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散曲中很多作品以前代文人为吟咏对象。有些文人被元曲家们反复咏叹,比如王粲、白居易、屈原、陶渊明、刘伶、王子猷等。元代文人的特殊处境是元曲家们青睐这些文人的主要原因。从这些吟咏中不仅可以透视元代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体认元代文人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也是理学诗派的开风气者。他人品高洁、心性脱俗、淡泊名利。他“雅好山水,复喜吟咏”,其诗也多寄情风月,吟咏山水,萧散清淡,如其为人。解读周敦颐的山水题咏诗,将会更深刻地理解周敦颐的君子人格。联系其人品来研究其诗作,对理解其人其诗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苍山洱海间的秀丽景色优美风光和大理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开阔了吟咏的园地,他们一经大理,诗兴辄来,留下了不少优秀诗文,其优者如郭沫若、邓拓等的游大理诗抄,但也有一些诗家名手,因为来去匆匆,往往过眼烟云,印象淡薄,因此其中一些诗词,又多数限于雪月风花,怀古念旧等出于应酬付贺之作,艺术感染力不深.四川新都人,明代的历史文化名人杨升庵谪居云南三十多年,曾多次游历和寓居大理,以其细致的观察,深刻的感受和高超的艺力,对大理的山川景色、人情风物、民族习俗、历史文物、塔庙寺观等等写下了约略三、四百首诗词,是外地文人吟咏大理诗章较多的一个,由于他诗才亟富,诗艺很高,出了不少名篇名句,一些篇章几乎前无古人,后无过者,为人们吟咏引用至今,本文仅就他吟咏大理诗词的出色的艺术造诣作一简介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诗歌的特点出发,提出诗歌教学的策略:吟咏是前提,品味语言是核心;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重点、难点;诵读是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彭雪亮 《科技信息》2012,(16):199-199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吟咏爱情的篇章灿若繁星。其中丰富深刻、感人至深的作品不胜枚举。本文摘选两篇,与读者共同欣赏这人世间最美好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著名词人,咏物词代表其词作的最高成就.词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吟咏,寄托了深沉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抒发其身世飘零之感,形成了比兴寄托、沉郁顿挫、幽婉奇幻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介绍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三位诗人凌汝绵、郑凤仪、郑廷桂吟咏浮梁乡土风情的三组诗歌《昌江杂咏》、《浮梁竹枝词》和《陶阳竹枝词》,简要分析了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著名的词人,咏物词是其词作的最高成就。词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吟咏,寄托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抒发其身世飘零之感,形成了沉郁顿挫、幽婉奇幻、比兴寄托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提起作文,有许多老师摇头,有许多学生叹息。因为写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绞尽脑汁的苦差事,让学生写出具有才情和个性的文章需要长年累月地观察、积累、训练。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更多的是在课堂上。我认为写作的语言、方法、激情可以从阅读教学中生发,即写作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阅读教学的引导和点拨。一、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多读书多背书,提高语感能力。写作能力取决于语言的表达力,也就是要有语言感知力。而获得语感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多读书多背书。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  相似文献   

10.
阿房宫赋     
杜牧 《青年科学》2010,(9):13-15
关于阿房宫的传说、评述文字,究竟有多少个版本,无以数计。而唐代大文豪杜牧的《阿房宫赋》无疑是其中最亮丽的,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吟咏。为了照顾不同层面的读者,方便解读,在此,我们将《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原文、译文一并发表出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洪昇与泰山     
洪昇在客居京城的十七年中,十二次往返奔波于京杭之间,其中有四次途经泰山,留下近二十首吟咏泰山的诗篇,曲折地反映了他的家难、家祸,生动地记载了他旅途的艰辛、心灵的痛苦和对泰山的景仰崇拜,成为泰山诗卷中瑰丽的篇什.  相似文献   

12.
竹枝词作为一种以吟咏风土为主的文学载体,承载着独特的社会文化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江西竹枝词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深入挖掘江西竹枝词的史料内容,不仅将以新的角度推进江西区域文化史研究。同时也将使之成为江西地方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黄治于道光十八年随兄遣戍乌鲁木齐,共计创作西域诗61题189首。其西域诗按照题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吟咏西域风景及民俗、怀念内地亲友和记叙乌鲁木齐幕府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与交往。这些诗作是我们研究道光时期乌鲁木齐幕府及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4.
以布衣终其一生的孟浩然,在居家襄阳和徜徉山水之时,运用移情、拟人等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吟咏闲适生活的诗篇。孟浩然的咏闲诗,是他悠闲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在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影响下,对恬淡、闲静、闲和的文化意境和美好心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六朝时期,诗人一味追求用典,导致诗歌内容空洞、文脉滞涩.鉴于此,钟嵘提出诗歌创作“直寻”说,认为诗歌贵在吟咏性情,抒发诗人切身体验.但从钟嵘选诗评诗的情况来看,其“直寻”说并不排斥用典,而是要求用典合理适当、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16.
咏物词是王沂孙词的主旋律,代表了他词作的最高成就。词人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物的吟咏,寄托了深沉的亡国之恨,抒发了身世飘零之感。本文试从其所处时代及生存状态着眼,对其咏物词的内容、表现形式、艺术手法诸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7.
柳是中国文学意蕴丰富的意象之一,在清真词中它不仅是离别的代名词,也用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吟咏春天,更象征着女性。柳在周邦彦的笔下具有了生命的活力而且涵义丰富,在清真词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的诗词创作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他的词沉郁、以抒发情志为主,取代了传统的诗的功能,而他的诗则学理学诗,平易、以吟咏性理为务。这是其个性的体现,也关乎词体的成熟、时代的风气和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日本刀歌》分别见于欧阳修与司马光文集中,从版本角度,及与日本刀主人钱君倚、歌咏者梅尧臣的交游角度考证,认为此诗为司马光之作可能性更高。梅尧臣、司马光所作两首《日本刀歌》为后人提供了新的歌咏题材,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成为后世以日本刀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范式。  相似文献   

20.
越过唐诗宋词的熠熠夺目,带着沧桑隽永的缕缕忧思,历史的年轮驶向了三百年前的康乾盛世。繁华喧闹、安乐升平中,一名男子手拈翠翘,在花前月下、大漠天涯,低声吟咏忧伤,倏尔转开身去,留给我们一个伤感的背影。这个人,就是纳兰性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千古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