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对于写作的研究著述颇丰、论述精当。例如:“文有大法,无定法。”(郝经《答友人论文法书》)。汉以前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不入于法,则散乱无纪;不出于法,则拘迂而无以尽文章之变。”“既有变化,自合规矩。”(魏际瑞《伯子论文》)“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法);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安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刘勰《文心雕龙》)等等。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现在比较容易见到的有范文澜注本,杨明照校注拾遗本,刘永济校释本,王利器校证本,以及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郭晋稀注译本等多种。这些注本,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无疑是极为可贵的。其中有一些词语,各家注释不一,有的较难理解。为了祛疑,现摘记几条于后,并提一点浅陋的看法,希望专家、学者指正。 (1)、“豆之合黄” 《文心雕龙》《附会》篇云:“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夫能悬识腠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豆之合黄矣。”这里“豆之合黄”一语,怎样理  相似文献   

3.
“文果载心 ,余心有寄”是《文心雕龙·序志》的核心思想 ,亦为《文心雕龙》之精神线索 ;“心哉美矣”更是刘勰的灵魂慨叹 ,其中的“心”与“美” ,兼及儒家与道家。“树德建言”与“傲岸泉石”是儒道两家的人生志向 ;“振叶寻根”与“攀云采锦” ,则是儒道两家的审美旨趣 ;而儒家的“为仁由己”、“内圣外王”与道家的“为道日损”、“逍遥无待” ,作为刘勰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 ,为《文心雕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名著,南朝梁刘勰所撰。全书五十篇,始于《原道》,终于《序志》,约三万七千余言,系统而周密地论述了文体流别、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等许多重大问题。每篇的篇末,均有一“赞”,每“赞”八句,每句四言。总计全书之“赞”,共一千六百字。就字数而论,不到全书的二十五分之一,所占比例并不大;但从为文的角度而论,却非虚设,它们不仅是全书各篇主旨的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与《昭明文选》被誉为六朝文学双壁。《时序》篇可视为文学流变简史,“时义”观则是贯穿整部《文选》的核心思想。《文选》的选篇、定体、分类、编次等皆在“时义”观指导下进行的,由此确定选文要有时代内容、教化功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标准。“天人合一”为《文选》《文心》之哲学基础,其内涵广博,详略古今则又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1995年夏天,我应邀出席北京《文心雕龙》国际学术讨论会.晚间翻阅会议材料,一篇署名金民那(韩国)的论文引起我的注意.这篇题为《<文心雕龙>书名所含有的文艺美学意义》的文章,指出《文心雕龙》以“情采”范畴为中心,涉及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将其他许多审美观点贯穿起来,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文艺美学体系.由于我在八十年代初,曾在两篇论文中,提出“情采”观是六朝审美意识的主潮和核心、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真正基石的观点,因而便油然而生知音之感,并急欲拜会论文作者.想不到,次日立在我面前的,竟是一位儒雅、清秀的年轻女土.但会期紧促,难以深谈,只好匆匆而别.近承金氏惠赠大著,才知论文不过是其专著《文心雕龙的美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的撮要,而专著又恰是她在台深得导师好评的博士论文.拜读之后,深感金女士对《文心雕龙》作了一种开拓性的研究,而且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杨万里《诚斋策问》25篇为《诚斋集》所不载,胡思敬《豫章丛书》称曰“弥可贵矣”,但未见有人做过研究。笔者考定这25篇策问先是应进士策试,后是应贤良制举,皆为杨万里36岁以前所作。并由此发现扬万里曾应试绍兴三十二年贤良制举这一段生平史实。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有重视文体的传统.<墨子·大取>云:"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这里所说的"类",虽不专指文体类别,但包含有区分文体的内涵.<尚书·毕命>则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相提并论,进一步凸显了文体的重要意义.<周礼>、<礼记>等都有关于文体的记述.后人继承这一传统,对文体给予了高度重视.刘熙<释名>、蔡邕<独断>、曹丕<典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任防<文章缘起>等,都重视文体探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明确提出:"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也说:"凡文章体制,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者通论,是刘勰的作者批评观最集中体现的文学批评篇章。刘勰的作者批评抓住“才略”来确定其批评思路、指导思想、标准和原则,从而确定作者批评以“气”论文、以“才性”论文、以个性论文的指向;同时又拓展“才略”批评的视域,将“才略”放置在社会、历史、时代环境中辨析作者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才略”作者批评具有方法论、批评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撰写的一篇优秀的序文,就其艺术特色而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结构艺术 《伶官传序》的结构,严谨缜密,条理清晰,前呼后应,浑然天成,自然有致,别具一格。 全文可分为四段。篇首至“可以知之矣”为第一段。“呜呼”开篇,落笔兴叹,振聋发瞆。