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杂医”等内容 ,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临床学科体系中 ,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 ,临床诸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几千年来 ,古人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对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在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从其萌…  相似文献   

2.
方证相关性问题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关系中医辨证论治和诊治方法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中医方证相关性算法研究,借助粗糙集处理模糊和不确定知识的强大功能,在现有病例集上建立知识表达系统并进行约简,求出属性核及相关支持度,进而揭示方证的相关性.本研究是对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一种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1998,(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为了促进中医医院急诊室(科)的建设和中医急诊工作的发展,保障中医医院急诊科(室)充分体现和系统发挥中医药优势与特点,加强对中医药学诊治危重症的学术和经验的继承与发扬,在强调药品的高效、速效、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本着"时效关系"、"量效关系"、"证效关系"的研究原则,遵循辨证论治用药的医理于1997年经评审遴选出50个品种53个批准文号的药品作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现摘录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通过临床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包括药材生产、中成药炮制、汤药煎制等)。但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医生查房、根据病人的证候开具了药方、患者要到第2天甚至第3天才能服药,而这时,病人的证候已发生改变。更有甚者,由于药材的问题,药效失去了,从而导致医生精心细致的"辨证论治"负之东流。"中西医并重"是大政方针,这决不是西医主宰中医,但现在临床中医院里真正掌握了中医理论精华及辨证论治精髓的中医医生太少了,常常是用西医的理论简单解释中医证候。一个到中医院看病的患者要经过一周的西医化验检查、所吃的药也是根据西医的理论来解释说明,这样一来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外感病的病因因素的相对性、可变性、多层次的复杂性进行定性定量的形式化描述.方法:采用可拓理论对常见中医外感病的病因因素进行可拓分析和优度评价.结果:风量大小与温差在外感病的发生中相关度最大,分别为0.151、0.063.结论:风量和温差与外感病的发生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系统学习中医"温疫理论",参考新冠肺炎的最新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体会,初步总结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性、病机、分期论治和治疗要点.结果:新冠肺炎隶属于中医温疫病的范畴,发生与五运六气有关,病因为"疫戾"之气,病邪特点为燥、火、毒、秽,病位在膜原、三焦、肺络,病机关键为疫戾之气蕴结于膜原,阻滞三焦,秽浊内生,上阻肺络,肺气失宣,甚则导致内闭外脱.新冠肺炎在临床上可分为初期、中期、极期和恢复期进行分期论治,润燥存津、散火解毒、芳香透秽和宣肺降浊是治疗的关键.结论:初步构建了新冠肺炎的中医防治理论框架,为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7.
根据祖国医学史可知,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千百年来经过实践检验的医疗经验与古代自然哲学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古代自然哲学(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的依据。由中医理论直接衍生出的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之一。数千年来,一直卓有成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中医辨证方法越来越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挑战,日益暴露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某些不足。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学的精华。论治与病证紧密相连,论治总是针对具体的病和证而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人体系统状态参量的客观指标,而这些指标又受性别、年龄、七情、六淫、饮食、劳逸等内外诸因  相似文献   

9.
赵学艳  杨春  张志明 《甘肃科技》2023,(2):122-124+12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现代临床中较难治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4位国医大师采用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结合胃镜下微观辨证,将胃镜检查作为中医“望诊”之延伸,根据不同微观证型下不同的黏膜肉眼改观,总结了一系列治疗经验,临床效果明显。通过学习4位国医大师对于此类疾病的临床思路及治疗经验,总结出各自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今后临床工作指明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内容介绍:史培圣编著的《实用现代顺势医学(精)》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顺势医学的"经典理论""现代理论"、制药方法和工艺、诊断和治疗方法。在诊断上依据顺势医学的原则,结合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增强了顺势医学诊断的正确性。在治疗上按照顺势医学的治则,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特别是西医和中医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束手无  相似文献   

11.
一年来的学习和实践,使我对中医中药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对中医的某些理论进行推敲。如中医的最大特点是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是用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作指导,仔细观察病情,根据不同的机体反映出来的不同证候,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代表之一,亦是宝贵的民族财富.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亦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医盛行,中医有没落之势,再加之保护不力,很多中医理论、药方都逐渐遗失,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它以整体的和动的观点去认识疾病,较全面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和防治方法,是中医理论和方法的优势所在。如果说当代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向已从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的话,那么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早就具有系统时代的思想原型了。以辨证论治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恒动观,代表医学思想发展的方向。故对内科疾病中医疗效的检测,亦应体现辨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1998,(7)
被《当代世界名人传记》(中国卷)称之为东方神医、被日本医界称为学院派代表人物的张炳厚教授,集名家之长、结合自己30年临床经验,整理出一套独特的辨证施治的治疗规律。他谙熟经典,精于医理,勤于临床,诊技不凡。他精通中医内、外、妇、儿、皮科诸科的治疗。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证,尤其在内伤头痛的辨证论治,选取方用药方面,积累了丰富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疾病发展的过程与人体病变的特点,探讨了中医、西医与瑶医的治疗原则,归纳了瑶医治疗原则的思想特色.认为瑶医既重视因果决定论,也注重平衡与辨证论治,其治疗原则的思想特色介于中医与西医之间.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1999,(12)
所谓"医者易也",其中"易"并不是指学医容易。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云:"易"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易"是象征阴阳二元论的演变哲学。因此,中医诊治疾病并非一病一方、一证一药,证变则法变、方亦变。医生的主观判断要以客观的证候为依据,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因证制宜,岂有不变之理?懂得了这个道理,"易"字不言自明。如果做医生的不能知常达变,辨证论治,何以称为"医道",又怎能做好医生呢?吉良晨老先生将玄机重重、  相似文献   

17.
万病归宗论     
在中医原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易经》、《内经》和《道德经》三经思想,提出了“万病归宗”理论、“三维守恒”调控法则、“五脏阴阳”辨证纲领,以及临床治疗“双合”原则等中医创新理论体系,并研制出与之相应的两大类、五大系列、三十多种中药成药新品种的中药创新体系。用于防止疾病的发展、演变与恶化,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发现能够完全控制病情进展的特效药物.中医立足于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经过历代医家的探索,衍生出众多的治疗手段.通过结合RA的病因病机,对中药内服外敷、针灸、中医理疗等多种中医治疗手段进行了探讨,并对超剂量使用中药治疗RA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然辨证论治的精准依靠医者的"悟性",使得医者的临床水平提高甚慢。中医的海量临床数据具有大数据的特点,在大数据的时代,如何建立中医的大数据模型,使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得以充分展现并继承是当今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利用属性偏序结构图对名中医李赛美教授诊疗糖尿病的思辨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从12个方面讨论了糖尿病证属少阳时的症状体征特点。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将为中医药大数据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无症状性疾病辨证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菊莲 《甘肃科技》2000,16(1):54-54
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是中医诊断治疗学的核心。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 ,以及邪正关系等 ,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而所谓辨证 ,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和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和性质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证 ,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传统的中医诊断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宏观基础上的 ,即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