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金融危机传染检验一直是国际金融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大多数传染效应存在性的检验采用相关性方法.本文应用动态平滑数系数分位点回归模型研究不同国家股票市场之间的分位点相关关系,通过系数函数的变化趋势对危机传染问题进行检验和预测.其中在对参数函数进行非参数估计时,应用局部线性回归方法.为了分析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危机传染问题,对亚洲几个相关国家的指数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通过分析常数项函数以及系数函数的变化趋势,不仅可以对危机传染问题进行检验,还可以对金融危机传染的发生时刻以及金融危机的缓解时刻进行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亚洲金融市场间的传染问题,提出了基于分位数的条件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不同股票市场收益数据进行全面的因果关系检验.选取亚洲三个主要股票市场指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比较了该方法与其它三种方法下的中日韩股票回报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日韩股票市场一体化,在厚尾极端情况,相互之间具有显著传染效应,其它地区股票市场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价格走势具有显著影响.这一方法和结果,有助于投资者分析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及其传染规律.  相似文献   

3.
投资者负面情绪在市场之间的传染将会加速金融危机的蔓延.因此,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研究投资者情绪传染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已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分别在中国和美国市场构建投资者情绪代理指标,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市场投资者情绪的传染效应.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美国市场投资者情绪对中国市场投资者情绪存在单向传导,并以反映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程度的Copula传染指数进行进一步的传染性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市场投资者情绪对中国市场投资者情绪的传染性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大小关系,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其传染性随之增强,尤其是在次贷危机发生时,投资者的传染性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针对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上海股票市场、深圳股票市场四个市场,通过Grarger因果检验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动态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无论是债券市场内部和股票市场内部,还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金融危机前市场问的动态风险传染效应总体较弱,而金融危机后市场间的动态风险传染效应明显加强,表明金融危机显著强化了中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动态风险传染效应,关联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金融危机期间发达市场对亚洲新兴市场的危机净传染现象.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包括:噪声成分提取方法、噪声成分相关性检验方法和资产组合噪声成分方差分解方法.实证研究表明,在次贷危机期间,亚洲新兴市场存在明显净传染现象;美国危机会通过亚洲发达市场向周边新兴市场传导.其中,中国香港市场的危机传导作用最为显著,成为亚洲新兴市场的"风向标",新加坡市场的影响具有明显时变特征,而日本市场对周边市场的主导作用逐步下降.在危机期,由于净传染现象的存在,新兴市场投资组合很难发挥风险分散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频爆发且易表现出传染性,这使得金融传染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选取合适的动态条件相关模型研究欧美市场与A股、港股市场的条件相关性,结合内生多重结构突变模型与T检验方法划分危机传染期与平稳期,选用考虑外部影响的CCK模型研究A股、港股市场的羊群行为,随后,引入收益率分散度指标,研究两次危机的羊群行为传染渠道.研究结果表明:港股市场受两次危机传染的速度均快于A股市场,受传染的持续时间均长于A股市场,但受传染的程度均弱于A股市场:次贷危机传染程度强于欧债危机的传染程度,但传染的持续时间短于欧债危机:羊群行为传染渠道是两次危机对A股、港股市场的传染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7.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当今计量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空间权重矩阵一直是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的瓶颈.通过引入区域经济空间引力效应,结合地理区域和经济状态指标,构造动态性的引力空间权重矩阵;以欧债危机为背景,检验新的空间权重矩阵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对其动态设置,挖掘传染路径,检验经济危机传染方式.实证结果表明:挖掘金融数据多维空间效应,引力空间权重矩阵具有显著优势,金融资本渠道是经济危机传染路径的根本,经济危机传染是双向性传染和间接关系性传染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通过不同的传染渠道席卷全球,厘清这次危机的传染渠道对深刻认识金融危机意义重大. 选取32个经济体次贷危机前后21个季度中的数据,引入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表现金融市场关联程度的Copula传染指数进行传染渠道的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金融渠道是本次危机的主要传染渠道,国际贸易渠道的重要性弱于金融渠道; 同时, 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加剧了金融传染的程度; 但货币竞争性贬值因素在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过程中作用并不显著. 此外,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的传染明显强于地理关系之间的传染.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特征函数的优良性质,基于非参数回归构造了金融传染的检验统计量.与现有文献相比,该统计量不仅避免了模型设定偏误问题,而且能够同时捕获线性和各种形式的非线性传染效应.在原假设成立时,该统计量渐近服从于标准正态分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统计量具有良好的有限样本性质,能够识别多种形式的非线性金融传染.本文进一步应用该统计量探讨了中国金融市场与东亚、拉丁美洲、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传染效应,捕获了传统基于线性测度方法无法刻画的非线性传染效应,说明我国与这些金融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银行间债务与外部资产关联两种传染渠道,研究了风险传染的叠加效应.首先,本文构建了包含两种传染机制的研究框架.该研究框架的优势在于,允许两种传染机制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为多种传染机制风险叠加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类研究方法.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设计思路.在相同的基础设置上,独立进行银行间债务违约,减价出售以及同时存在这两种传染机制的三种模拟.这种实验设计完全剔除了两种传染机制的交叉影响,因此可以准确研究两种传染机制的叠加效应.最后,本文进行了三组实验,分析了两种传染机制的叠加效应,研究了资产价格敏感系数,银行间贷款比例对叠加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两种传染机制同时存在产生的叠加效应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两种传染机制的独立传染破坏力.风险传染的叠加效应是形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推手.2)资产价格敏感系数对减价出售以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具有突变性.在减价出售过程中,随着抛售资产数量增加,价格加速下降,减价出售的风险传染力度不断增大,会导致叠加效应加速放大.在风险传染初期,若能保证充足的流动性,避免减价出售,则能够大大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3)银行间贷款比例变动对债务违约以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力有限.与减价出售传染不同,银行间债务违约传染随着传染轮次的增加,初始冲击的损失会不断被违约银行的权益所吸收,传染损失会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11.
