarische ubersetzung)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elle ubersetzung)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