接着起手一提,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紧接着顺势一笔,用一“原”字,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概括提出主要论据来佐证论点。这“盛衰”之“理”是“原”(推究、考察)出来的,而且庄宗的“得”与“失”,照应论点中的“盛”与“衰”,这样轻理、实相符,牢靠可信,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可见,第一段既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又拈出“盛、衰、得、失”四字,总挈全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张海明同志文章中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刘勰论文“受玄学本体论影响”进行商榷.分别从刘勰对玄学的态度,《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原道篇》的具体内涵,刘勰是否属“缘情”派,刘勰对“才性”问题的认识等方面表明笔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的时代”,由于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精神内涵而被冠之以“建安风骨”、“建安风力”,时至今日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文心雕龙·时序》论建安文学说:“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帮之蒸。……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正是建安文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而这一点,在曹植这位被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诗品·总论》)的命运多舛的文坛主将的作品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熔裁》、《章句》、《附会》三篇,是讨论结构谋篇的主要篇章。(《神思》篇论构思,也属谋篇)黄侃《札记》言《附会》云:“循玩斯文,与《熔裁》、《章句》二篇所说相备。”范注亦云:“《附会》篇即补成彼篇之义”(指《熔裁》)。并指出《章句》亦有与《附会》同义之处。这三篇专论,分别从宅情位言、熔意裁辞和结构统篇等角度对结构谋篇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此外,还有一些有关的论述,散见于《总术》、《神思》、《通变》、《诠赋》、《定势》、《史传》、《论说》、《封禅》、《奏启》等篇,这样便形成了刘勰的较系统的结构谋篇理论,它是《文心雕龙》这座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大厦中的一层。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必会产生特定的地域性文化。然则,影响某一地域文化特征的要素何在?就其大要,不外两种:一是自然环境,一是社会环境。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等,即是侧重强调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而《汉书·地理志》又云:“人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则在强调自然环境(即“水土风气”)之影响同时,指出了社会环境(即“君上情欲”)对一方风习的影响。由是而言,汉代张衡《西京赋》所言:“夫人在阳(指春夏)时则舒,在阴(指秋冬)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此系地者也。惨者少于欢,劳则褊(狭也)于惠,能违之者寡矣。”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指朝代更迭),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又不能不是我们当今治地域文化者的至理名言。当代大画家黄宾虹先生在《九十杂述》中说:“古今沿革,有时代性。山川浑厚,有民族性。”即道出其个中三昧。明乎此,我们始可言“三峡文化”矣!本文以下所述,亦奉此为圭臬,愿识者志之。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不知何所指,后人纷纷推测,很难作出结论。《史记》屈贾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传中又引《怀沙》。看来在司马迁的时候,确认这些作品是屈原写的(大概包括《九章》全部)。《楚辞》所收其他各篇,就很难置信了。而《远游》一篇尤其可疑,很可能是汉人的作品。篇中所言冲举不死之说,出于秦以后方术之士“悲时俗阨迫之,愿轻举而远游”,和《离骚》的宁死不忍去其国的意思是迥不相侔的,  相似文献   

18.
近期,重读《文心雕龙》,发现很多注译本讹误之处仍还不少,有必要予以辨证。这里所列的“疑义”,即指讹误之处、争议之辞,也包括文气的连贯、文意的所在,以及个别细微末节。按篇列条,分而述之,以期求教于专家学者。1、志感丝篁,气变金石“志”和“气”,分别为两个句子的主语。前数句,言诗官采诗,乐署协律,这时的诗实已成为歌诗,或说基本已是乐府诗的  相似文献   

19.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一方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札记     
班固《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同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由于有这两条记载,后来便有人认为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才建立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便说:“武帝崇礼,始立乐府。”颜师古在注《礼乐志》那条材料时也说:“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但《汉书·礼乐志》另有一条记载说:“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司马迁《史记·乐书》也有一条材料说:“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以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这又说明乐府之名在武帝前早已有之了。于是又有人认为班氏所记,显然自相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