网络视角下的金融结构与金融风险传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的银行间市场网络结构假设,利用中国银行业数据,使用最大熵方法估计银行间资产负债关系,建立银行间市场网络以研究我国单个银行破产引发的金融风险的传染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而通过建立异质性银行的多主体仿真模型研究银行间市场结构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对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完全连接网络,中心-边缘的层级网络将增大金融风险传染的范围和程度. 此外,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而言,所有者权益占比提高将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传染概率,而银行间资产和负债占比提高则会扩大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 这为我国银行业系统风险监管中对金融结构的关注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识别次贷危机传染存在差异, 将美国以外25个国家(地区) 分为显著和未显著受传染两组, 在此基础上构建代表宏观经济基础、贸易、金融、债务、区域渠道的5类一级、16项二级指标, 代入logit二元选择模型论证传染机制. 截面数据模型显示区域、金融和债务渠道显著, 面板数据模型显示贸易和金融渠道显著. 在两模型中, 金融渠道的银行资本资产率指标均显著但符号相反, 表明短期内危机爆发骤烈, 众多资本资产率高的银行也因涉及大规模次级债务、恐慌性挤兑、流动性短缺等破产倒闭, 但长期中这一指标越高, 抵御危机传染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借贷发展迅速,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网络借贷自身所蕴含的独特风险方式,使得其局部风险更容易蔓延至整个网贷市场,有可能会迅速波及,传染到其他类型的金融市场.本文将Markov区制转换模型和vine copula相结合,用来研究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动态风险传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和相应的传统金融机构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杠杆效应";我国网络借贷平台以及相关的传统金融机构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制转换特征;比较三个阶段的情况,网络借贷平台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传染效应要大于其他的传统金融机构,其次是网络借贷平台对信托业的风险传染效应;在各阶段,网络借贷平台对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效应不对称,下尾相关系数基本大于上尾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4.
针对真实市场间所具有的非线性、尾部极值相依性及时变性等相依特征,本文以2015年6月中国爆发的股灾为背景,从传染效应的存在性、传染强度、传染方向三个视角深入研究中国股市对日本、美国、韩国三个重要经济体股市的金融传染效应.首先,将极值理论(extreme value theory,EVT)与时变Clayton Copula函数相结合构建时变Clayton Copula-EVT模型,估计下尾极值动态相依系数,并进行统计检验,发现中国股市对日本、美国股市存在风险传染效应,而对韩国股市不存在风险传染效应;进一步地,量化中国股市对日本、美国股市的风险传染强度,发现中国股市对日本、美国股市的传染强度都较大,且中国股市对美国股市的传染强度明显强于其对日本股市的传染强度;最后,利用基于时间延迟的去趋势交叉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中国股市与日本、美国股市之间的风险传染方向,发现股灾后市场间风险传导方向发生了改变,风险主要由中国股市传染至日本、美国股市.上述实证结果为深入研究市场间金融风险传染的非线性相依特征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最近的金融危机显示金融风险传染已经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关键特征.本文致力于研究中国银行业潜在的风险传染规律和特征.首先,采用中国银行业数据,对银行间债务网络进行建模,并在模拟实验中采用了修正的偿还算法.其次,构造了三种网络、设计了四种情景,对银行间债务网络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了银行间借贷比例、资本充足率等因素变化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单独影响和混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银行借贷比例超过5%就会引发风险传染.降低银行间借贷比例能够减少银行间的风险传染.2)资本比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能够有效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资本比例在6%~8%之间防范风险传染的效果比较明显.3)从网络结构来看,平均度对风险传染有明显影响,影响的规律由初始破产银行数量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