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肖永元 《海峡科学》2006,(12):85-86
闽南丘陵山地火力楠纯林及与杉木、福建柏混交生长及其改土效果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适应性强、生长快,与杉木、福建柏混交造林后发挥了种间协调和互补作用,林分生产力大大提高.此外,火力楠与杉木、福建柏混交后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是适宜闽南山地种植的两种混交配置,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桢楠、浙江楠的4年生和5年生的纯林和混交林的生长情况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造林模式下桢楠与浙江楠的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叶绿素含量(SPAD值)、枝下高、侧枝轮数、分枝角和最粗侧枝直径等主要生长因子的差异,为桢楠与浙江楠的科学造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对于4年生林分,采用混交模式对浙江楠的树高、胸径、材积、叶绿素含量(SPAD值)、侧枝轮数和分枝角均有促进作用.对于5年生林分,桢楠和浙江楠以泡桐为混交树种时,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枝下高和分枝角均优于以杉木为混交树种,以湿地松为混交树种时生长最差.在相同混交模式下,桢楠的树高、侧枝轮数、分枝角均优于浙江楠,而浙江楠的胸径、冠幅、枝下高和最粗侧枝直径显著优于桢楠.因此,对于4年生林分,混交造林模式更适合浙江楠的生长.对于5年生林分,泡桐最适合与桢楠和浙江楠混交,湿地松混交的效果最差,杉木介于二者之间.相同混交模式下,浙江楠的长势略优于桢楠,但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火力楠林带的防火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火力楠防火林带进行了模拟火烧试验,对不同模式火力楠杉木混交林分燃烧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防火林带能有效的阻隔地表火和树冠火蔓延;火力楠与杉木混交能够降低分燃烧性,提高林分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经多目标决策分析认为以3:1杉木火力楠混交模式为最佳,这 是一种高生产力低燃烧性的人工林类型,可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林恩 《科技信息》2008,(20):311-311
在闽南沿海山地开展火力楠马尾松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与马尾松混交是成功的,是闽南沿海贫瘠山地培育火力楠用材林和植被恢复较为理想的混交造林类型。其适宜的混交模式为:混交比例1火力楠:2~3马尾松,混交方式为行状或插花状(星状),造林初植密度为4995/hm^2-6660/hm^2;并根据种间关系、林分郁闲度及立地条件等因素,在10年生左右时,适量进行间代,最终保留密度以1600株,hm^-2-2000株hm^-2。  相似文献   

5.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生长过程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 a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中,杉木生物量大于火力楠;从生长过程看,杉木胸径生长大于火力楠,杉木树高生长与火力楠相近,杉木材积始终大于火力楠;10 a生时杉木与火力楠均未达到数量成熟,材积生长潜力大;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种间关系比较协调,营养空间分布均比杉木纯林合理,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阔混交林固碳的影响,对增加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优化林分结构、提升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楠混交林固碳的长期影响,达到优化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目标。研究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杉木和楠木混交时楠木比例不宜过大,杉木和楠木以3:1的混交比例最适宜,是混交林中固碳效果最优的。在增加土壤有机碳方面,楠木纯林杉楠混交林杉木纯林,这是因为楠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结构较杉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疏松。  相似文献   

7.
闽楠、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种明 《武夷科学》2006,22(1):112-116
本研究通过楠杉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设置的三个不同混交比例处理中,以楠2×杉1株间混交闽楠的树高、地径生长最好,与楠1×杉1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营造楠杉混交林提供可借鉴的科学理论依据,而且楠杉混交林分具有互利双赢的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人工林生长及改土效果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适应性强、生长快,与福建柏、马尾松等适宜树种混交,因发挥了种间关系效益及辅佐功能,林分生产力大大提高。此外,火力楠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是闽南沿海山地土壤改良、低产林改造及防治松杉多代连栽地力衰退的理想树种,可作为用材林定向培育,其与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是适应闽南沿海贫瘠山地的较为成功的两种混交组合,可作为贫瘠山地植被恢复的主要造林方式,值得大力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9.
杉木拟赤杨混交造林效果研究表明,杉木与拟赤扬(7杉木:3拟赤杨)星状混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且改土效果显著,明显地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11年生混交林分的蓄积量分别比杉木、拟赤杨纯林提高了31.54%和56.90%,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但在现行密度条件下,此时混交林分结构不够稳定,急需通过适当的间伐以进一步改善种间关系,调整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总结了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的科技论文数量、发表时间、主要研究内容、发表期刊的分布特点以及从事刨花润楠研究的科研机构等,揭示刨花润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刨花润楠多层次、深层次研究提供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洪家河流域植物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些群落如黄心夜合毛椿木荷林与化香枫香林、马尾松丝栎栲林、杉木马尾松林等之间的Jaccard指数、Sorenson指数为0.0,它们完全不相似,另一些群落如构栲丝栎栲山楠林与枫香杉木林、锥栗丝栎栲蓝果树林、马尾松锥栗林等之间的Jaccard指数在0.70以上,它们大体相似,其它群落之间的Jaccard指数在0.10-0.69之间;群落相似性指数的大小反映了该流域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对群落主林层优势种重要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洪家河流域森林群落有6种类型,主要是黄心夜合毛椿木荷群落、构栲丝栎栲山楠群落、化香枫香群落、锥栗马尾松化香樱桃杉木短柄枹群落、枫香栓皮栎白栎马尾松群落和以马尾松、杉木、柏木和构栲、枫香、灯台、锥栗等为主要优势种构成的针阔混交林群落.  相似文献   

