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所谓“孪生子佯谬”,是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设想出来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刁钻难题,想要证明“相对论是错误的”。这里“佯谬”一词,又叫“悖论”,意思是从似乎合理的假说推导出来的本质上自相矛盾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孪生子佯谬及实验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业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
孪生子佯谬是法国科学家郎之万提出的.爱因斯坦认为该问题不能在狭义相对论中解决,必须用广义相对论,但他本人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在国内王永久教授的解答是目前该问题的最优解答之一.但王教授的解答要有一个前提:假设地球是惯性系.本文对这个假设进行了分析,认为如果飞船和太阳同步,则王教授假设同样可用到飞船上,这样孪生子佯谬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本文根据对相对论中悖论产生原因的分析,得到了一个相对论的适用条件,用这个条件可以消除相对论中所有由"相对性对称比较"引起的悖论,并提出检验理论的实验方法,该实验方法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实现的,这样通过实验可以彻底解决孪生子问题. 相似文献
5.
6.
双生子佯谬又称时钟佯谬,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狭义相对论有它的局限性,对两个不同的参照系,用狭义相对论的观点讨论时钟延迟效应会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但是,用广义相对论的概念可以很简明地得出完全相同的正确结论。本文以旋转坐标这一特殊加速系为例,运用柱坐标变换,能简单明确地解释双生子佯谬。1 佯谬的提出和出现的原因 设双生子甲和乙出生在惯性参照系S上,乙乘坐一艘宇宙飞船以0.6C的速度驶向15光年远处 相似文献
7.
关于Landsberg佯谬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家庆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3):288-289
Landsberg佯谬,只是狭义相对论的一种观测效应。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运动参照系中的热交换量,得到运动物体温升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超光速佯谬和中微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光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4):1-6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因果原理意味着任何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然而,有许多讨论超光速运动粒子的尝试,这些讨论或者是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下进行的,或者是超越了狭义相对论。这些讨论都遇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即“超光速佯谬”。文中详细分析了这种佯谬,并证明它在与狭义相对论兼容的量子理论中显然是不出现的。在实在世界中,中微子最可能是一种超光速粒子。 相似文献
9.
对“双生子佯谬” 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生子佯谬”问题作了些原则性的思考,提出了不同看法:不同参考系中测到的时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参考系等价的假设对时钟延缓也适用,因此,只要参考系等价这个大前提不变,“双生子佯谬”问题中的两双生子在不同参考系中观测到的年龄增长就是矛盾的,而这恰恰就是相对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12.
李泽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
本文对文献《双生子佯谬的一个新模型》的一些观点、计算过程和相关结论提出了异见,指出文献的论述中所提的“通常文献中出现的矛盾”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应把这些文献中由不同假定的前提所得出的不同结论看作是矛盾。 相似文献
13.
给出备受物理学界关注的双生子佯谬问题的几种探讨。首先给出最一般的讨论,即完全利用狭义相对论中的洛仑兹变换,计算出具体实例中留守者和旅行者各自所经历的时间,并进行比较。计算中,旅行者发现留守者的时间突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次,利用几何方法对双生子佯谬进行解释,即利用闵氏时空图对其进行解释,这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结论:闵氏时空中的类时测地线为最长类时线。文中最后将深入地分析双生子佯谬的物理机制。看似对称的双生子运动实则并不对称,旅行者是有加速过程的,其加速度大小和加速期长短对其时间延缓是有影响的。这也是对前面提到的产生时间突增的原因的补充说明。讨论结果表明:双生子佯谬实质上并不是佯谬,而是一个绝对效应。 相似文献
14.
15.
胡翌霖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81-85
"突然演习悖论"又称"意外考试悖论"、"意外绞刑悖论"等,是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许多学术大家都对其有所讨论,但至今没有公认的消解方案。在对"突然演习悖论"的缘起做了简要叙述后,用非技术化的语言对此悖论及其改进和变种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分析,重审了可能导致悖论的推理前提和步骤,并提出了自己的尝试性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灵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1):260-263
介绍了“生产率悖论”的起源和概念,从信息价值的计量与评价角度分析了“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指出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普及,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