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体是《诗品》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以体论诗是锺嵘诗歌批评的重要特点。它集中反映了文体论是六朝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个热点。但同时应该看到,与前人的谈论相比,锺嵘的体论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就对象言,他只论诗体且是五言诗体;从内容上看,他主要从明确体制规范和辨析体貌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行文逻辑说,《诗品》序文重在明体制,正文重在辨体貌。剖析锺嵘的体论,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品》一书的理论体系,又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六朝文体论的实况。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艺文类聚》许多子目"文"的部分,分别标注了选录的各类文体,在子目中也有以文体作为标题的,其标注的文体有70种。但是,其中有编者生造的文体;有同一种文体分作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分别收在不同部类的;有将文题误作文体的。经考辨,《艺文类聚》实际选录的文体数量为52种。  相似文献   

4.
经义试士始于北宋,其后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其文体结构一直以"四段式"为基础。然而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又决定着其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经义文体结构在两宋的发展,达到了"冗长繁复可厌"的程度,故而元人对其结构进行了由繁到简的"改造",明代初次开科取士,因沿袭元制,故其经义文体结构依然属于元代结构。  相似文献   

5.
进士科作为唐代科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世人的重视。进士科应试要考诗赋,场外又盛行行卷之风,而《文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应进士科举子们人手一册的范本。同时还因为它具备了举子们所需要的“习骈俪”、“看文体”、“检事”等功用,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6.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7.
刘勰不仅充分肯定了汉赋在文学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丰富了汉赋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的内容。刘勰的汉赋现集汉魏六朝汉赋研究之大成,堪称是唐前汉赋研究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吊"作为《文选》中一种表达对死者哀吊的文体,历经岁月流变,从简单安慰性文辞渐渐发展成一种含有丰富情感抒泄的文体。"吊"有一个从礼仪到文体的发展过程。《文选》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吊体存在不同认识原因在于二者选录标准不同,文学作品在《文心雕龙》中是"述中显优劣",在《文选》中则是"选中定典范"。吊文由质朴向华丽的转变恰呼应了萧统所属时代的文学风潮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尹伟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3):131-135
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和萧统的作品集《文选》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标准来表达自己的文体分类思想。文章从两书各自专列文体入手,具体辨析两书文体分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并从中管窥两书作者的文体观。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以"小道"为核心标准的"小说"观念,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小说"表现形态驳杂,并不具备稳定的文体。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汉人"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因此在20篇文体论中,没有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正面论述,仅仅是在探讨各种文学创作技巧时偶合了当时"小说"创作的一些特点,这符合"小说"创作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小说"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自从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文字记载,并逐步出现了文学作品,伴随着文学作品的产生,中国古代对文学的诠释进行了许多探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庄子的"言意观"及《周易》中的"立象尽意"等思想,对我们的文学接受与文学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是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立足《词论》文本予以探讨,它是词发展的概述和对词人的品评,实际上首次提出了词学研究极其重要的两个问题:词与诗的关系和词的特质问题。基于音律规范来区分诗文和词,词在文体中“别是一家”,指出“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都会损害词的“本色”。基于内容方面的特点,社会重大题材适合入诗,而儿女私情琐事适合入词。把词从诗余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自立门户。这符合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宋词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一切决定了《词论》在词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名作。虽然,《典论》大都已散佚,但通览现存的残篇,可以强烈地感到,文学批评并不是曹丕创作的真正动机,其主要的目的是为其政治博弈赢得支持。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性情论史的学术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情论话题,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既不断地发展深化,而又长期地变动不居。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性情论,一方面以"情"激活了传统思想中某些已失去活力的部分,如礼乐、人性论等;一方面又十分警惕非理性的情、欲可能走向自由无限性的倾向。对于性情论这一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存在,过去哲学史、思想史界对它的研究,受到两种情况的制约,一是西方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先秦之"情"无"情感"义的陈见;二是反映先秦诸子性情论思想之文献的缺乏。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等先秦文献的被发现,使先秦儒家的重情思想和性情论思考浮出水面,并受到格外关注。准此,中国性情论史研究特别拈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先秦及后世性情论的基本形态,尝试对它们作一学术流变史的会通贯释。这有助于促动学者重新检视传统人性论内部结构的变化,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伦理基础重新定位,并包孕了平衡当代新儒家学者过度集中在心、性等概念上的诠释策略。从学科及学术思想的视野,中国性情论史研究在学术思路上应十分注重哲学伦理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基础性与规约性,同时又注意从学科、学术交融中形成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已经衰落的台阁派在成化二三年连续发生了被合称为"翰林四谏"的政治事件,翰林修撰罗伦上疏阻止内阁首辅李贤夺情起复,编修章懋、黄仲昭和检讨庄昶三人上疏谏阻举行元宵灯节,并拒绝应制撰作节庆诗词,先后被贬官外任。这是一场由政治道德而波及文艺思想领域的斗争,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趋于活跃和独立认真思考的力量,即使是受帝国意识形态训育和在体制内的人物,也有可能打破思想界和文艺界的沉闷气氛。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语料库CLEC和英语本族语者在线书面语语料库LOB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英语写作中替代现象的使用情况,找到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同时,从二语习得理论的视角,试图从更深层次上找到形成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替代特点潜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反义关系是客观世界复杂现象反映在语言词汇中的一种重要的语义关系,区分为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两种。矛盾关系在两项词语单位之间语义绝对相反,无条件地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对立关系在两项词语单位之间语义相对相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这是在同一语义关系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反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领域内统治西方两千多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即理式)在当代受到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质疑。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便把解构的利器指向了逻各斯,他从柏拉图扬言语、贬文字的观念入手,颠覆了言语中心、文字边缘的等级秩序,颠覆了先在于言语/文字的“理式”,指出文字是对言语的记录和存档,而言语则是对文字的增补和替代,它们同为思想的外化形式,两者相依共存,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论语》在女性问题上存在三种视角 ,一种是启蒙者视角 ,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视角 ,一种是时代主潮视角 ,它们虽功能有所不同 ,但是都表现出强烈的男性话语色彩。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是最早对作为书名的"论语"二字进行明确解说的书,所以不论多少人对此二字进行解释,还是需要先懂得《艺文志》的释义。不过《艺文志》释义的关键处只在"辑而论篹"一句,根据分析,这一句以及"论语"二字都与"论"字为同义语。"辑而论篹"即"论"即"论语",三者等同。而书名"论语"二字的意思即是:将众多尤其是夫子之言语有条理地写于简册上,成册成编;或者是将已录有夫子言语的诸多之"简"(单简)、"册"(成编之简)收集起来,有所取舍、分类(若诸人间则还会有所商议、讨论)等等,而后依次第、条理篹录其语于新的册上,再次成编成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