12.
刨花楠(Machilus pauhoi)为亚热带常绿乔木阔叶林树种,既是珍贵用材树种,又是优美的庭园观赏树.采用实验地调查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江西4种源刨花楠苗木叶片长宽比(LL/LW)、厚(LT)、叶面积(LA)及比叶面积(SLA)等表型性状与构件生物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苗木LL/LW和地径、株高、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SLA和地径、冠幅呈极显著负相关.(2)苗木LL/LW与叶、茎、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LA与叶、茎、根、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SLA与叶、茎、总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苗木叶片表型性状与苗木生长特征、构件生物量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可通过叶片表型性状指标测定,为开展冠形、树干生物量利用等不同经营需求的刨花楠选择等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也为园林绿化树种刨花楠的城市绿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杉木多代连栽地经柳杉长期轮栽后凋落物的组成及归还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分的年凋落量是杉木多代连栽林的2.18倍,两树种凋落物年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不同,但杉木和柳杉年凋落物主要都来源于叶、枝和花果,其余的组分归还较少.柳杉林凋落物的归还模式为主峰出现在5月份和8月份,这两个月的凋落量占年凋落量的49.69%,可见,柳杉凋落物主要发生在5月和8月这两个月,而杉木则主要发生在8月份,仅8月份这1个月的凋落量就将近占年凋落量的一半.柳杉各月的凋落物中都以柳杉叶为多,但其他组分的归还顺序各月亦不完全一样,杉木亦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凋落物的季节归还模式亦不同:柳杉林凋落物的季节变化呈适现出夏季(35.13%)>秋季(30.39%)>春季(26.33%)>冬季(7.57%),而杉木多代连栽林则呈现出秋季(53.06%)>春季(24.07%)>夏季(15.76%)>冬季(6.48%).  相似文献   

14.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早在五十年代,我国林业科学工作者和一些高等院校师生,就曾深入湖南、贵州、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安徽、陕西等杉木产区总结群众栽杉的速生丰产经验这些工作对推动杉木造林和开展林木速生丰产规律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为阐明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从1960年起在杉木中心产区——湖南省会同县疏溪口建立实验站,进行综合性的定位研究,现将所得的一些资料整理综述如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木荷、杉木混交林林地与根际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成才 《武夷科学》2006,22(1):123-126
木荷、杉木混交林林地与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研究表明,木荷根际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大于杉木,这利于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木荷与杉木混交后两树种种间关系协调,混交林根际微区对土壤养分活化程度的提高改善了两种树的养分利用状况,这可能是混交林林地土壤养分高于其纯林地土壤养分且林分生产力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木荷、杉木混交林效益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Ⅰ)和常绿阔叶林(Ⅴ)为对照,对闽北地区竹杉混交林(Ⅱ)、毛竹纯林(Ⅲ)、竹阔混交林(Ⅳ)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穿透雨率为462 %~862 %,平均穿透雨率排序由大到小为Ⅰ(770 %)、Ⅲ(750 %)、Ⅳ(737 %)、Ⅱ(703 %)、Ⅴ(677 %);各林分树干茎流量排序由大到小为Ⅳ(692 mm)、Ⅲ(520 mm)、Ⅱ(373 mm)、Ⅴ(230 mm)、Ⅰ(176 mm),树干茎流量随雨量增大而增大,不同类型毛竹林增加的比例大于杉木纯林和阔叶林;各林分产生树干茎流的最小响应雨量排序由小到大为Ⅱ(64 mm)、Ⅳ(69 mm)、Ⅲ(75 mm)、Ⅴ(89 mm)、Ⅰ(104 mm);各林分林冠截留率为141 %~535 %,平均林冠截留率排序由大到小为Ⅴ(313 %)、Ⅱ(282 %)、Ⅳ(235 %)、Ⅲ(229 %)、Ⅰ(223 %)。5种林分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均与林外降雨量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穿透雨量和降雨量的关系用模型Y=a+bX拟合较好;林冠截留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用三次曲线(Y=β0+β1X+β2X2+β3X3)方程较拟合最好。综合分析表明,毛竹纯林对小到中雨的截留能力较好,竹杉、竹阔混交林对大到暴雨的截留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乔木层树种重要值为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为测度距离,运用SPSS软件对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人工林类型进行聚类划分,并分析了各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根据聚类结果,按优势种命名原则,将双峰山森林群落划分为马尾松群落、杉木群落和柳杉 杉木群落,其中杉木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呈现出灌木层较高,草本层次之,乔木层较低的变化规律.但总体上,这些群落植物种类较少,物种多样性水平尤其是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水平低,应采用人工间伐、引入观赏价值高的乡土花卉及树种等方式促进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的提高,同时丰富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空气负离子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京地区杉木、马尾松、麻栎、毛竹等4种林分中空气负离子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含量的日变化趋势为:杉木、毛竹林呈单峰变化趋势,麻栎呈双峰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4种林分空气负离子含量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基本呈单峰变化趋势,即夏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最低,呈极显著差异(p<0.01)。杉木、马尾松、麻栎、毛竹4种林分空气负离子含量年均值分别为1 234、1 387、1 157、1 198个/cm3。各林分特征指标中,对空气负离子含量影响最大的是郁闭度,其次是生产力,林分垂直结构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