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敏 《科技信息》2011,(18):I0345-I0345
汽车产业作为中国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汽车年产销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并创下1800万辆的历史新高。2010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继续抢占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现状如何、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着我国汽车产业以及如何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些研究都对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12,(8)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发展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管理研究》2016,(5):48-52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销量超过33万辆。这一年是产业链上下游打通、资源有效整合的一年。国内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将目光转向了整车制造商、电池生产商、充电桩制造商、充电服务运营商、汽车租赁商和互联网企业。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已成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焦点。节能减排已成为未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区位熵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各省市、自治区2015年的统计数据,发现福建省汽车产业竞争力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22位,属中下游水平;产业发展中存在汽车产业集中度较低,研究投入较少,自主创新力不足,汽车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相对薄弱等问题。为促进福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应强化汽车产业龙头带头作用,提升汽车研发能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延伸汽车产业链以及转变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根据汽车业"十二五"规划,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国家振兴经济和转变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倾斜,加速了汽车企业在新能源客车上的研发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步伐。而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向导下,依托一汽集团,将尽快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规模化生产,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达5万辆。2011年5月1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扶植力度。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从而对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德禄 《科技智囊》2009,(5):I0017-I0021
2008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多年来近20%的快速增长,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汽车产业遭受强烈冲击,产销量增长率降到5.21%和6.7%,创下了十年来的新低。针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国家陆续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地提出了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7.
杨志发 《安徽科技》2013,(10):21-23
正随着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于有效利用能源、降低环境污染、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不断壮大,世界各国纷纷加入抢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和销售市场行列。一、美、德、日新能源汽车总体发展现状1.新能源汽车销量与技术水平2012年美国各类电动车和混动车在美总销量为482,575辆,约占新车总销量(1,449万辆)的3.3%,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2012年德国汽车销量整体下滑,其中新能源车前三季度销售1844辆,同比增长58辆,增长率仅为  相似文献   

8.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本田丰田日产及韩国现代先后在广州落户,广州汽车工业重新崛起,将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本文就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汽车产业在近20年中发展迅速,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问题,其中自主创新不足是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致使我国很难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在促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要加大对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志超 《安徽科技》2014,(11):26-28
在汽车制造核心技术外向依存度高,汽车零部件技术积累严重不足的现状下,中国汽车业有必要创新承接技术转移模式,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目前国内汽车企业承接国外先进汽车产业技术转移模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对外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一汽、上汽、北汽、广汽、福汽等大型汽车集团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合作获得在国内汽车产业中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1.
林波 《科技潮》2005,(1):30-31
中国最终会形成几个汽车产业集群?中国出现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还要多长时间?政府与市场在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中该如何分工?形成汽车产业集群亟须弥补哪些缺陷?这几个我国未来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推动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认证与标准瓶颈凸显、海外市场配套体系不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待完善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存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继续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标准互认,推动协同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代价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代价,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倡生态消费观,推行“绿色”产业之路,加速汽车企业的重组,才能确保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汽车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自主研发实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是中国汽车人多年的梦想,更是保持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我国汽车产品自主研发基础比较薄弱的背景下,企业应当重视产品开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重视建立和培育企业的产品开发管理能力,广泛汲取世界汽车工业的经验,努力探索出适合我国市场的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汽车产品分类发展情况和汽车市场尤其是农村汽车市场需求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提出通过实施汽车产业的"农村包围城市"发展战略,有效积累资本掌控股权,进而加大R&D投入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掌控知识产权的构想,以最终达到掌控"两权",实现自主决策、自主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2018年,特朗普政府已先后对价值340亿美元、160亿美元与2 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及10%的关税。作为反制措施之一,我国也对部分自美进口商品加征了关税。汽车产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在中美互征关税清单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商品成了"主战场"之一,中美在汽车领域的贸易摩擦对全球多个国家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关键时期,系统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竞争新优势;二是坚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掌控能力;三是强化多边合作机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汽车产业在近20年中发展迅速,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问题,其中自主创新不足是我 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致使我国很难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在促 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要加大对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我国汽车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区域市场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重庆市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进行了衡量,三类指数均表明当前重庆汽车商品出口竞争力较低,出口份额严重滞后于产量份额。未来重庆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加强迫切需要规模经济的培养、产品档次提高和以自主研发促进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19.
跨国并购是我国汽车企业“走出去”以获取核心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汽车产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属于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跨国并购,我国企业可以学习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2010年3月28日,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这次收购事件的成功,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从"引进来"为主到"走出去"的标志性事件。文章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引资背景下的市场、技术、品牌的困境,并就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探讨了中国汽车产业在获取技术、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全球资源的上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